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六章朝堂议事(中)
作者:三天一小更      更新:2019-10-18 23:49      字数:6826
  皇帝发怒了,底下的大臣们顿时鸦雀无声,朝堂上迎来了短暂的寂静,所有人都用着余光偷偷打量着东林党的各位领导们,似乎在等着好戏。

  就在皇帝大人为如何处置袁应泰而烦恼之时,吏部尚书赵南星从队列中站了出来,赵南星将绯袍抚平,双膝跪地,双手高高举起一份奏疏,沉声说道:“陛下,臣年事已高,老眼昏花,不能再为陛下尽忠,老臣请求告老还乡,望陛下恩准……“

  这份奏疏正是赵南星准备已久的招数,以退为进,作为东林党的领导,东林党人出了这档子事,于公于私都是要保一下的,不然如何体现组织的伟大意义。

  当初,浙党的杨镐在萨尔浒打了那么大的败仗,浙党的首府都保了杨大人几年,更何况是在地方担任父母官多年官声不错的袁应泰,赵尚书还是十分欣赏袁应泰的,不拉一把实在是说不过去。

  只不过赵南星并不好直接出面保他,毕竟这事闹得太大,沈阳城都丢了,七万守军全军覆没,辽阳城还不知道能不能保住……

  但请求告老还乡就不同了,他是吏部尚书,吏部由于主管人事,因而位列六部之首,吏部尚书也有着另一个称呼,天官,足以见其权威之高。

  作为吏部尚书,主管朝中的大大小小官员的人事调令,赵南星本就在吏部混了几十年。

  原先的吏部尚书退位后赵南星便成为了新一代的人事部部长,有多年的经验打底,干工作自然是不在话下的。

  这些年来所有官员的人事任免都得从他手底下过,除了三党剩下的那些御史言官外,如今担任朝中机关部门的大臣们那都是有东林背景的。

  东林党经过明光宗时代的一番斗争,已经在朝中站稳了脚跟,各个重要部门都有东林党人的身影,在加上赶走了浙党的老牌内阁首府方从哲,狠狠的打压了浙党,东林党已经牢牢的掌控着权力,除了几位内阁的高官,谁都要给赵南星几分薄面。

  换句话说,现在朝廷能不能正常运转,就凭赵南星说了算,要是他不想干了,朝廷也几乎等于瘫痪了。

  这手以退为进,足以保住袁应泰的性命,虽然没有明说,但用意很明显,袁应泰是我东林党的人,皇帝大人你要是办了他,那老子也就不干了,爱谁干谁干,反正老子不干。

  天启皇帝对赵南星突然递上的辞职报告给搞蒙了,虽说天启皇帝天赋异禀有着常人难以匹敌的木匠天赋,从小就陶醉于各种木匠工作的研究,天启皇帝干木匠的的确确是一把好手。

  但问题是,木匠是手工业,也就是个手艺人,而皇帝是政治家,从手艺人一下子转到政治家,跨越的幅度实在太大,又没有像对木匠工作那样的兴趣和爱好打底。

  作为一个年轻的政治家也没有人带他入门累计经验,对于国家业务天启皇帝那是一点也不熟悉,国家大事又不是木匠工作,办错了还能拆下来修修改改在装上去,办错了那是要出大乱子的。

  想要处理好政务,对于皇帝大人而言那可就真的是隔行如隔山了,毕竟他还只是个未成年人,对于国家大事的这类业务并不熟悉。

  下面的这个老头,从他爷爷在的时候就在朝廷里面混,干了几十年的人事工作,又是东林书院的老牌领导人,朝中毕业于东林书院的人实在是太多,要是赵尚书撂挑子不干了,就剩下自己一个人,自己还要潜心钻研木匠事业,那是绝对玩不转的。

  他很清楚,这么大个摊子,得让熟悉业务的人来办才行,天启皇帝环顾四周,在朝中与自己关系好的也就是乳娘客氏的姘头魏忠贤魏管家了,虽说魏管家这回的事情办的很漂亮,竟然未雨绸缪,会派人支援辽阳。

