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作者:来自远方      更新:2020-08-16 01:27      字数:6014
  天子连发几道敕令,任命亲信中官,驳回六部六科及都察院上请,自然引来文武群议。

  每日早朝,奉天殿中都充斥着火药味,君臣针锋相对,火气十足,矛盾愈发尖锐,渐有不可调解之势。

  群臣不肯罢休,天子不愿回头。

  临近正月,天子更下令,仿效洪武朝旧例,免朝贺,赐宴从简,休沐都要缩减。

  “溯源法度,当以圣祖高皇帝为先。”

  如此忧国忧民,关心国事,还休假做什么,纯粹是浪费生命。

  说朕习武是莽夫之举,不勤政?

  朕勤给你们看!

  大年三十,正月初一照常上朝。上元节十日休假全部取消。谁敢不从,上东厂喝茶,到北镇抚司谈心,关进诏狱吟诗作对,不过正月不许出来。

  请天子三思?

  思什么,既要守法,自当从严。

  朱厚照手一挥,很是干脆。

  不思了,就这么办!

  发下敕令之后,朱厚照宣召锦衣卫,密令把请假在外的官员全部召回,无论因由为何,全部一视同仁。杨瓒归乡省亲,自在其中。

  对天子所行,刘健谢迁亦有所不满。看着乾清宫送来的敕令,连连皱眉。

  李东阳劝说二人,无论如何,皇命既下,不可轻易违背。

  腾骧四卫初创即为内宦掌事,外臣不好置喙。神机营五军营听命天子,非五军都督府所辖,武官不出面,文臣吵翻天也是无用。

  在京武官,多以英国公、保国公、武定侯等为首。这几位不示意,没有一个武臣会擅自出声。

  “中官-监-枪,永乐年间即成法,至今已是旧例,非轻易可改。”

  李东阳推开言官的谏书,无需逐篇翻阅,也能晓得九成内容。

  “天子之命虽有不妥,大体并无过错。”

  在李东阳看来,朱厚照折腾的算不上出格。群臣反应过度,只能将天子越推越远。

  为免情况继续-恶-化,李阁老曾多次请见,期望能当面劝说天子,不回心转意,也稍微软化一下态度,别继续和朝臣对着干。

  奈何朱厚照打定主意,避而不见,几番将李东阳拒之门外。

  纵是阁老,也没有闯宫的权利。

  面对犯熊的天子,李东阳束手无策,只能望乾清宫而兴叹。

  “我所忧者,实是天子有意复圣祖之法。”

  洪武帝立朝,法度何等严酷。

  凡贪墨者,皆剥皮充草。民有怨愤,可入府衙,直解官员入京。

  其间种种,不胜枚举。

  时至今日,各地县衙俱存有充草的皮人,以警醒后继官员。

  现下的情形,天子只是赌气,尚有可转圜的御敌。如被群臣彻底惹恼,一意孤行,谁又敢言圣祖之法不对?

  届时,两班文武都将进退不能。与其剥皮充草,不如自己结绳,套上脖子一了百了。

  “圣祖高皇帝之法?”

  闻言,刘健谢迁都是一惊。

  天子任用宦官,引来朝臣不满,他们亦焦心于此,以致忽略最紧要的一条敕令:“凡贪墨五两,俱下诏狱!”

  此时想起,不免心生寒意。

  “天子当真会如此?”

  李东阳摇摇头,表情有几分凝重。

  比起做太子时,天子变化不小,心思愈发难猜。纵然是做过天子老师,也不敢断言,这位爱玩好动的少年,每日坐在龙椅上,俯视朝堂百官,脑中都在想些什么。

  先帝仁厚,天子纯孝。

  忆起弘治帝临终遗命,李东阳不禁叹息,生出一丝苍凉之感。

  今上不比孝宗皇帝慈爱,反倒如太宗皇帝习武好斗,杀伐果断。

  群臣上疏越频,回应愈是超出预料。长此以往,朝堂纷扰传闻民间,百姓当如何议论?事入奸细之耳,草原得悉,兵祸恐将再起。

  自先秦先汉历唐宋至今,前朝后代,千百年间,凡君臣不睦,都将风波乍起,生出乱局。

  轻者朝堂-震-荡,君臣离心,小人当道。重者……

  李东阳蹙紧眉心,不愿再想,也不敢再想。

  为今之计,乃是尽量劝说天子,按下朝臣,无论如何,不能让君臣矛盾进一步-激-化。

  可惜,受条件所限,见不到天子,胸有良策也无法施展。

  当此紧要关头,唯一能无召入宫的杨瓒,竟是归乡省亲,半月不在朝中。

  抚过长须,李东阳眯起双眼。

  早知如此,应提醒吏部的马负图,压下杨瓒归乡省亲的批文。延迟两日,也不会生出这般局面。

  随手翻开一封谏书,见有“近臣”“奸佞”“翰林侍读学士”等字眼,李东阳眉心皱得更深。

  不明是非,乱咬一气,当真是不够添乱!

