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成为道士
作者:九一的羊      更新:2019-10-08 02:21      字数:7100
  牛有道赶到寿州地界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赶了一晚上的路,早已累的不行,见路边有一处茶棚,遂下马停歇。

  这匹马是昨晚那个中年锦衣卫留给他的,除了马,还有一些钱财。

  至于昨晚的凶案现场,牛有道没有管,他相信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人找到那里去。

  “大爷,给我上壶茶跟一些吃食。”

  牛有道将马系好,找了个位子坐下,对一旁忙活的老头道。

  “好嘞小哥,马上给你端来。”老头用毛巾擦了把额头上的汗,热情的答道。

  此时这条路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大部分都是扛着锄头的农夫,马上就是秋收,所以大家伙儿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牛有道这样的少年,还是骑马过来的,在人群中显得很是突兀,许多人都好奇的看着他。

  这样的贵公子人物,怎么会跑到这来。

  “小哥,您慢用。”

  老头端上来一碗稀饭,两个馒头以及一壶茶。

  “大爷,还真观离这还有多远?”牛有道喝了口稀饭笑着问道。

  “小哥可是要去还真观拜神?那你可来对了地方,还真观的老神仙可灵了!”

  听到牛有道问起还真观,老头顿时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

  还真观位于寿州城西北八十里,本来只是一个小道观,自从十几年前观里来了个老神仙,香火日益旺盛,如今已经是寿州有名的大道观了。

  老神仙道法高深,乐善好施,修桥补路,治病救人,十里八乡的百姓无人不信服,据说就连中都凤阳那边都有大人物得到过他的指点。

  “那老道扎根此地十几年,竟能博得如此名声,他是否就是那两个知情者之一呢?”牛有道吃着馒头细细思索。

  那个锦衣卫说得对,行走天下必须得有一个明面上的身份,不然想要出人头地,实在是太难了。

  牛有道打定主意,不管是与不是,他一定要去看一看,他想弄明白,那个所谓的老神仙是不是锦衣卫,是不是锦衣卫安排的暗子。

  吃完饭,付过钱,牛有道上马就朝还真观奔去,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还真观门前。

  还真观占地几百亩,周围是一片良田,此时田里的农夫在辛勤的劳作,对于骑马而来的牛有道,似乎见怪不怪。

  牛有道进入道观后,烧了几柱香,对着大雄宝殿里供奉的神像拜了拜,起身来到偏殿,那里有个十一二岁的小道士守着在。

  “小道长,能否拜见德仁老神仙?”牛有道行了个道礼,客气的问道。

  牛有道虽然穿着一身粗布大衣,但是皮肤白皙,双手细腻,眼睛有神,行为有礼,不似乡间的野小子,一看就是大户人家出来的。

  “想见我师祖的人多了去了,他老人家是谁想见就能见得吗?”小道士双眼放光,像是盯着一块肥肉般。

  “那怎样才可以见到你师祖呢?”牛有道故作不知,一脸认真的问。

  小道士愣了愣,正常情况下不是应该说了解了解,然后献出一些黄白之物以视心诚的吗?这哪里来的愣头青,这点规矩都不懂!

  小道士本想不做理会,但是转眼一想,这就是个没有长大的少年,哪里懂这些喲,看来还是得说的直白一点啊。

  “唉,你没看到吗?大雄宝殿神像上的金粉有些脱落,师祖他老人家心忧如焚,哪里有闲工夫见你这毛头小子啊!”小道士一脸忧愁的说,仿佛为自己不能为师祖分忧而羞愧。

  牛有道愕然,大雄宝殿里有四尊神像,最大的一尊起码有三四米高,全都金光灿灿的,他以为是铜的,没想到竟然是金的。

  一个大雄宝殿就用这么多黄金,整座还真观有多少个殿,又有多少尊神像?

  真他么有钱啊!

  牛有道真没想到做道士是这么的有前途。

  “能为神像塑金身出一份力,是我的荣幸。”牛有道拿出一张一百两的银票认真说道。

  小道士接过银票,仔细的看了看真伪,旋即笑嘻嘻的对牛有道作了个揖道,

  “小施主跟我来吧,师祖他人家此时刚好有空。”

  跟着小道士七弯八拐的走了好一会儿,来到了一处僻静典雅的地方,这是一片竹林,古径通幽,微风拂面,凉爽无比,跟外面的炎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偌大的道观,就你一个小道士?”牛有道问。

  “也不是,这不快秋收了吗,师父师叔都下去为民祈福去了,所以一路走来,你没有见到几个人。”小道士笑着说道,在一处凉亭前停下,

  “你在这稍等一会儿,我这就去请示师祖过来。”

  不一会儿,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龙行虎步的走了过来,牛有道盯着那老道看。

  “你就是德仁道长?”牛有道问。

  “不错,正是贫道,不知施主是?”老道问。

  “不知道长可认得此物?”牛有道拿出那张道士身份的路引,仔细盯着老道,想从老道的神色中看出什么。

  老道将路引摊开一看,嘴角抽搐了几下,怔怔的看着牛有道好一会儿,仿佛非常不甘心,又非常失落。

  “世晨,去煮一壶茶过来。”老道紧绷的脸色一松,对旁边的小道士轻声道。

  “是,师祖。”小道士非常乖巧的作了个揖,缓缓退了出去。

  “该来的终究会来啊,只不过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快。”老道有些意兴阑珊,神情凄凉。

  牛有道不语,等待老道继续说下去。

  “十几年前贫道游历天下,遭遇大劫,得人相助,才保存性命。两年前有人找到我,说报恩的时候到了。”

  “他们让我在一张空白的路引上盖章,为其证明。这本来也没什么,无非就是一张路引罢了,有什么?可是我知道,以他们的身份,要求岂会这么低?”

  至于什么要求,老道没有说,牛有道也没有问。

  “你填上名字吧,我稍后去官府道宫为你上名,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第三个徒弟。”老道叹了口气对牛有道说道。

  大明朝的阶层非常固化,种地的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做工的祖祖辈辈也都是做工的,想要做官,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读书参加科举。可是读书是一般人能读的起的吗?

  想要跳跃阶层,难于上青天。

  牛有道手上的两个路引带来的身份,都是非常好的阶层。一个是道士,一个是锦衣卫小旗官。

  永乐朝的道士非常高贵,但是获取的难度特别大,没有门路,根本成不了道士。

  锦衣卫小旗官,是锦衣卫的小吏,小吏好歹也有官身,好好熬下去,最起码也能混个百户出来。

  吹干路引上新鲜出炉的三个字,从此以后牛有道在大明就有一个身份,一个拥有道碟的伟大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