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节
作者:七流      更新:2020-12-23 17:58      字数:3069
  “对啊,大半夜问我这个问题,你会让我晚上睡不着的……”宋天宇的眼神湿漉漉的,声音也变的黏答答。

  不仅晚上睡不着,说不定第二天还要起床洗裤衩。

  乔御:“行,那我白天再来问你。”

  说完,他挂断了电话。

  宋天宇:“……”

  等等,我不是这个意思。

  系统再次发出一声冷笑:“呵,直男。”

  第二天,乔御就开始阅读学习系统为他搜集来的资料,在学习的间隙,也在疯狂自学大一到大四的教材内容。

  虽然在高中的时候,林枫就曾教过他一次,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大概是因为上辈子当过学渣,这辈子在生博士的教室内持续当学渣,乔御鲜少有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知道自己很强,但是也知道还有人比他更强,他满打满算,也不过才学三年半,而世界上多的是研究了三十年、五十年的老前辈。

  天赋重要,努力也重要。没有任何成功是轻松的,哪怕是有系统也一样。

  换个意志力不行的人捡到系统,哪怕是有系统督促,也未必能有现在乔御一半的成就。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将是乔御独立设计的第一个实验项目。

  他在高中就做过生物酶钻井液,但那属于拾人牙慧。若没有路德维希在前面指路,给出大概方向,乔御可能都不知道要怎么去努力。

  而后续一些实验,也有林枫的指导。

  他目前能指挥的一共有三个实验室,一个是在天海,由王晨领导,另外两个在燕京。

  在他高考结束后这么长一段时间里,王晨也没闲着,拿到了研究生毕业证,并且准备考燕大的博士生。等着早日和乔御汇合。

  张开伟的基因实验室,目前由寻安生物制药投资,一共6个人。

  拿到投资后,张教授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底下科研人员的工资翻了一倍。勉强安抚住了他们躁动的内心。

  这样的话,乔御能用的人手大概是7.5个。还在考博士生的王晨算半个。

  而李东伟的实验室在中西村高新区,临近华国科学院北京分院,旗下35名科研狗分工明确,品种优良,膘肥体壮。实验室大门正对着高分子蛋白国家实验室,走两步就能去其他院士家里串门。

  怎么看都像是歪瓜裂枣对上正规军。

  乔御把系统给他的学习资料也复制了几分,分别发给了这批人。

  乔御:这是未来打算的实验方向,因为需要尝试的方向过多,我打算三个实验室同时进行实验。你们先看看。

  一周后——

  乔御:看完了吗?

  微信群里静悄悄。

  张开伟点开头像,和乔御私聊。

  张开伟:乔啊,17篇论文,还都是英文原版,一周时间,大家是看不完的啊!

  他们这,有些英语不好的,光是翻译就要一天一夜。

  乔御陷入了沉默。

  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一天两篇论文的学习速度。一开始有些累,需要不断磕力药水,但是自从知识储备量到达一定程度后,他看论文的速度已经显著提升。

  除非是那种特别深奥的数学难题,在专心学习的情况下,只需要三个小时,乔御就能阅读理解完一篇60页左右的论文。

  智商是理解力、记忆力等能力的综合体现。

  乔御对系统道:“把这批人智商也统计一下。”

  片刻后,乔御得到了答案。平均112,只有王晨上了120,已经是普通人里极其聪明的那一类人。

  其实,在系统的鉴定里,大部分人智商都在95100左右。

  乔御:行。那再给一周时间吧,剩下一周我带大家一起看。

  乔御自己看完了论文。

  现在白天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里,他都在自己的实验室内,研究那台冷冻电镜。

  要说在国内,清大的生科院院长施文教授*绝对是冷冻电镜第一人。依靠冷冻电镜,他曾三次在《nature》上发表文章,在膜内蛋白酶与γ分泌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施教授曾在国内撰写过论文综述,回顾了华国从上个世纪来冷冻电镜的发展史,并呼吁更多的学者进入这一领域。

  要讨论的话,施教授绝对是首选。

  而燕京大学和清光大学真的非常近。

  所以乔御转着转着,就不小心到了清光大学校区。

  乔御思考片刻,给还在清大上学的郑清华打了个电话。

  十几分钟后,郑清华气喘吁吁地来了:“乔啊,你怎么来清大了?对了,我最近天天跑3000米,给你看看我的肌肉。”

  说完,郑清华举起胳膊,秀出自己的肱二头肌。

  郑清华从小就喜欢和乔御比较,如今在学习上是赶不上了,只好从其他方向找一点微弱的成就感。

  乔御解开扣子,撸起了袖子:“你是说这个吗?”

