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9
作者:孙瑞雪      更新:2020-11-23 15:42      字数:4678
  ,每人手中拿2个模型蜘蛛侠,要给两个校长和我描述蜘蛛侠的特点:“他的胸前有一个蜘蛛”,“他的嘴像老头的嘴”……他们拿着蜘蛛侠在桌子上的上空摆来荡去,显示了一会儿,又把阵地转移到大厅里。三位校长对视一笑:三个孩子都到了身份确认的敏感期。这一共同的敏感期和共同拥有的玩具,使他们拥有了共同的语言,还自动组成一个行动小组(可能这是早期的组织能力的雏形)。这是一个让孩子多方位成长的机会。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是在军队式的集体中建立的,而是通过自由选择伙伴、长期自由交往、对话、活动的过程而建立的。人是社会的存在者,正常儿童愿意和其他人交往与合作。因此,儿童一定要生活在一个适应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应该是自然(混龄的)而和谐的一切该发生的都自然发生;这个环境应该是积极而友善的孩子们和老师们互相尊重、平等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成人的交往方式其实延续了儿童时期的很多做法,只不过呈现一个螺旋式的上升。百姓之间,一支烟、一杯酒就可能是一段交际的序幕;一束花、一件小礼物可以加深他们的关系;由于共同的物质需要,人们站到了一起;由于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者们站到了一起;由于共同的理想,思想家、革命家又站到了一起……

  我是孙悟空

  两岁半的胖胖是我们班的新生,他最大的兴趣就是模仿孙悟空。有一次,我亲了一下怀里的他:“哈哈,被我亲到了吧!”我以为他会开心地笑,没想到他一语惊人:“妖精才会哈哈地笑,孙悟空是哼哼地笑!”

  胖胖每天带着金箍棒来幼儿园。他认定自己就是孙悟空,把打妖除魔视为己任。一天,娄域带着奥特曼的面具在后院里玩,被胖胖追打得满院跑,说是要打妖怪。平时胖胖的一言一行也都模仿孙悟空,与小朋友有冲突时就说:“看俺老孙怎么收拾你!”回家时则对我说一句:“师傅,老孙告辞了!”

  为了帮他建立正确的概念,我反复跟他说这个世上没有妖怪,也让班里的每个孩子都告诉他“你是胖胖,不是孙悟空”。刚开始他并没有理会,可大家都这样说的时候,他一下子委屈地哭了。那一刻,我开始怀疑自己这样做是不是正确,我不能肯定他的状态是一种单纯的模仿,还是一种神游。

  孙瑞雪: 儿童向往做神通广大的“超人”。大多数孩子都曾想像过自己是孙悟空,有些孩子收集孙悟空的书,画孙悟空,反复看电视剧《西游记》。

  儿童有神的敏感期,崇拜神,热切地认识神,搜集神的故事;想像神,进一步夸张和设想神,编织神的神话;希望神在现实中出现、想像自己和神在一起,想像或期待自己就是神,神游天下。当儿童不能把自己和故事分开时,就会认为自己就是那个神。把这个现象称作神游最名副其实。根据儿童发展是人类发展缩影的理论,我们可以从现存的神话和宗教以及一些供奉神的原始部落印证这一点。

  四五岁或者更早一点,儿童就会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去崇拜一些偶像。通过观察我发现,那些成长在强权中的儿童崇拜强大的、有暴力倾向的神,这有点像人格替换,借助强大的神去面对强大的父母和老师;那些生长在平和环境中的孩子,会崇拜智慧和美丽的神。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处在身份确定的敏感期,他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我常常听到这些话。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我们推想胖胖也可能正处在这一时期。   这个敏感期过去后,你再这样叫他,他可能会不高兴,会说:“我就是我。”

  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度过人类的童话期,帮他走向成人。

  信任

  班上来了个两岁半的小男孩,名字叫“小浪底”。他长得很恬静,再加上这么个不一般的名字,我忍不住格外关注他。

  由于不适应新的环境,“小浪底”刚来的几天里总是哭,特别是早晨妈妈离园时,他撕心裂肺的哭声总让妈妈一步三回头。妈妈走后,他才能逐渐恢复平静,但除了让老师抱外,拒绝与任何人交谈。

