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平定汉中
作者:竹叶小刀      更新:2020-10-28 14:18      字数:5899
  !

  建安十九年(214)十二月,曹操发布《取士毋废偏短令》,命令有关部门荐举人才一定要以才能为先,不要求全,不要使身有残疾的有才之士遗漏在外。这是曹操第二次以命令的形式推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建安十九年(214)七月,荀攸跟随曹操征讨孙权时于途中病死。汉末以名士被大将军何进征入,拜黄门侍郎。董卓之乱,荀攸因参与谋杀董卓被收入狱,正好董卓被杀,经此得免于难。曹操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荀攸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后迁尚书,又任军师。多智谋,常随曹操出征,决策于帷幄之中,前后献奇策十二,屡立功勋,封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207),又增邑四百,共食七百户,迁为中军师。曹操为魏公,荀攸任魏国尚书令。很受器重,被曹操誉为“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建安十九年病死,年五十八岁,生前与钟繇交厚,钟繇说:“我每有所行,反复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荀攸前后设奇策共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后世不得而知,荀攸生前在尚书台百忙之中也著史书《魏官仪》流传于世。

  话说国舅董承于建安五年(200)因衣带诏败露,其余党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人也被灭了三族。董承的女儿董贵人也受到牵连曹操杀了董承,又要求杀董贵人。献帝认为董贵人怀孕在身,连连请予免诛,终不能得。这一切让伏皇后看在了眼里。伏皇后名伏寿,徐州琅邪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人,西汉大司徒伏湛八世孙。父亲伏完,沉着器度大,袭爵不其侯,娶汉桓帝女阳安公主刘华,为侍中。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挟持汉献帝到长安,伏寿跟随,此时她已入掖庭为贵人。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立为皇后,伏完任执金吾,当时汉献帝14岁,伏寿15岁,两人相差1岁。不久,汉献帝东归,李傕、郭汜等追击打败汉献帝于曹阳,汉献帝于夜晚偷渡黄河到山西境,六宫妃嫔都步行出营跟随。伏皇后手持细绢数匹,董承叫符节令孙徽持快刀威胁夺下,杀左右侍者,血液飞溅到伏皇后衣上。等到达安邑,汉献帝穿的衣服都烂了,以枣栗为粮。公元196年(建安元年),任伏完为辅国将军,仪制同于三公。伏完认为政权全在曹操手中,自己嫌自己枉为皇上的外戚,于是把印绶缴上,任中散大夫,不久改任屯骑校尉。献帝迁都许昌后,徒然守着虚位,值宿警卫侍兵,没有一个不是曹操的旧党羽和姻亲密戚。议郎赵彦曾经向献帝出谋划策,曹操深恶而把他杀了。其余内外不和曹操一条心的,多数遭到诛戮。曹操后来因事入殿中见到献帝,献帝极端愤怒,因说:“您假使能够辅助我,那么就希望你优厚相待;否则的话,就希望你恩爱相加把我抛弃。”

  曹操大惊失色,磕头求出。旧有的规矩,三公大官领兵朝见皇帝,要让虎贲兵员执锐利武器左右相挟。曹操退出之后,顾盼左右,汗流浃背。自此以后,曹操不敢再这么朝见献帝了。伏皇后见曹操对董承的残忍从此心怀恐惧。于是给她父亲写信,讲曹操残酷逼迫的凶相,要她父亲秘密地图划铲除曹操。伏完迟迟不敢动手,便于公元210年(建安十四年)去世,其子伏典继嗣。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秘密泄露。曹操追查大怒,决定面见献帝说:“皇后伏寿,由卑贱而得入宫,以至登上皇后尊位,自处显位,到现在二十四年。既没有文王母、武王母那样的徽音之美,而又缺乏谨慎修身养怡之福,却阴险地怀抱妒害,包藏祸心,不可以承奉天命,祀奉祖宗。现在派御史大夫郗虑持符节策书诏令,把皇后玺绶缴上来,退去中宫,迁往其他馆舍,唉!可悲伤啊!伏寿咎由自取,未受审讯,幸甚幸甚!”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手,统兵入宫逮捕伏后。伏皇后知道事情败露紧闭门户匿藏墙壁中,华歆伸手将伏后牵出。当时献帝在外殿,郗虑坐在他身旁。伏后披发赤脚徒步而行哭泣着经过献帝面前告别说:“不能再救救我吗?”献帝说:“我也不知我的性命还能延续到何时!”回头望着郗虑说:“郗公!天下难道有这样的事吗?”于是曹操将伏后下于掖庭暴室,幽禁去世(《曹瞒传》称当场被杀),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伏氏宗族有百多人亦被处死,伏寿母亲盈(可能即樊普姐)等十九人都被流放到涿郡。