  保安州,涿鹿县

  站在祠堂前,杨瓒忽有被人算计之感,不禁汗毛倒竖。

  下意识左右看看,确定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牌坊之上,小心按了按后颈,暗道:紧张过度,以致产生错觉?

  “四郎,且上前来。”

  族长身着绢布袍,脚蹬牛皮直缝靴。衣摆距地五寸,恰好盖过靴筒边缘。白发束成髻,以木簪固定,戴无顶香木帽。

  此刻正手持长香,腰背挺直,肃然立在牌坊下。

  “族长。”

  杨瓒未穿官服,蓝袍方巾,唯腰间束黑乌角带,挂天子亲赐牙牌。

  “持香。”

  族中老人点头,同意拆毁牌坊,族人自不会提出异议。只在动手之前,需祭以长香。

  一为惊动祖先,当以正心告罪;二为悬在牌坊上的两具尸身。死于非命,恐有怨气不散。祭上长香,当可送其归入地府,重新投胎。

  无论生前有什么恩怨,人既已往生,都可烟消云散。

  杨氏开祠堂,全族聚于此,外姓本不应在场。

  然推溯前由,查究因果,杨氏老人合议,请孙氏族人前来,同为往生人上香。

  行商不知生死,出族之事自然不可行。现下,死去的行商之女仍是孙氏族人,按规矩,需得如此。

  念杨氏仗义,孙氏族长满口答应。但终未亲自前来,只遣两子代为上香。

  原本,行商的妇人也该前来。怎知族人前去告知,那妇人竟按着胸口坐地大哭,旋即昏倒,人事不省,至今未能下榻。

  真也好,假也罢。

  父亲不知行踪,母亲不愿前来。依照老人的说法,孙氏女不成单鬼也是孤魂。

  同死的表兄尚有一个老仆捻香,而她,却连亲娘都不愿来见。

  “可怜啊。”

  古人重身后事,重孝道亲情。这般狠心的亲娘,实是少见。

  上香之后,族长交给杨瓒一柄铜锤。

  立牌坊不是小事,拆牌坊更有规矩。

  功名坊是为杨瓒所立,又在祠堂前,今要拆毁,必须杨瓒敲下第一块石砖。

  郑重接过铜锤,杨瓒行到牌坊正面。

  自两根石柱上望,扫过刻有探花字样的石牌,凝视精心雕凿的花板,知晓这座牌坊耗费族人多少心血,难免生出几许愧意。

  然而,为全族安稳,也为今后考虑,这座牌坊不能留,必须拆掉!

  “四郎?”

  杨瓒凝望花板,迟迟不动。族长不得不出声提醒:“时辰要过了。”

  族里老人请阴阳生看过,这个时辰最适拆坊,再迟恐不合宜。

  “是。”

  压下骤起的情绪,按照族长指点,杨瓒用足力气,挥舞起铜锤,对准一根石柱狠狠敲下。

  钝声回想,仿似钟声。

  再看石柱,别说砖块,连搓石粉都没刮下来。

  族长皱眉。

  “再敲。”

  杨瓒点头,抡锤。

  当!

  钝声之后,石柱岿然不动。

  “再敲!”

  当当!

  “继续敲!”

  当当当!

  几次之后,族长嗓子冒烟,杨瓒双臂酸软,总算从柱上砸下巴掌大的一片。

  杨瓒呼呼-喘-气的当,族中选出的几个壮丁上前,搓搓双手,抡起铜锤铁铲,叮叮当当凿了起来。

  片刻间,石粉飞扬,石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细,倾斜。

  “让伯父见笑了。”退后几步,擦去额上汗水,杨瓒笑得无比干戈。

  丢人,两辈子从没这么丢人!

