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御史中丞
作者:安化军      更新:2019-10-16 00:07      字数:4236
  离开了十天之后,蓝元震再次到来。杜中宵由河曲路经略使,升任龙图阁学士、礼部尚书、御史中丞,重新改回了文资序列。西域正式从河曲路分离出去,为安西路,韩琦任河曲、安西路经略使。

  富弼升任河曲路经略使,张昇仍然任副使,田京由经略判官任副使。李复圭则改为韩琦之下的经略判官,同样升官。河曲路的格局,除了多了韩琦这个?听闻诏旨节帅主管御史台,京城官员都相互告诫,节帅镇北地,先后败契丹、党项,又复西域,非是寻常人物。这几年,各自要时时警醒,不要被御史台抓住把柄,不然日子难过。”

  杜中宵听了不由愣住,自己甚少在京城,跟京城里的那些名臣良将根本不熟,怎么有这种言论?

  其实杜中宵自从三年前救援唐龙镇,先败契丹,击毙契丹皇帝,接着大败党项,当时声威之盛无人可比。两三年时间,本来大家慢慢开始遗忘了,接着又复西域,声望再次起来。杜中宵自己觉着自己的声望不够,怕回京任职不能服众。其实在京城官员眼里,杜中宵以文官而立不世之功勋,哪个敢不服?更不要说这几年朝廷施政,军政来自于学河曲路兵马进行改革,民政则多是吸取京西路的经验,都是来自于杜中宵。这样一个人,做宰执或许还好些,做监临百姓的御史中丞,人人都有压力。

  这些许不能这个时候说,杜中宵和蓝元震各自心中都有疑惑,按下不表。

  当下后衙设宴,胜州的各位官员全部到齐,为蓝元震接风洗尘,同时恭贺杜中宵高升。

  单以官职论,杜中宵以节度使、经略使回京任御史中丞,算不上高升。韩琦由河东路经略使回朝的时候,直接任枢密使呢。但以杜中宵以前的资历,最高就做过提举京西路常平,是高升了。

  此时官员职位,是官、职、差遣同时在身,差遣最重要,但还要看官和职。杜中宵的职是龙图阁学士,官是礼部尚书,都已经是极高,差遣御史中丞虽在宰执之下,却自成一体,非常重要。

  酒过三巡,蓝元震道:“节帅在河曲路三年余,经历多次战事,未尝一败。拓地近万里,古今数千年,也可以算是名将。此次回京,执掌宪台,着实是让百官震恐。”

  杜中宵忙道不敢,心中有些别扭。自己地回京任职,一直都是怕别人瞧不起,怎么听蓝元震话里的意思,反而是京城的百官怕得厉害?

  转运使包拯道:“节帅帅河曲路三年余,对外战无不胜,内部治理井井有条。回京掌宪台,让朝臣震恐,也算是一时之美谈了。”

  富弼道:“御史台虽在宰执之下,却是纠察衙门,并不受宰执指挥。”

  杜中宵点了点头:“我自进士登第以来,多是在外为官,京城情形并不清楚。此次回京,实在有些惶恐。宪台至重,交予我手,只怕辱命。”

  包拯道:“节帅统十余万大军,指挥若定,又何惧京城百官!”

  其余几位官员都是如此说,让杜中宵一时疑惑,是不是自己的认知跟他们产生了偏差。自己的军功毫无疑问,此时天下无人能及,如果任武职,当然别人不敢轻视。现在转回文资,还是文资中地位特殊的御史,真能让百官震恐?不要这些人观察些日子,给自己难看就好了。

  席间的官员,有的人觉得御史中丞的官职对杜中宵来说有些低了,不过作为独立宪台,官和职都足够,去任职还是算高升。有的干脆认为,这是杜中宵进入中央的一个好机会。

  听着他们的议论,杜中宵慢慢有些反应过来。宋朝从总体上,文臣武将分离,虽然从前些年与党项交战起,用文臣为统帅渐渐习以为常,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带过兵打仗的官员,总是有些不同。而像杜中宵,带兵打仗,屡立战功,可想而知其风格,对百官必然心中严厉,当然会觉得震恐。

  杜中宵听着蓝元震话中的意思,甚至京中有官员认为,用杜中宵为御史中丞,是皇帝要重顿吏治的表现。很可能接下来,就有对全部官员的大动作。

  听着众人的话,杜中宵觉得有一股荒谬的感觉。自己如果不是资历太浅,肯定回去做宰执,哪里会退一步接这个什么御史中丞。虽然监察百官,礼遇特殊,这样的职位终究是要得罪人的。在朝廷做官,除了要有功劳,还要不得罪人不是?

  其实这个年代,得罪人不那么可怕,与杜中宵前世的官场有很大不同。中间有皇帝,官员之间的拼斗,终究是要经过皇帝进行。只要皇帝能够看重,满朝皆敌又如何?

  杜中宵做了十几官,一直未进京城,前世印象太深,还没有看破这个年代官场的特点。

  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