  献帝自从坏了伏后,连日不食。曹操入道:“陛下无忧,臣无异心。臣女已与陛下为贵人,大贤大孝,宜居正宫。”献帝安敢不从。将女儿曹宪、曹节、曹华三姐妹同时送人宫中于建安二十年正月朔,就庆贺正旦之节,册立曹操之女曹节为正宫皇后。此时曹操势力越来越大,曹操得知刘备已经代替刘璋坐领益州,料刘备下一步必定会取汉中,此时刘备正与孙权对峙,乘虚取张鲁是最好时机。

  曹操说:““若无汉中,则无蜀矣”于是带领夏侯惇等人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此时是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早有细作报入汉中来。张鲁与弟张卫,商议退敌之策。张卫说:“汉中最险无如阳平关;可于关之左右,依山傍林,下十余个寨栅,迎敌曹兵。兄在汉宁,多拨粮草应付。”张鲁依言,遣大将杨昂、杨任,与其弟即日起程。军马到阳平关,下寨已定。夏侯渊、张郃前军随到,闻阳平关已有准备,离关一十五里下寨。是夜,军士疲困,各自歇息。忽寨后一把火起,杨昂、杨任两路兵杀来劫寨。夏侯渊、张郃急上得马,四下里大兵拥入,曹兵大败,退见曹操。曹操怒道:“你二人行军许多年,岂不知兵若远行疲困,可防劫寨?如何不作准备?”欲斩二人,以明军法。众官告免。曹操次日自引兵为前队,见山势险恶,林木丛杂,不知路径,恐有伏兵,即引军回寨,谓许褚、徐晃二将曰:“吾若知此处如此险恶,必不起兵来。”许褚曰:“兵已至此,主公不可惮劳。”次日,曹操上马,只带许褚、徐晃二人,来看张卫寨栅。三匹马转过山坡,早望见张卫寨栅。曹操扬鞭遥指,谓二将说:“如此坚固,急切难下!”言未已,背后一声喊起,箭如雨发。杨昂、杨任分两路杀来。曹操大惊。许褚大呼道:“我当敌贼!徐公明善保主公。”说罢,提刀纵马向前,力敌二将。杨昂、杨任不能当许褚之勇,回马退去,其余不敢向前。徐晃保着曹操奔过山坡,前面又一军到;看时,却是夏侯渊;张郃二将,听得喊声,故引军杀来接应。于是杀退杨昂、杨任,救得曹操回寨。曹操重赏四将。自此两边相拒五十余日,只不交战。曹操传令退军。贾诩曰:“贼势未见强弱,主公何故自退耶?”曹操说:“我料贼兵每日提备,急难取胜。吾以退军为名,使贼懈而无备,然后分轻骑抄袭其后,必胜贼矣。”贾诩曰:“丞相神机,不可测也。”于是令夏侯渊;张郃分兵两路,各引轻骑三千,取小路抄阳平关后。曹操一面引大军拔寨尽起。杨昂听得曹兵退,请杨任商议,欲乘势击之。杨任说:“曹操诡计极多,未知真实,不可追赶。”杨昂说:“公不往,我当自去。”杨任苦谏不从。杨昂尽提五寨军马前进,只留些少军士守寨。是日,大雾迷漫,对面不相见。杨昂军至半路,不能行,权且扎住。

