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八章 魏公良臣文集
作者:傲骨铁心      更新:2019-10-05 15:52      字数:5532
  某种程度上,魏公公这人也算是欺软怕硬了。

  这也是人之常情,和东林党的矛盾毕竟是人民内部矛盾,魏公公希望将来能够缓和处理,为此,他可不想担上弄死托塔天王的名声。

  放就放了吧,听说李天王这会在苏州城中跳的正欢,就看他老人家能蹦哒出什么来了。

  魏公公现在是有恃无恐,五千兵马在手上,南直隶的大员们想动他也得掂量下有没有这个实力。

  最重要的是,圣旨一日未下,想动他魏公公的大员们就得考虑皇帝陛下究竟几个意思。

  这几天,应天巡抚曹时聘嘴上说的狠,可也没见他手下的兵丁越过魏公公划的红线一步。

  这说明什么?

  说明曹时聘心里没底,不知道怎么办。

  不动最好,动了魏公公也不怕,他现在唯一的担心就是寿宁那姘头有没有把她爹买通。他那便宜丈人又是不是会同意在吴淞口设特区的提议。

  魏公公这会人不在营中,他去接南京守备衙门的人了。

  南京守备衙门和魏公公的提督海事衙门是属一个公司的,人家又是江南的地头蛇,镇守中官更是东南半壁江山的头头老大,所以魏公公自然不能架子太大,他要表现的热情些。

  为此,魏公公特意叫郑铎去上海县请了几个姑娘。

  ……..

  顾大章发着牢骚,徐宪卿却没功夫接这话头,因为要是晚间不能把这堆石子清掉,他们就没饭吃。

  原先在运河船队上时,东林众人日子还好过些。许是顾虑到岸上有很多人看着,所以管事的对他们东林书院众人还算和言善色,饭食供给也好。

  可自打来了吴淞口后,这待遇瞬间直下,让人叫苦都叫不出。

  东林师生们三人一组,埋头挑运着路边的石子。一个个累的满头大汗,不少人手脚都起泡了,腰也酸疼的直不起来,想歇会,边上拿鞭子的监工却不让他们歇,要是道:“你有胆便打死老夫好了,老夫今日说什么也不做了!”

  “这天快黑了,魏公公说了,天黑之前你们不能把这堆石头清光,便没的晚饭吃呢。”宋四宝可不敢真把这景逸先生给打死。

  “不吃就不吃,老夫饿死也不替阉贼做牛做马!”高攀龙气性上来,不管不顾。

  宋四宝不乐意听这话:“景逸先生这话说的不对,你怎么是替我家公公做牛做马呢?先生明明是在替这方圆数十里的百姓干活,要知道这路修好了,造福的可是百姓啊。”

  “休要啰嗦!”

  高攀龙怒吼一声,“今日要打便打,要杀便杀,休想老夫再为阉贼出一分力!”

  这吼声让周围的东林师生不约而同放下了手中的工具,一个个敬仰的看着高攀龙。

  “景逸先生,那对不住了。凡事无规矩不立,您老这是自找的。”宋四宝脸顿时黑了下去,他一挥手,命左右:“来啊,请景逸先生去学习改造一下!”

  ………..

  读书人都是懂道理的,但懂道理不代表他们就应该脱离劳动者,成为凌驾于劳动者之上的特权阶层。

  魏公公不喜欢儒家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

  虽然,他自个就是读书人。

  他认为,只有深入到劳动人民中去,读书人才能懂得更大的道理。否则,他们懂的道理就是有着局限性,受阶级限制的道理。

  这个道理,对读书人很好,但对于普通人却不好。

  儒家说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什么是格物?

  魏公公旗帜鲜明提出,格物不是探究事物,而是劳动。

  唯有劳动,才能格物致知。

  劳动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则心正,心正才能修身,尔后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

  脱离劳动的读书人,懂的道理越多,对百姓则越坏。

  任何事物,任何道理,都能在劳动中发现,都能通过劳动来实现。

  所以,劳动改造,是纠正读书人脑子中迂腐、高高在上思想的有效途径。

  因而,魏公公特意安排东林师生们集体劳动,他老人家可是用心良苦啊。

  当然,要不是高攀龙在顾宪成头七那天鼓动书院众人拜祭顾宪成,魏公公也不至于这么急着就把东林师生们劳动改造。

  按他的计划,这帮人至少得先养一阵,让他们缓和紧张的情绪,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才行。

  劳动改造的最关键一环不在劳动,而在于改造。

  “进去!”

  高攀龙被两个爪牙推进一间小屋子,屋子里只有一张木板床和一张桌子,桌子边是个板凳。

  “好好学习公公的文选,好好反省,改改你那自以为是的臭毛病!”宋四宝在外面说道。

  高攀龙这才注意到桌上还摆着一本书,上面写什么魏公良臣集选。

  一个狗太监也有脸弄什么文集!

  高攀龙气极反笑,倒要看看这魏阉有多少文墨,气鼓鼓的将这文集打开,映入眼帘的就是一行大字——“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