  郑清华:“……”

  妈的,怎么好像比他的还大??

  郑清华不动声色套上外套:“不是,大晚上的,你来我们学校干什么?总不可能是来看我的吧。”

  乔御道:“的确不是。”

  虽然早就知道这个答案,但是在听到的时候,郑清华心里依然被哽了一下。

  “你们学校生科院办公室在哪?你说我能见到施文教授吗?”

  郑清华:“……卧槽,我数学院的,我怎么知道!”

  纵然如此,郑清华依旧询问了自己的学长,要到了地址。

  清大校区挺大,两个人骑着共享单车朝目的地赶去。

  郑清华问:“你找施教授干嘛?”

  施文教授在他们院内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在十几年前还教书的时候,被人称为挂科狂魔,平生最烦沽名钓誉之辈,也不喜欢半灌水响叮当的人。

  乔御:“有个研究项目,有些不确定。想得到施教授解答。”

  晚上八点,早过了老师们的下课时间,但施文却依然在办公室没走。

  作为清大生科院院长,在科研之余,总是要牺牲一些时间,来处理工作上的琐事。

  成了晚上有课的,生科院其他教授都走的差不多了。

  施文正在审核院内教授提交的科研项目。作为全国拿国家科研经最多的大学,学校对每年发表论文的篇数,都是有硬性规定的。

  这也导致学校内大部分教授,一年四季总没停过。往往一个项目完成,又展开新的课题。

  就是这个情况下,办公室大门被敲响了。

  施文头也不抬,道:“请进。”

  木质的大门被推开又关上,发出一声轻响。

  “施教授好。”说话的人态度十分尊敬。

  施文抬起头,看了他一眼:“我认识你,乔御。”

  国内做生物研究的,最近想不认识乔御都难,毕竟一张脸天天在相关公众号上刷屏。

  有些人觉得乔御牛逼,但也有些人觉得,乔御就是运气好,背靠默克尔集团,换他他也行。

  但是施文清楚,换这些人还真不行。

  科研的敏锐度,不是说有就有的。孙瑞搞心肌干细胞搞了七八年,不也什么都没发现。

  施院长嘿嘿一笑,放下了手里的钢笔:“是来办转校手续的吗?”

  第133章

  乔御沉默了一下:“不是。”

  施文低下头, 伸手做了个“请”的姿势:“那你可以走了。”

  乔御咳嗽了一声:“施教授, 其实这次来, 是我有一个实验项目和结构生物学有关, 希望您能帮忙掌一下眼。”

  施文顿时双手抱胸, 哼哼唧唧道:“你怎么不找叶勤学。”

  如果此时, 在施文面前的是个马屁,那回答自然是“叶教授在结构生物方面比不过您”,好让施教授日后在酒桌上也能和别人吹吹牛。

  但乔御虽远离职场许久,却依然深谙办公室斗争之髓。

  他回答道:“叶教授最近比较忙, 让我过来找您。”

  施文对这个回答勉强满意。

  “行,把你那什么东西, 拿给我看看吧。”

  乔御递上了随身携带的文件夹。

  施文掂了掂,笑着说:“很重啊, 功课做的挺多,让我看看你怎么水的。”

  他翻开第一页, 看了眼标题, 喃喃自语道:“冷冻电镜单颗粒分析技术……”

  冷冻电镜单颗粒分析技术作为结构解析法的一种, 是近些年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目前, 这项技术已经能将分子量超过3000kda且生化性质稳定的蛋白质解析到接近原子分辨率的水平。

  但想再进一步, 进行小分子量蛋白质的高分辨解析, 无疑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为在现有技术下, 小分子量蛋白质颗粒在冷冻样品中很难达到合适的衬度。

  乔御给出的项目课题,是测量链霉亲和素蛋白在冷冻电镜下的单颗粒三维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