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断其一臂
作者:寒雨潇风      更新:2020-05-23 17:38      字数:2753
  诸葛亮听到马谡落在李严手中,眉头颤了又颤,不过在外人看来也仅仅是抖了一下:

  “哦?竟有此事?尚书令手眼通天,亮自愧不如了。”

  李严哈哈一笑,起身道:

  “丞相过誉了,若是丞相信得过李严,严愿代丞相行刑。”

  诸葛亮扶着椅子的手一紧:

  “不必了,亮御下无方,自然责无旁贷。”

  “好!既然如此,严便把马谡交给丞相处置。这几日,江州正好无事,待丞相斩了此子再走不迟。”

  李严说罢哈哈大笑,大步走了出去。

  李丰赶紧跟了上去,回头不住地看着诸葛亮,眼中充满了歉疚,显然对其父的所为并不赞同。

  诸葛亮望着李严的背影,眉头深陷了下去。

  虽说李严说了将马谡交给诸葛亮处理,但这马谡却并不是诸葛亮想见就能见得到的。诸葛亮没想到李严做的如此绝,竟连探监看都不准,只是一昧推托。

  面对李严的作为,诸葛亮亦是无计,马谡这次罪上加罪,自己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竟救不了他,只好一直拖着不斩。

  因与诸葛亮的关系紧张,李严在汉中门可罗雀,只有吴懿、魏延前来探望过几次,但也是偷偷摸摸的,只是在李严的驿站简单吃了个便饭罢了。而其他人几乎连礼节性的招呼都没有,让李严倍感冷落。

  明帝在长安盘桓不过半月,陇西战乱便被迅速平定,对此明帝大为满意,首次御驾亲征便能达到这种效果,实是他始料未及。

  明帝论功行赏,街亭大捷,彻底打破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张合当居首功,增加食邑一千户,共四千三百户,成为曹魏军中食邑最高的将领,可见曹真对这位曹操时代名将仅存硕果的重视程度。其次曹真、郭淮等将各有封赏。

  而对于三郡郡守分别处以了不同程度的惩罚,其中马遵、杨陵更因守土不利,丢了上邽而处以极刑。马遵、杨陵垂死挣扎之际本想拿郭淮顶缸,不料郭淮的列柳城大捷众所周之,两人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被明帝所恶。

  而本来可以在祁山之战中扬名的高刚则因为一纸降书为人所不齿,连着祁山堡诸将也跟着受了连累,都成了无功之人。高刚为逃脱惩罚本想投奔西蜀,不想还没付诸行动就被地藏王调回身边听后差遣,高刚不敢有误,只好回了地府暂且不提。

  几日后,汉中,丞相府,侍从急从门外奔入报道:

  “丞相,死牢中传来消息,马参军他……”

  诸葛亮见他神色心头一震:

  “说下去,他怎么了?”

  “他……他病死在狱中了。”

  “什么?”

  诸葛亮闻讯长身而起,眼中好似有无数风雪,杀机纵横,他几欲不计一切成本斩了李严,但终还是忍了下来颓然坐回椅子。

  天明、天亮见诸葛亮怅然若失的模样急道:

  “师父……”

  诸葛亮摆了摆手:

  “天意如此,不可强求。”

  话音方落,门人报李严求见。

  天亮闻言怒斥道:

  “就说丞相公务繁忙!不见!”

  门人闻言方要退下,却听诸葛亮道:

  “让他进来。”

  门子看了眼天亮,天亮急道:

  “师父!”

  诸葛亮目光不容置疑地又看了一眼门子,那门子点了点头退了下去。

  不多时,李严大步流星步入前堂,春风得意道:

  “丞相,严监管不利,想不到马谡竟病在牢里,实是……”

  天明、天亮面上隐有怒色,但诸葛亮却平静道:

  “马谡是国家栋梁,深得圣上赏识,纵有过错,也应明正典刑。”

  说罢,目光如凌厉的剑锋紧紧盯着李严。

  李严微一错愕,面对诸葛亮如此挑衅的目光,他竟只是点了点头,那一刻,他才深深感觉到这位素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的恐怖之处。

  诸葛亮平静地一字一顿道:

  “所有看护之人皆负看守不利之责!”

  李严点了点头:

  “应该的。”

  诸葛亮缓缓坐回太师椅,身上的气场也随之散去了。堂中突然陷入死般的沉寂,静得让李严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他深吸了口气,恭敬道:

  “丞相,严在汉中也待了这么久,耽误了不少事。今日,严便回江州了,此来特向丞相辞行。”

  诸葛亮点了点头:

  “我累了,就不送了。”

  说罢,长身而起,回了后院。

  李严从诸葛亮府出来后,便急急回往驿站,安排了几个随从收拾行李,便先带着李丰出城。走出城门,李严仍不放心,一路扬鞭拍马,直走出一百里去,才缓了下来。

  见李严面如纸灰,李丰一直不敢发问,直至此时,方才道:

  “父亲大人,您这是怎么了?”

  李严沉着脸道:

  “汉中毕竟是诸葛亮的地盘,我杀马谡如断其一臂,实是怕他做傻事。”

  李丰闻言愕然道:

  “不会吧……”

  李严冷哼一声:

  “此人有封神大功,手段黑着呢。方才我见他已起了杀意,汉中高手如云,若要拿住咱们父子,并非难事。为父真应把你留在江州,这样诸葛亮也会有所顾忌。”

  说至此处,扬声道:

  “安全起见,咱们还是再赶一段路。”

  李丰倒吸了口气:

  “不至于吧?”

  李严道:

  “小心使得万年传!”

  说罢,口中吃喝拍马而走。

  此时诸葛亮却并没有对李严痛下杀手,而站在他跟前的另一个人却垂着头,说不出话来,比诸葛亮还年长十几岁的向朗垂着头向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闪避着诸葛亮的目光。

  “想不到你竟然如此糊涂,竟然做出这种事来,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怎么想的。你难道不知道这是把马谡给害了吗?”

  “我。。。”向朗我字还没说完,诸葛亮一摆手,“你不要说了,你太让我失望了,我有生之年不想再见到你了,你走吧。”

  向朗闻言泪流满襟,“师兄,我,我知错了。”

  诸葛亮望着门外,沉声道:“现在说这些还有用吗?”说罢,摆了摆手。

  向朗长闭了一眼,转身而去。

  后来向朗果然没有在诸葛亮在世时入朝为官,直到孔明去世,向朗才被重新启用。而在这些年中向朗研修典籍,修习道法,进境非常。

  洛阳,御书房内,明帝刚回到洛阳,便收到了曹休的奏章。当时他正与朝中重臣商议,看完奏章,便传了下去,待司马懿看完道:

  “仲达怎么看?”

  司马懿又细看一遍了曹休的奏章后点头道:

  “臣以为,东吴素以为我军不习水战,故而敢在北控巢湖南扼长江的冲要之地东关如此布防。兵书有云,凡攻敌,必扼其喉而而摏其心。夏口、东关,正是东吴之心喉。若大司马以陆军牵制东吴主力,我水军趁虚攻打夏口,必如神兵天降,可一举打破东吴的长江防线,解除与东吴对峙的局面。”

  众文武闻言,无不惊艳于司马懿过人的战略眼光。

  见明帝连连点头,司马懿忙进言道:

  “臣以为大司马此言极是有理,当是天亡东吴,臣愿引一军亲助大司马!”

  明帝看着司马懿神采飞扬的样子,几乎可以看到司马懿如神兵天降般袭击了夏口,突破了东吴的长江防线,当即热血上涌,正要允诺,突听一声高呼:

  “陛下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