  可魏管家毕竟也是初出茅庐,跟自己一样对业务也不是很熟悉,实在是难当大任。

  天启皇帝头疼的摸了摸眉间,缓缓说道:”赵尚书,好端端的,你这是……“

  “陛下,袁应泰乃是吏部所举荐,袁应泰经略辽东无方,酿下大祸至始沈阳失陷,老臣身为吏部尚书,实在是难辞其咎……”

  手足无措的朱由校慌了,没有经验的他不知如何处理此事,气愤难当的他本来要当即处置袁应泰的,可他也不是傻瓜,从赵尚书的态度来看,只要他处置了袁应泰,赵尚书就打算走人,让自己来收拾这个乱摊子。

  无奈之下的天启皇帝装起了病来:“朕……朕……朕今日身体不适,此事改日再议,退朝……”

  楚党领秀吴亮嗣见皇帝大人下不定主意想打退堂鼓,连忙站了出来:“陛下!辽东军情紧急,贼子兵临城下,辽阳城尚再苦战,此事万万拖不得啊,陛下应趁早下定决断才是。”

  楚党的领导人站了出来,楚党的言官御史们也都紧跟其后,表示支持吴亮嗣。

  “陛下!军情刻不容缓,望陛下三思……”

  天启皇帝这个年轻人一下就被逼到了墙角,他无助的看着魏忠贤魏管家,希望魏管家能拉兄弟一把,但是很遗憾,魏公公虽然在宫中很吃得开,威风八面的,但朝中的大臣们却是不怎么买他的账。

  手底下那些前来投靠他的大臣们也都是暗地里偷偷来的,个个都或多或少犯了事,一个个都不成器,跟这些饱读圣贤书的大臣一比完全就不是对手,压根就插不上话,更别提魏公公使个眼色他们会帮魏公公一把,魏公公现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是没法拉兄弟一把了。

  两位难兄难弟只能是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丁点办法,就在此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俯下身,小声地对着皇帝大人耳语:“陛下!赵尚书告老还乡一事万万不可,处置袁应泰倒也不急于一时,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赶紧撤换了袁应泰的辽东经略,派兵前往辽阳增援才是。”

  王体乾到底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虽说没吃过猪肉,但总归还是见过猪跑的,每日都要在内阁大臣票拟完的文件上盖章,盖章之前总是要看几眼的,那是不能瞎盖的,要是闭着眼睛乱盖,万一把骂皇帝做木匠的文书给漏了过去,魏公公那边他可不好交代,自己还如何追求进步……

  所以对于这些业务,王体乾比起整日忙着搜刮钱财认和亲戚的魏公公而言,水平自然是要高上一些。

  天启皇帝感激的看了王体乾一眼,还是乳娘推荐的人可靠啊,当初乳娘推荐小王同志入司礼监的时候他还担心小王同志没有老王同志那般精明能干,难免会经验不足,现在看来,小王同志已经是相当熟悉业务了,干的还挺不错。

  天气皇帝重新坐直了身子,对着王体乾说道:“好,就依你的意思办。”

  王体乾,挺起了腰板,拉开了嗓子,对着下面的群臣喊道:“诸位大人,传圣上口谕,原任辽东经略袁应泰镇守辽东不利,撤职查办,押赴京师问罪,吏部尚书赵南星乃国之栋梁,虽举荐无方,但其罪责主在袁应泰,吏部尚书赵南星罚俸一年,告老还乡一事休要再提。”

  三党的成员们,一听到王体乾的话后,开始交头接耳起来,很显然,看样子这位少年天子是不打算立即严惩袁应泰,所谓的押赴京师问罪,到了京师鬼晓得您老人家做木匠还有没有功夫抽空料理此事,到时袁应泰便会落到刑部手中主审。

  而刑部里东林党有人,邹元标就在刑部任职,还是仅此于一把手刑部尚书的副部长刑部右侍郎,到时这事一压下去,也就不了了知了,他们也就没办法顺着袁应泰将赵南星拉下水,从而打压东林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