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卖火锅[种田]_558
作者:孟冬十五      更新:2020-12-15 19:09      字数:1331
  众人正要出门,雨点便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

  天阴得厉害,看样子一时半会停不了。着急的冒雨走了,清闲的便沏上一盏热茶,等着家人来接。

  司南自认年轻力壮,不需要接,正要冲出去,便见一人撑着伞,穿过雨幕,缓缓而至。

  龙骨伞遮住了来人的脸,只瞧见挺拔的身形和司南最爱的红色劲装。

  是他的人。

  众目睽睽之下,司南毫无顾忌地扑过去,环住唐玄的腰。

  唐玄勾起清浅的笑,摸摸他的头,将伞往他这边移了移。

  众人猝不及防被秀了一脸。

  就觉得吧,这俩人不成亲,很难收场。

  第124章进士锅

  餐食外送在汴京城并不新鲜,不过,大多由酒楼内的店小二跑腿,而非专门的“外卖小哥”。

  司南组的“外卖社”更像一个公益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关照“弱势群体”。

  不仅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老无所依的弱者、地位低下的妇人一个安心的住所,还让这些人用劳动换取工钱,给他们尊严。

  他没打算以一己之力铲除封建痼疾,只想就眼前的事多做一些,多帮几个人,把这样的观念慢慢地介绍给更多的人,一点点传承下去。

  唐玄果真写了个折子,呈到御前。

  官家本就感念司南此次的善举,当即降旨赐赏,不仅有真金白银,还有一个极大的荣誉——官家御笔亲题,封外卖社为“汴京义社之首”。

  既然官家这么给面子,司南也就不客气了。

  他找人刻了一块碑,立在外卖社办公的大杂院门前,右侧用大号字体刻着官家赐的这个称号,左边刻上首批加盟的店铺名称,再往左留下半片空白,写满为止。

  汴京城沸腾了,比官家赐字时还热闹,一家家店铺找上五味社,哭着喊着要加入。

  司南来者不拒,笑眯眯地发给他们外卖小牌牌,然后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下,把店铺名字刻在石碑上。

  不止是食铺,还有首饰铺、成衣铺、酒坊、粮油铺等。对于这些商人来说,名声可比那一星半点的外卖费重要得多。

  别说,司南还真没忽悠他们,这些人很快就体会到了其中的好处。

  先说广告,上百位外卖员骑着自行车,插着小旗子走街串巷地吆喝,想不出名都难。

  再有,外志社中的妇人和少年骑手反而占有极大的优势。

  从前后宅妇人极少点餐,说到底是觉得不方便。如今有了“女骑手”就方便多了,直接送到后宅。

  贵人们就像跟风似的,时不时就要点个“下午茶',或者哪个店铺出了新鲜的布匹首饰,都要叫过去瞧一瞧,就算看不上眼,不过搭上少许跑腿费罢了。

  ——这也是后来司南新添的规则,若交易达成,外卖费由店家出,若退货,跑腿费由买家出。

  数日下来,那些茶点铺、成衣铺、首饰铺、香粉铺的红利竟翻了一番。对于店家来说,无疑是意外之喜。

  石碑很快就刻满了。

  正值三月,进士科考试。

  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名外地举子涌入汴京,问起汴京城的新鲜事,势必说到这块“功德碑”。

  举子们呼朋引伴前来观赏,写了许多诗文赞颂。

  司南看到巨大的商机,趁机在火锅店推出新品——进士锅。

  这是火锅店首次推出四格锅底,集合酸甜苦辣四味,每一味都有个寓意好的名字:蟾宫折桂、独占鳌头、金榜题名、名列前茅。

  外卖社强大的广告效应在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骑手们不送餐的时候,就三五成群地到学子们聚集的邸店门前做宣传。

  传单和展板特意迎合了读书人的口味,文气又雅致,还印着图片式的菜单,让人瞧上一见就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