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节
作者:七流      更新:2020-12-23 17:56      字数:3052
  丹尼尔浑身一震,顿时连呼吸都变的小心翼翼起来。

  然后,他打开了邮件。

  ……

  ……

  希尔顿教授今年六十七,他是犹太人,习惯用女儿送的黑框老花镜,眼里常带笑意,显得十分随和。

  他是一位数学家。

  如果一位获得过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和阿贝尔奖的学者也不敢称自己是数学家,那么恐怕全世界也没几个人敢说自己是数学家了。

  同时拿到这三个奖项的难度,差不多相当于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三元及第”。

  他就职于耶鲁大学,脾气是公认的好,学生和他开玩笑,他也能笑呵呵的回应。

  每年学生投票,格雷戈里希尔顿的人气总是一骑绝尘。

  但就是这么一位教授,今天早上却发了好大的脾气,怒气冲冲的声音几乎响彻整个楼层:“不要打断我!”

  事情的起因是,助教进他的办公室时忘了敲门。

  随后希尔顿教授表示自己要回家办公一周,或者两周。

  “不要给我打电话,除非学校图书馆起火。我有很重要的工作。”

  说完,他就带着电脑,匆匆忙忙地开车离去。

  希尔顿实在太惊讶了。

  他到了《数学学报》编辑部发来的邮件,邀请他当审稿人。

  主编丹尼尔道:“除了您,我们实在想不出更好的人选。”

  希尔顿研究的领域是群论和数论,数论方向再分的细一点,叫解析数论。

  数论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一直以来,数论的发展都处于纯理论的研究状态。

  并且,最近许多年内,都没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因此,天知道在看见论文标题时,希尔顿的内心有多么震惊。

  这也是他匆匆赶回家的原因。学校相对来说,还是不够安静,而且希尔顿有预感,他可能会忍不住熬夜。

  一周后。

  丹尼尔小心翼翼地给希尔顿教授打了个电话。

  “教授,很抱歉打扰您。不知道之前两篇论文,您审完了吗?”

  希尔顿怒气冲冲:“这可是孪生素数和哥德巴赫猜想,你只给我一周时间确定吗?”

  “因为还剩20天就是《数学学报》的发行日……如果那两篇论文没有问题,我认为如此重要的学术成果,不应该再等上半年。”丹尼尔小心翼翼地斟酌着字句。

  其实这一期的《数学学报》论文已经定下。印刷厂本来十天前就该开工,但是被丹尼尔拦下了。

  理由就像他说的那样。

  只要希尔顿的审稿通过,那编辑部就会立刻重新规划版面,把几篇不重要的论文挪到下一期,以此给这两篇论文腾个位置。

  他本来以为会被希尔顿训斥,不料,希尔顿却赞同地点了点头:“的确。但现在真的不行。”

  “我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也就是说它大概是对的,”希尔顿没忍住,把这句话重复了一遍,“it's

  right.”

  “再给我一周时间,我需要再慎重一些。”

  因为年事渐高,希尔顿已经很久没有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了。

  他挂掉电话,在原地团团转,像是一只亢奋的公鸡。

  “这篇论文会是谁写的呢?弗兰克?埃德蒙或者弗斯滕伯格?”他的脑海里一连闪过几个在学术圈如雷贯耳的人名,随后又慢慢摇头,“如果是他们,早就大肆宣传,并且召开学术发布会了。怎么会如此低调,我一点风声都听不到?”

  搞学术是很寂寞的,尤其是做数学纯理论研究。

  一杯茶,一包烟,一个公式算一天。

  因此但凡有什么成绩,学者们总会忍不住在自己的大学内开开讨论会,和同行交流一下。当然,主要是自己说,同行听。

  但不管是谁证出来的,此时希尔顿的内心都是由衷的敬佩。

  *

  燕京大学军训整整半个月,乔御就在医院呆了半个月。

  横竖在医院是vip病房,一人一间,跟宾馆似的,住着比宿舍舒服。

  期间,自称医学院学生的群承光来过一次。

  这人脸看着挺年轻,有一头栗色卷发,说两句话就开始笑,两边脸颊都是浅浅的梨涡。

  乔御当时并没有彻底昏迷,因此对群承光稍微有些印象。

  “我爷爷有心血管疾病,所以我从医生那里学了很多急救措施,”群承光随手从果篮里拿出个山竹,自己剥开皮咬了一口,“不过我不是学医的,当时情况比较紧急才这么说,得其他人不听指挥。我是数学院的。家在江淮市,身高178体重135,喜欢唱、跳、rap和三文鱼刺身……”

  群承光滔滔不绝,气若悬河。

  乔御毫不怀疑,再给点时间,对方能把自己的银行卡密码都说出来。

  乔御赶在开学的前夕办好了出院手续。

  从燕医三院到学校就两条街的路,宋天宇非要开车送他,并且振振有词:“最近燕京这么热,万一你热晕了怎么办?”

