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六、天子之忧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更新:2019-10-06 03:37      字数:4384
  硝酸钾不只是武器,而且还有多种用途,比如制冰,制火柴,做化肥,对于李业来说意义重大,所以他这几天一直在头疼这件事。

  最后思来想去还是只能忍痛割爱,让严申去主理这事,为此李业先让他挑选一队信得过的家丁护院,至少要五十人,家丁和护院可以混用,然后换值。

  准备等天气再暖和一些立刻开工。

  另外一件事麻烦事就是他必须到开元府听候差遣,这件事有好有坏,好处就是给了他名正言顺的官身,经历和冢道虞的谈话之后,他才明白在这个时代,一个官身有多重要。

  可坏处在于会浪费他很多时间,而且何昭向来对他有意见,在开元府想必也不好待。

  正午过后,李业先检视酒坊的工程进度,又将图纸给秋儿,让她指挥水力锻造作坊的建造,带着月儿给梅花香水换完最后一次梅花,才换身正装,带上中书下来的文书,出发去开元府。

  这次李业自己骑着马去,初二那天的教训让李业明白,马术太差是会要命的。

  等他到达开元府门前时,居然发现整个开元府冷冷清清,只有门口站了一个瘦小的门吏,李业奇怪,按理来说今日开元府不是应该受理事务了吗?怎么还这么冷冷清清。

  于是下马一问才知,何昭带着所有衙役官吏巡检开元城去了。

  开元城很大,城中各处都设有开元府办公府邸,有大有小,所谓巡检就是视察这下地方的官吏。

  李业满头黑线,哪有第一天开堂府就巡检的,何昭明显是不待见他,所以把人全带走了,这是给他下马威啊。

  无奈摆摆手,罢了,大人不记小人过吧,于是让看门小哥带他进去。这看门小哥胆小,李业说带他就带了,根本都没问李业是什么人。

  进入正堂之后却见到一个身穿官服的老人迎过来,他拱拱手,说话慢慢吞吞的:“老夫....乃是,开元府判官、司马伟,在此恭候世子。”

  李业也拱拱手,开元府判官,那就是开元府仅次于何昭的二把手,于是问:“为何都初七了,开元府人还这么少?”

  老人摇摇头:“今日一早......见府尹大人带走人众,说是巡检京城......各处官吏,我便知他怕是又闹脾气了。”老人一边说一边带着李业向内堂走。

  “故而就来守着,果然让我守到贵人......

  何大人什么都好,年纪轻轻,身居高位,一时显赫啊......可就是脾气不好。”说着老人摇摇头,依旧带着李业来到内堂办公的地方,也没什么规矩,一边要过李业的吏部文书,加盖开元府印章,一边慢悠悠的说:“若是寻常小官小位.......也,也就罢了,话,静静盯着那汝窑的瓷杯,然后问:“寻常大臣家中有汝窑瓷器吗?”

  福安又回答:“大臣以天子为尊,既是天子喜爱的器物,臣子自然追捧,故而在民间有人收藏,不过大多奇货可居,十分昂贵,毕竟此乃天家所用之物。”

  皇帝不说话,手中的酒杯也放下,晃晃悠悠站起来:“是吗,那就下旨,朕想要一套汝窑精瓷,看看哪个大臣家中有收藏,若合朕意的重赏。”

  福安被皇上突如其来的主意搞得莫名其妙,不知皇帝为何突然这么说,宫中大半都是汝窑瓷器,何须向大臣索要,但还是点头让人下去吩咐。

  “朕本以为今年伐辽之事,即使无十分把握,八九分是有的,没想王越奏表一封,顿时让朕明白军制弊病,伐辽只有六七分把握了。”皇帝叹气。

  “陛下福德好,这是早知早好,总归算止祸不是么。”福安连忙说。

  皇帝摇摇头:“若只是此事也就罢了,可初二朕又遇刺,若非星洲,此时只怕性命不保,安苏府也有谋逆的嫌疑,外患不除,内忧又起......”

  这下福安也不好说了,毕竟真是多事之秋。

  “朝堂上军队改制之事,除去冢道虞无一人力主,朝堂之外内忧外患纷纷......”皇帝说着揉了揉太阳穴:“星洲说不能出兵,出兵安苏必反,朕自然考虑过,可若苏州不能早安,今年秋天如何出师伐辽?到时又怕要出当年吴王祸端。”

  皇帝说着又皱眉:“说出师,可军改不通,如何出师,此时乃是内外交困之局。”

  福安安静不说话,他知道皇帝从不向别人说这些话,之所以会跟他说,是因为他左耳进右耳出,只会听着。

  “若天地祖宗尚且护佑我景朝,那便给朕一个转机吧。”皇帝说着端起石桌上的酒,撒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