  “四郎读书做官,不用下田,没把子力气也算不得什么。”

  族长收回铜锤,单手提着,无比轻松。时而还挥动两下,似对杨瓒的费力感到奇怪。

  杨瓒抖着胳膊,颤着双手,默默转头,无语泪流。

  自今起,五碗增至六碗,可能多几分希望?

  眨眼间,两根石柱俱被砸倒,花板石匾都没留下。

  “吊过往生人的绳子,不能留!”

  族中老人发话,壮丁再次挥舞铜锤,肌肉隆隆鼓起,将雕凿有花鸟的石板砸成碎块,装入藤筐,盖上粗布,只等运入山中深埋。

  “时辰到,开祠堂!”

  牌坊清理干净,石基都被挖出运走,半块不留。

  祠堂前留下两个深坑,族人排成列,穿过坑间窄路,入祠堂跪拜。

  族长和老人在前,杨枞杨瓒父子在后。

  族中男丁依辈分年纪分离,在祠堂内跪拜。族中女子孩童候在祠堂外,未有特例,不可越过半步。

  杨廉被母亲带来,本该随同辈兄弟跪在最末。未等分香,却被族长遣人领至最前。

  未知内中缘故,杨严氏望着儿子,心头发紧。惊疑不定之下,险些起身冲入祠堂。幸亏被族长家的儿媳拦住,才没破了族中规矩。

  “莫要担心。”杨刘氏按着杨严氏,压低声音道,“你公公和小叔都在前面,还能害廉娃不成?你要是坏了规矩,犯了忌讳,才会让廉娃在长辈前落不是。”

  “可……”

  “听我的劝,千万别犯糊涂!”

  杨刘氏不松手,连声叮嘱。杨严氏面上被劝住,退后两步,望着黑黝黝的门内,仍是心焦。

  先祖牌位前,杨瓒依照老人吩咐,跪在蒲团上,先上香后磕头。

  礼毕,族人带过杨廉。

  “瓒有言告于祖宗,还清诸位长辈做个见证。”

  牵过杨廉,握着冰凉的小手,杨瓒深吸一口,朗声道:“列祖列宗在上,男瓒于堂前立誓,今生不娶,不续子嗣!”

  “四郎!”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呼出声。

  “你这是做什么?”

  “兄长之死,瓒难辞其咎。”

  杨瓒端正神情,声音愈发坚定。

  “瓒今在列祖列宗前立誓,长兄之子既瓒之子,瓒必当视如己出,抚其成人,育其成才。欲考功名,瓒定倾囊相授,助其科举。欲为闲翁,必为其择良妇,置田产,传续家业,绵延血脉。”

  “四郎!”

  杨瓒声音一顿,急着道:“族人之恩,瓒永铭于心,绝不敢忘!”

  “自今之后,凡族中驱策,置祭田,办族学,孝老人,爱孤独,力所能及,绝无推脱。然族人如有违法,行仗势凌人之举,瓒亦将秉公论断,交有司严惩,绝不徇私情!”

  “祖先当前,瓒立此言,诸位长辈可证。有违此誓,必应天责!”

  誓言道完,杨瓒重重叩头。

  在场之人皆被誓言震撼,久久未能作出反应。

  杨枞颤抖着嘴唇,想说儿子傻,却发不出半点声音。

  “四郎,”族长哑着嗓子,用力按住杨瓒的肩膀,“你这是何必!”

  世人重诺,在祖宗牌位前立誓,断无反悔的余地。

  念兄弟之情,将长兄之子视如亲出,精心抚养,助其成才立家已是大善。因此而不娶妻不生子,又是何必。

  担忧爱亲子而疏侄儿?

  以四郎的品性,怎会如此!

  祠堂中的老人亦是摇头叹息。

  年少冲动,发下如此誓言,今后当真要孤独一生?

  杨瓒转向杨枞,再次跪倒。

  “父亲,儿意已决,请父亲应允。”

  杨枞没有说话,举起木杖,就要狠狠抽下。

  “三弟!”

  “老三!”

  “这里是祠堂!”

  族长和老人们忙要阻止,杨枞却已停下,木杖脱手,用力拍在杨瓒背上,哑声道:“四郎,你让为父如何,如何啊!”

  儿子重亲情,他喜。

  为养育兄长之子孤独终老,他又何尝忍心!