  却说夏侯渊一军抄过山后,见重雾垂空,又闻人语马嘶,恐有伏兵,急催人马行动,大雾中误走到杨昂寨前。守寨军士,听得马蹄响,只道是杨昂兵回,开门纳之。曹军一拥而入,见是空寨,便就寨中放起火来。五寨军士,尽皆弃寨而走。比及雾散,杨任领兵来救,与夏侯渊战不数合,背后张郃兵到。杨任杀条大路,奔回南郑。杨昂待要回时,已被夏侯渊、张郃两个占了寨栅。背后曹操大队军马赶来。两下夹攻,四边无路。杨昂欲突阵而出,正撞着张郃。两个交手,被张郃杀死。败兵回投阳平关,来见张卫。原来卫知二将败走,诸营已失,半夜弃关,奔回去了。曹操遂得阳平关并诸寨。张卫、杨任回见张鲁。卫言二将失了隘口,因此守关不住。张鲁大怒,欲斩杨任。杨任说:“我曾谏杨昂,休追操兵。他不肯听信,故有此败。任再乞一军前去挑战,必斩曹操。如不胜,甘当军令。”张鲁取了军令状。杨任上马,引二万军离南郑下寨。

  曹操提军将进,先令夏侯渊领五千军,往南郑路上哨探,正迎着杨任军马,两军摆开。任遣部将昌奇出马,与渊交锋;战不三合,被渊一刀斩于马下。杨任自挺枪出马,与夏侯渊战三十余合,不分胜负。夏侯渊佯败而走,任从后追来;被夏侯渊用拖刀计,斩于马下。军士大败而回。曹操知夏侯渊斩了杨任,即时进兵,直抵南郑下寨。张鲁慌聚文武商议。阎圃曰:“某保一人,可敌曹操手下诸将。”张鲁问是谁。阎圃说:“南安庞德,前随马超投主公;后马超往西川,庞德卧病不曾行。现今蒙主公恩养,何不令此人去?”张鲁大喜,即召庞德至,厚加赏劳;点一万军马,令庞德出。离城十余里,与曹兵相对,庞德出马搦战。曹操在渭桥时,深知庞德之勇,乃嘱诸将说:“庞德乃西凉勇将,原属马超;今虽依张鲁,未称其心。吾欲得此人。汝等须皆与缓斗,使其力乏,然后擒之。”张郃先出,战了数合便退。夏侯渊也战数合退了。徐晃又战三五合也退了。临后许褚战五十余合亦退。庞德力战四将,并无惧怯。各将皆于操前夸庞德好武艺。曹操心中大喜,与众将商议:“如何得此人投降?”贾诩说:“我知张鲁手下,有一谋士杨松。其人极贪贿赂。今可暗以金帛送之,使谮庞德于张鲁,便可图矣。”曹操说:“何由得人入南郑?”贾诩说:“来日交锋,诈败佯输,弃寨而走,使庞德据我寨。我却于夤夜引兵劫寨,庞德必退入城。却选一能言军士,扮作彼军,杂在阵中,便得入城。”操听其计,选一精细军校,重加赏赐,付与金掩心甲一副,今披在贴肉,外穿汉中军士号衣,先于半路上等候。次日,先拨夏侯渊;张郃两枝军,远去埋伏;却教徐晃挑战,不数合败走。庞德招军掩杀,曹兵尽退。庞德却夺了曹操寨栅。见寨中粮草极多,大喜,即时申报张鲁;一面在寨中设宴庆贺。当夜二更之后,忽然三路火起:正中是徐晃、许褚,左张郃,右夏侯渊。三路军马,齐来劫寨。庞德不及提备,只得上马冲杀出来,望城而走。背后三路兵追来。庞德急唤开城门,领兵一拥而入。此时细作已杂到城中,径投杨松府下谒见,具说:“魏公曹丞相久闻盛德,特使某送金甲为信。更有密书呈上。”杨松大喜,看了密书中言语,谓细作说:“上覆魏公,但请放心。某自有良策奉报。”打发来人先回,便连夜入见张鲁,说庞德受了曹操贿赂,卖此一阵。张鲁大怒,唤庞德责骂,欲斩之。阎圃苦谏。张鲁说:“你来日出战,不胜必斩!”庞德抱恨而退。次日,曹兵攻城,庞德引兵冲出。曹操令许褚交战。许褚诈败,庞德赶来。曹操自乘马于山坡上唤道:“庞令明何不早降?”庞德寻思:“拿住曹操,抵一千员上将!”遂飞马上坡。一声喊起,天崩地塌,连人和马,跌入陷坑内去;四壁钩索一齐上前,活捉了庞德,押上坡来。曹操下马,叱退军士,亲释其缚,问庞德肯降否。庞德寻思张鲁不仁,情愿拜降。曹操亲扶上马,共回大寨,故意教城上望见。人报张鲁,庞德与曹操并马而行。张鲁益信杨松之言为实。

