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20
作者:觉三千里      更新:2020-12-19 07:44      字数:1465
  第8章寇公误国

  刘娥的一天,是从闹心开始的。

  小皇帝哭着喊着要见李娘娘,冷宫失火,宫殿烧成一片焦土,工部里头寇准的那几个亲信天天死皮赖脸敲户部的竹杠要钱修殿宇,辽国那边的探子探听得辽军已经集结不日即将南下,增兵的事情怎么也没个头绪,今年成不太好,四川那边又闹民变了……

  刘娥的头痛又加剧了。

  她不禁想,自己劳心劳力的为大宋江山着想,宵衣旰食,不辞劳苦,到底图个什么呢?

  天下还是赵家的天下,她虽是赵家的媳妇,可她到底姓刘啊。

  龙椅轮不上她坐,龙袍轮不上她穿,累都得她受着,苦头都得她吃着,骂名都得她担着。

  寇准倒是轻松,往那一站耍耍嘴皮子当忠臣,小皇帝更轻松,坐在龙椅上什么都不干就是天下之主。

  左看右看,数她刘娥最吃力不讨好。

  唉,想哭。

  寇准这时候又喝酒呢吧,怎么不喝死他,大家省心。

  刘娥不无恶意的想。

  此时的寇准,也没有刘娥猜测的那么轻松。

  他虽不像刘娥要管着宫里和小皇帝的一堆事情,可前朝事务也一样让人头秃。

  辽国如今的形势,刘娥看得出来,他又如何看不出来。

  如今的宋辽形势,较之当年澶渊之盟那时,只有更糟,没有更好。

  至少当年那时,宋国这边还有一个成年的皇帝,御驾亲征还能鼓舞些士气,军中犹有太.祖遗风,勉强能算的上兵强马壮,有与契丹一拼之力。

  而到了如今,小皇帝今年十二,别说御驾亲征了,寇准连东京城都不敢让他出去。

  就算让他到了军中,别说鼓舞士气,越鼓舞越泄气倒是大有可能。

  如今的军队也更和那时候不能比了。

  宋朝有养兵之制。

  太.祖皇帝赵匡胤刚刚建国时,曾与诸大臣议论能保江山永世太平的法子。

  大臣们想了不少个办法,太.祖皇帝都摇头,要他们“更思其上者。”

  大臣们想不出来,赵匡胤说,莫如“养兵”。

  宋以前的封建王朝,职业兵并不占军队的大多数。

  朝廷并不养兵,而是藏兵于民,由基层政府组织定期选调辖区内的强壮男子进行军事训练,到了战时,国家现组织军队,这些强壮男子就可以自带家产武器去投军——当然,投军是义务,你不投,那就杀头——战争结束,这些强壮男子就可以返回家乡。

  而宋太.祖赵匡胤认为,这种军队组织形式,是对他的统治的一种极大威胁。

  赵匡胤出身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军阀混战,豪强林立,军队动不动就哗变,自己推举皇帝,地方动不动就造反,自己立自己为皇帝。

  赵匡胤想在五代十国的尾巴上确立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刹住社会上的这种野蛮之风。

  他认为,五代十国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割据势力,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军队的地缘性太强,军队对于地方的依赖性太强。

  军队出于地方人民,由地方人民供养,那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只要守好这一块基本盘就好了,什么中央,什么皇帝,和我没有关系。

  地方上的民众和官府也认为,这军队是我养的,就是属于我的,你皇帝想要调动,没门。

  于是军队一个不高兴就要造皇帝的反,带着整个地方上的官府人民自立一国。民众和官府一个不高兴也要造皇帝的反,带着军队自立山头,形成一方割据势力。

  要终止这种乱象,就只能切断军队与地方上的联系,让军队直属中央朝廷。

  所以赵匡胤创造性地设立了养兵之法,所有军队都由皇帝出钱养,养你一辈子,不许退役,不许回家,老了死了都得在军队里呆着。还要隔三五年一换防,把一个地方的军队全部换到另一个地方上去,防止军队和地方产生依赖。

  而军队也不只限于招募壮丁了,什么人都可以加入军队吃皇粮。

  今年某地闹灾荒民众流离失所了?来加入军队吧!明年某人家里破产没有田地吃不上饭了,来加入军队吧!后年某人犯了罪要下狱了,来加入军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