  我试图接近他,在任何一个能见到他的机会都向他微笑。渐渐地,他也向我报以微笑。他的笑很有意思,笑容收得特别快,但非常纯真。

  那天吃午饭时,我发现“小浪底”孤零零地坐在小桌旁,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小朋友,当他把目光转向我时,我向他招了招手。令我惊喜的是他也向我友好地招招手,动作很优美。我又向他回报了一次招手,他也回报了我一次,并向我这边走来。

  那天以后我开始与他交谈。他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适当的场合,我们以招手传递彼此的信任,那感觉真好!

  孙瑞雪:对儿童来说,初到一个新环境,安全问题是首要问题。哪些地方安全?哪些人友好?哪些人可以信赖……当他感觉某个人值得信赖时,就会亲近这个人,追随他,允许他抱。因此,面对每一个新入幼儿园的孩子,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熟悉环境,比如首先熟悉卫生间。

  成人到了新环境也是这样。大学生也会由于调整班级、毕业等变动,感到失落、烦恼、揪心。只是由于经验和理智,他们的感受没有儿童那样强烈而已。成人也都曾感知结识新朋友的重要,那会让你的心安定,给你精神慰藉

  空间的敏感期

  两岁的淼淼最近到了探索空间的敏感期。他总喜欢扔教具,我告诉他:“淼淼,如果你想扔东西可以去扔弹力球,教具是用来工作的。”把弹力球给他,他立刻扔出去,发现弹力球着地后会弹起来,非常欣喜地捡回来,再同样扔出去。

  重复多次后,他又把弹力球从桌上扔下来,试探这样是否能弹回来,发现结果一样;又把弹力球从教具柜上扔下来试探,发现结果还是一样,同样非常欣喜。(吕景球)

  点评:   这是一个探索空间的例子。这个敏感期应当在1岁前出现,淼淼的这个敏感期滞后了。老师在非常认真、耐心、谨慎地帮助他补上这个敏感期。扔东西的动作虽然简单,但却非常重要。   当老师告诉孩子扔错了东西或扔错了地方时,孩子常常会故意再犯一下错误。这是孩子的共同特点,他在试探你是不是爱他。这时,我们的老师通常只需理解地笑一笑,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一遍遍地帮助,直到孩子纠正过来。这之后,儿童就会自律。

  第四章 3岁-4岁(2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秩序是文明的基础

  为什么幼儿在出生不久就自发地要求秩序呢?这种需求到底能帮助孩子做什么?这种品质的建立,又对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

  找杯子

  3岁半的媛媛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做事总有一股认真劲儿。

  上个月,我们班把旧杯子全部换成了新杯子。新旧杯子上都写有孩子们的名字,但名字的字体不一样,这样一来,有些孩子认新杯子就有点困难,喝水时不能马上找到自己的杯子。媛媛就是这样。

  但我发现,媛媛找自己杯子的方式很独特。每当她喝水的时候,她总是先拿着刻有“张弛敏”名字的杯子到我面前问:“老师,这是不是我的杯子?”我说不是,她回去继续找,不一会儿,又举着刻有“马宇轩”名字的杯子来问我是不是她的杯子,我又说不是,她不声不响地离开,不一会儿,准会高举着刻有自己名字的杯子问我:“这是不是我的杯子?”我告诉她:“是的,这下对了,你真棒!”

  媛媛毫不理会我的夸奖。每次找杯子时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先拿张弛敏的,再拿马宇轩的,最后拿自己的。孩子们一天要喝好几次水,拿好几次杯子,每次她都象运行电脑程序一样找三次。

  我真想不透这其中的秘密。媛媛在认知什么呢?是杯子?是文字?是过程?还是老师我?还是一种她自己的独特体验?

