20
作者:天外天下      更新:2019-09-29 08:24      字数:4668
  范怀民终于结婚成家了。

  对于做父母的范忠诚和何桂花两口子而言,如同搬走了长久以来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总算可以歇一口气了。

  可是,这种情形还没过多久,老二范怀军和老三范怀国两个小伙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说长大就紧跟着长大了。

  很快,新的生活压力接踵而来,新的烦恼也与日俱增。

  “娃他妈,眼看着咱家范怀军就要上高三了。你说说,将来高中毕业了,如果考不上大学,让这个娃娃干啥去啊?”一天晚饭过后,当爹的范忠诚忧心忡忡地说。

  “谁说不是呢?一个个跟那秋天的高粱秆子一样长大成人,眼瞅着都要先后娶媳妇啦,你说这都该咋办呀?”当妈的何桂花随声附和着。最近几个星期以来,她老是愁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一心直想着范怀军的事儿。

  “唉……听天由命吧!”除了无奈地叹息之外,范忠诚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可是俗话说得好,野草遮不住太阳的光芒,困难挡不住勇者前进的脚步。一次偶然的机会,范忠诚听人说,如果家里有人当兵,当地政府不仅会发一笔优厚的抚恤金,而且如果在部队干得好,还能学到技术、转上志愿兵,甚至还能报考军校什么的,说不定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呢!此时,已经就读高二的范怀军,正好年满十八周岁,正是男儿参军报国的大好时机。

  仔细想来,当初家里生下这个老二军娃,取名“范怀军”,不就是想让他参军报国吗?这对祖祖辈辈农民出身的老范家来说,不也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吗?

  这样想着,范忠诚就打定了让老二范怀军当兵的主意。村里的征兵工作开始后,他没有跟家里任何人说,就直接到村委给范怀军报了名。

  范忠诚原本想,等这次征兵结束,送儿子入伍参军的时候,再正式向全家宣布这件事。可是没想到,怀有这种绿色从军梦的,远不止他们一家。这一年,村里积极响应参军报国号召的年轻人,说实话还真不少呢。

  结果,村里报名参军的年轻人共有九个,最后如愿以偿入伍的只有两个。全村仅有的这两个参军名额,一个给了全村唯一的大拖拉机手石原的儿子石鑫。另一个,就让村主任谢长生的儿子谢奎占了。范怀军的第一次参军机会,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错过了。

  事后,范忠诚自我安慰一番,也没有给家里提及此事,只是心里默默地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就此认命吧!

  时间就像离弦的箭,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时候,范怀军终于要高中毕业了。

  范怀军从小就是全村知名的学习尖子,小学时总是全班第一名,上初中以后也总是在班级名列前茅,是全村众所周知的好学生,更是全校师生一致公认的大学苗子。在中国数千年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影响下,范忠诚两口子始终认定这样一个理儿:即使父母当牛作马,即便全家累死累活,哪怕自己家里穷得要饭吃,也一定要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人自身的前程和面子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牵涉到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荣辱和尊严,实在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啊!

  而且,大儿子范怀民因为家里贫困,最终被迫中途辍学,已经没了指望。现在面临高考的老二范怀军,自然就成了全家当下最大的希望。

  但是,许多事情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连年获评“三好学生”,一向学业优秀的范怀军,竟然在万马千军齐闯独木桥中马失前蹄,名落孙山了。

  理想的泡沫一旦破灭,倒下的何止是一座大山?

  原本全家人都对范怀军寄予厚望,却突然间出了意外,这让一家人顿时发了愁,更让所有的亲戚朋友们大失所望。这种感觉,就仿佛是范怀军干了一件多么见不得人的差事,不仅自己没脸见人,就连别人也全都戴上了有色眼镜。对于此时此刻的范怀军而言,犹如一位失宠的嫔妃被打入了冷宫,眼前的一切都变得多么冰冷灰暗和令人绝望啊。

  其实,出于体制的原因,当时的高考有严格的名额限制。即使范怀军就读的是全县一流的县城第一中学,可全县每年就可怜的那么十几个大学录取名额,怎能满足全县两三千名城乡应届毕业生的报考需求呢?有幸能考上大学的,毕竟凤毛麟角。而经过一番苦读、重读,甚至再重读,依然没有考上大学的,照样大有人在。

  思来想去,范忠诚觉得,考大学就像古代中秀才一样,哪那么容易呢?没考上就没考上,就此认命呗。如果选择让范怀军重读一年,似乎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并不能保证他一定能考上大学。但如果就此让他回家务农,别说全家人,连同他自己都于心不甘。可是,假如让他出去学门谋生的手艺吧,按照范怀军的脾气、性格和做派,还真不是那块料啊。

  唉……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这到底可咋办呢?

  这,就像丰收在望的一地粮食,突然被一场从天而降的冰雹打了个一干二净,不仅让范怀军自己伤心不已,更让全家人都感到无比忧愁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