  次日,曹操三面竖立云梯,飞炮攻打。张鲁见其势已极,与弟张卫商议。张卫说:“放火尽烧仓廪府库,出奔南山,去守巴中可也。”杨松说:“不如开门投降。”张鲁犹豫不定。张卫说:“只是烧了便行。”张鲁说:“我向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国家之有,不可废也。”遂尽封锁。是夜二更,张鲁引全家老小,开南门杀出。曹操教休追赶;提兵入南郑,见张鲁封闭库藏,心甚怜之。遂差人往巴中,劝使投降。张鲁欲降,张卫不肯。杨松以密书报曹操,便教进兵,杨松为内应。曹操得书,亲自引兵往巴中。张鲁使弟张卫领兵出敌,与许褚交锋;被许褚斩于马下。败军回报张鲁,张鲁欲坚守。杨松说:“今若不出,坐而待毙矣。某守城,主公当亲与决一死战。”张鲁从之。阎圃谏鲁休出。张鲁不听,遂引军出迎。未及交锋,后军已走。张鲁急退,背后曹兵赶来。张鲁到城下,杨松闭门不开。张鲁无路可走,曹操从后追至,大叫:“何不早降!”张鲁乃下马投拜。曹操大喜;念其封仓库之心,优礼相待,封鲁为镇南将军。阎圃等皆封列侯。于是汉中皆平。曹操传令各郡分设太守,置都尉,大赏士卒。惟有杨松卖主求荣,即命斩之于市曹示众。

  就这样汉中军阀、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的孙子张鲁投降了曹操,曹魏势力的版图又扩大了曹操将张鲁和家属带回北方,令居邺城。因本有降意,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一作“襄平侯”),邑万户。其五子皆封侯,且与曹操联姻。后世道教徒称张鲁为“张镇南”。张鲁投降曹操后,大量徒众北迁,《三国志·张既传》载,张鲁降后,“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张鲁及大批汉中教民北迁到三辅(长安、洛阳、邺城)之后,他们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家族之机,或明或暗地向社会下层和上层传播五斗米道。经历曹魏和西晋,至东晋时,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使五斗米道的势力发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区。

  张陵以《道德经》为该教的主要经典,为便于向其徒宣讲《道德经》,乃为之作注,名《老子想尔注》。提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认为“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主张君臣民皆须“顺道意,知道真”,“行诫守道”。又认为,“生”是“道之别体”,道人“但归志于道,唯愿长生”。“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只有“奉道诫”,将“积善成功”和“积精成神”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不死成仙。主张“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在行道”,指出如此一来,“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寿矣”。还抨击儒家五经“半入邪”,“大伪不可用”;反对淫祀,认为“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祷祠”;对宣扬“圣人天所挺生,必有表”,“仙自有骨,非行所臻”的《河》《雒》纬书也予以否定,提出道徒“忠孝至诚感天”、通过修行自臻“仙寿”的观点。因此他尤其重视道徒的自身修养,倡导诚信,有病则忏悔己过。相传他又创涂炭斋等斋醮仪式。

  曹操降服张鲁后十二月便留夏侯渊、张郃两人守汉中。刘备听闻曹操入汉中立即与孙权议和,平分荆州答应以湖水为界中分荆州,长沙(今湖南长沙南)、江夏(今湖北黄冈西北)、桂阳(今湖南零陵县北)以东归孙权;南郡(今湖北江陵)、零陵(今湖南零陵县北)、武陵(今湖南常德西)以西归于刘备并重结盟约,这就是历史上的“湘水划界”另一方面派遣黄权去巴西迎接张鲁,但张鲁已经投降曹操,只好作罢。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言:“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说:“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曹操说:“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动。

  此战在九月时,巴中真人部落酋帅朴胡、杜蒦、任约率部归顺曹操的几部,曹操分巴郡(今四川合川)为三,以朴胡为巴东太守、杜蒦为巴西太守、任约为巴郡太守。曹操自己率军从南郑还师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