  也许这里边什么都有。

  老师,我很棒

  孩子们都在专心地工作。3岁半的肖肖在探索二项式。摸索了半天,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就开始四处张望。

  我走到他旁边,坐下来问他:“我可以和你一起工作吗?” 他脸上是一副无从下手的表情,点点头表示同意了。我对他说:“请观察。”然后将二项式的操作过程,以分解、缓慢的动作全部演示了一遍。肖肖的表情依然不自信,悄悄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工作二项式。”我说:“老师相信你会做得很好。”

  他拿起二项式开始尝试,完整地操作了一遍,操作完毕,依然用一种很不自信的眼神看我。我说:“肖肖,非常棒,你还想工作吗?”他愉快地点点头。这一次操作完成后,肖肖的表情显得很有成就感,他指着完整的二项式,自豪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亲吻了一下他的额头:“非常棒。”就这样,肖肖重复工作了很多遍,离开教室的时候,他对我说:“老师,我很棒吧!”

  孙瑞雪:二项式教具就是把中学里的二项式(a+b)2做成直觉的形态。这个教具在儿童阶段可以当作积木,而且是很好的、很高级的积木。到了中学时期,这个积木的数学意义表现出来,那时,工作过这个积木的孩子就会轻松地理解这个公式。

  二项式教具是这样的:a和b相加得到一个长度,以这个长度为边长求面积,就等于一块以a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加上一块以b为边长的正方面积,再加上两块以ab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

  有了这个思路,孩子们接下去就能容易理解三项式:27块小立方体的总和。接着就理解多项式。这就是蒙特梭利教具的魔力。

  痴迷的绘画敏感期

  3岁半的刘一楠入院3个月就出现了绘画的敏感期。那段时间,她每天来院后不接触任何教具,只用随身带的画笔画画。她没有什么绘画基础,常常要求老师帮她画。午睡时,她总是趴在床上,伸出右手食指反复描摹地面瓷砖上的花纹。2个月之内,每天中午她都会重复这个动作,每次大约40分钟。

  刘一楠的画大部分都画在小纸片上,图案也画得很小。渐渐地,她的绘画内容也固定下来:反复画小鸟。刚开始画面凌乱模糊,看不出什么。后来的几个月,她自己画出了一些以圆形组成的小鸟,非常可爱,画画时也很少找老师帮助了。除了固定的作息时间外,她在幼儿院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画画。

  在这之前,刘一楠刚刚度过执拗的敏感期。自从喜欢上画画以后,她整天都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非常安静,象变了一个人。家长说她在家也这样画个不停。有一天,我帮她整理书包,看到一本童话书,扉页空白处有一群排成队列、飞向空中的小鸟,形态由大到小,颜色由深绿到浅绿,个个憨态可掬,与扉页搭配得非常和谐,我以为是印上去的。当我发现这是刘一楠的作品时真是惊喜万分,不由得夸赞起来。刘一楠以前很喜欢别人夸奖,但那天她表现得很平静。我想,她一定是在绘画中发展了自我,满足了自我。

  还有一个叫吕楠的小朋友,她各方面能力很强,能影响其他小朋友。当她处于绘画敏感期时,一天到晚带着纸笔,走到哪儿画到哪儿,教室里,走廊里,有时就干脆趴在地上画,始终保持着亢奋的创作状态。她的床紧挨着墙,午睡时我稍不注意,她就“嗖”地跳起来站在床上,捏着一根短短的铅笔头飞快在墙上画出一幅画。这一切仿佛是在一分钟内完成的。让我惊讶的不仅是她的行为,还有她的作品:墙面上出现了一个乘着降落伞从天而降的小女孩,两条辫子向上飞舞着,狂喜的笑容,精灵的眼睛,非常生动!这种造型成人根本无法想象!在我眼里,她就是个天才!午睡时也就不管这个天才,让她去教室画画。

  在吕楠的影响下,其他好些小朋友也一天到晚带着纸笔,随时跟她趴在地上画画。当时国际学校大组的孩子们上美术课时都特别投入,我觉得与吕楠的影响有关。

  还有一个例子。3岁9个月的彭怡慧当时也开始出现了绘画敏感期。她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小狐狸’,她画的内容也全都是狐狸。有一次,彭怡慧在走廊墙面上画了一只很大的狐狸,狐狸斜倪着眼睛,竖着大尾巴,憨态中有机警。在绘画敏感期中,彭怡慧也和吕楠一样不接触任何教具,来幼儿园整天就是画画,家长说,她们在家里除了看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