  手心手背都是肉,杨枞被族长拉住,浑身似没了力气,面向祖宗排位跪倒,痛哭失声。

  老妻离去,两个儿子被害,长媳拘着孙子,似要同夫家离心,现今四郎又发下此等重誓,他该如何,他又能如何?

  杨枞哭得伤心,老泪纵横。

  杨瓒跪在地上,重重磕头。

  事难两全。

  原身已逝,他必代其侍奉尊长,全尽孝道。然而,有再多的愧疚,他都不能娶妻,不能生子。

  做人当有底线。

  为了世人的目光,便违心娶妻,害一个无辜女子的终身,他做不到。

  伪善也好,伪君子也罢。

  前世今生,他真的做不到。

  牌位前,杨瓒不停的磕头。很快,额前一片青肿,地面染上血痕。

  杨廉年幼,不知小叔为何这般,又惊又吓,竟大哭起来。

  哭声传出祠堂,不知发生何事,杨严氏面色苍白,不是被杨刘氏死命拉住,早已冲进祠堂大门。

  “三弟,”族长劝慰杨枞,“四郎重情谊,记挂兄弟,爱护侄子,你当欣慰才是。”

  看着长跪不起的儿子,杨枞似瞬间苍老十岁,终究哑着声音道:“起来吧。”

  “爹?”

  “既在祖宗牌位前立誓,便要做到。”

  扣着族长前臂,杨枞费力站起身,面向祖宗牌位,重新跪倒,行大礼。

  “祖先在上,自今日起,枞之一脉传于四男瓒,后续于长孙廉。”

  “长孙成年,尊父为先,孝叔为重。为父斩衰,为叔齐衰不杖。”

  “列祖在上,族人为证!”

  三叩首后,杨枞对杨廉道:“廉儿,给祖宗磕头。”

  杨廉仍挂着眼泪,懵懵懂懂,不明祖父之意。

  “廉儿,听话。”

  杨珁有两个孩子,见杨廉这般模样,不由心生怜意,轻轻推着他的背,让其跪在蒲团之上。

  杨瓒额头流血,费力转向杨珁,颔首道谢。后者轻轻摇头,于杨瓒要立下重誓,仍存几分不解。

  “廉儿,别怕。”

  杨瓒举起衣袖,揩去额角鲜红,带着杨廉行礼。

  见祖孙三人这般,在场老人们均眼角湿润。

  “祖宗庇佑,四郎这般重情义,谁敢乱嚼舌头,必行宗法!”

  拆了牌坊,明言不娶,了结两桩心事。

  紧绷的神经放松,杨瓒起身,不及站稳,忽感一阵天旋地转,眼前发黑,踉跄两步,就要栽倒在地。

  “四郎!”

  众人大惊,顾不得其他,忙将杨瓒扶出祠堂。

  “快,请大夫!”

  刚行过窄路,忽见远处有快马飞驰而来。

  当先骑士一身绯红锦衣,头戴绣金乌纱帽,长眉入鬓,目含冷霜。

  行到近前,见被众人搀扶的杨瓒,立刻翻身下马,半句不言,将人“抢”过,安置到马背。

  事发突然,众人都愣在当场。

  这人是谁?

  看样子是个武官,怎么一声不出就抢人?

  “你、你是何人?”

  见儿子被“抢”,杨枞顾不得畏惧,上前就要理论。

  顾卿按过杨瓒脉搏,自怀中取出瓷瓶,倒出两粒丸药,喂入杨瓒口中。

  因水囊已空,只能掰开杨瓒的下巴,手指顺过颈喉,将丸药“顺”了下去。

  当真该感谢顾千户情商颇高,知晓地点不对。不然的话,再来一次“不得已”,杨氏全族都将和京城的李大夫一样,石化风中,重塑人生三观。

  “本官顾卿,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奉天子命,赐翰林院侍读杨瓒冠带,召其还朝。”

  听闻此言,杨氏族人均是愣住。

  人群后的杨山杨岗认出顾卿,忙推推身边的同伴,“瞧见没有?那位就是长安伯!”

  长安伯?

  少年们壮起胆,纷纷踮脚。

  待看清顾卿的五官样貌,终于相信了杨山兄弟的话。

  长得好,不假。

  冰冷吓人,更是不假。

  顾卿视线扫过,少年们齐齐缩回脖子,心中打鼓,再不敢多看一眼。

  能与之交好,四郎果真是文曲星下凡,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