  乔御拗不过他,只好坐上了迈巴赫。

  宋天宇高中毕业后就学了驾照,虽然不是第一次开车上路,但是行车却十分谨慎,主要是怕乔御晕车。

  好好一辆迈巴赫,开的跟电动三轮的速度差不多,气得后面的司机狂摁喇叭。

  宋天宇置若罔闻,苦口婆心地对乔御道:“你以后不要熬夜了,对心脏不好。”

  乔御说:“我作息很好,从不熬夜。”

  “是吗?你当初在我家睡,半夜两点都还要偷偷爬起来写作业。”

  看到你们这些虚伪的学霸就烦!

  乔御:“……”

  这种事情大可不必记得。

  幸好,手机骤然响起的提示音恰好让乔御可以忽视这个话题。

  他低头,看向了屏幕。上面显示邮箱到了一封信新邮件。

  乔御打开一看,发现是《数学学报》编辑发来的回信。

  也许是文在野导师的推荐信起了作用,这次审稿,比他想象中要快上很多。

  他的脸上不由得露出一个笑容。

  宋天宇从车内后视镜上看见乔御突然对着手机傻笑,内心一时之间警铃大作:“怎么突然笑起来了?”

  乔御起手机,表情恢复了平静:“不是什么大事。编辑说论文过稿了,不用修。”

  第107章

  能把过稿《数学学报》说的如此风轻云淡, 在三十岁以下青年学者里,可能还是头一遭。

  换句话说, 能在三十岁以下过稿《数学学报》, 在华国青年学者里, 恐怕也是头一遭。

  如果自信一点, 可以去掉恐怕。

  数学界有四大天神期刊,分别为《数学学报》、《数学年刊》、《数学新进展》和《美国数学会杂志》。

  自从建国以来,华国学者在上面发表过的论文统共不超过30篇, 而完全自主发表的, 也只有10篇左右。

  乔御早出生二十年,甚至能靠这篇论文, 拥有评选中科院院士的资格。

  要是李初杰在这里,恐怕已经一阵怪叫。

  不过, 宋天宇作为彻头彻尾的“圈外人”, 对此只是长长地“噢”了一声!

  宋天宇:“恭喜你,听起来好厉害。”

  乔御:“不算什么大事,倒贴的版面还挺贵的……咦,编辑说版面审稿的希尔顿先生已经帮我交了?”

  希尔顿斟酌许久后, 终于审稿结束。

  为此,他甚至接近半个月没洗澡。天天蓬头垢面,咖啡续命。

  但是希尔顿依然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在最后写出了评语:跨世纪的发现,从此数学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被摘下了。

  最让他震惊的是,希尔顿教授从丹尼尔了解到, 投稿人竟然是一名华国的大学生。

  第一篇论文是他写的,第二篇论文,则是他故去的外公写的。

  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都是乔御。

  希尔顿对华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他受邀去燕京参加学术讨论会,一个国家的首都,道路两边竟然还有黝黑的农民在耕作。

  虽然近些年,听说华国发展的不错。但希尔顿依然担心,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的乔御没钱支付每页1.5美金的用。

  虽然这两篇论文加起来,也就130.5美金,相较一些动辄5000刀版面的期刊,已经相当良心。

  一般来说,学术环境越差的期刊,取的用也就越多,也更欢迎其他国家的学者来注水。

  毕竟本土有名气的教授看不上,而国外却有大把大把的人有钱想上。

  可能这就是梦想的价格吧。

  毕竟一位学者,若没有论文傍身,在学术圈内几乎寸步难行。

  乔御默默记住了希尔顿教授的这份情谊。

  *

  乔御回到宿舍时,受到诸位室友热烈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