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旧地重游
作者:猫跟风      更新:2019-09-23 20:08      字数:5054
  我仿佛来过这个地方,那森林中满地的银杏落叶,那木屋精致的落地窗,满天纷飞的诗稿上秀气的字迹,我都那么熟悉。我疑惑而惊喜地踩着潮湿的落叶,呼吸着带着墨和纸香味的新鲜空气,向木屋走去,推开那扇原木涂漆的双叶门,我看见木屋中飘着羽毛,铺着绿草,开满鲜花,堆满自由的空气了,而一个女孩就站在屋子另一扇窗前,留给我一个熟悉而又始终记不起来的背影。在听到开门声的一瞬间,她向我转身,而我此时却从睡梦中醒来,正躺在狭小而又杂乱的卧室中。

  我抬头看钟,发现自己居然睡了那么久,或许是太累,或许是入梦太深,闹钟居然没有把我叫醒。

  不过大睡一场醒来,精神的确好了很多。我闭上眼回味着那个梦,它是那么美好,那么吸引人,又是那么奇怪,那么令人疑惑,我渴望去一个完全自由的国度,而那个地方就在我梦中出现了!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我决心开始写作以来,没有一天没有梦到它,只是第一次梦见时,女孩没有转身我就醒了,而后几次都会在转身的过程中醒来,只是一次比一次转过来的幅度大,但始终没有看到脸……

  对于这种想再多也得不出结论的事情我一般都会选择暂时搁置下来,这种方法我是在孔夫子那儿学来的,正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在当时科学技术无法解释的怪异现象面前,孔夫子选择把视线放在社会上,而关于世界本源、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他并没有提出过自己的看法,虽然他“述而不作”,但他的弟子们也没有记录下什么他关于这么方面的言论,其实他并不是不想“语”,而是他想不通,于是他把眼界放在他擅长的社会问题上。起初对未知事物恐惧的我也渐渐学会了这套方法。

  起床后,我做了一些简单的饭菜喂饱了自己,见窗外天色渐晚,于是锁上门,趴着桌子上继续写作。

  小说写作已经进行到第五章了,整部小说是以“我”为主线,每章分写一位顾客的故事,而各章之间又架设有内在的联系。

  今天我还给小说正式命名为《流浪日记》,因为我觉得,无论是我,还是我的乘客,都不过是一个凡尘的流浪者,流浪在死生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而小说不过是描写这些流浪者的苦闷。

  从总体上来说,写作还是很顺利,然而作为一个从未成功过的作者,有一些问题萦绕在我心头许多年了,每次拿起笔,我都会感到不安,我常常想,我的作品会不会被人们所接受?我作品中的想法人们会不会认同?出版社会怎么看?读者会怎么看?评论家们又会怎么看?然而我写作的目的就是去迎合他们吗?如果我的写作方式他们并不认同,我需要改变吗?这些问题直到我前些天看了伍尔夫夫人的日记后,我才得到解答。

  她在写作《海浪》时,有过这样一段自白:

  “我不知道公众将会如何看待我的作品,但我确信我已找到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使我意识到,即使没有外界的首肯也能继续写下去。”

  而几个月后,她在日记中又记下这样一段文字:

  “成功时的感觉是种多么实实在在的感受啊,不管好坏,终于结束了……不仅仅是写完了,而且是尽善尽美,圆满地结束了,想说的都已经表达出来了。”

  这两段日记让我感动不已,我心中的疑惑完全解开了,虽然我或许一辈子都无法达到伍尔夫夫人的高度,一辈子都成为不了著名小说家,但我也要“继续写下去”,直到“想说的都已经表达出来了”,即便没有人看我写的作品,但我只要写,我的人生也不会有遗憾,如果有幸能为人所认可,我的梦想也就更加完满了。

  我这次真的真的触摸到梦想的脸庞了,那么确切,那么真实……

  其实我写作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又恐没世之后,谁知予者”,我只是想写,想表达,写作的过程让我有充实感,而不写作则会让我感到空虚和愧疚(也不知道是对谁愧疚),然而我也希望有人看到我的想法,就像我希望有人能去关心那些我记下的故事和讲故事的人一样。

  谁又会在乎身后事呢?没世不闻的太多,而留名后世的人太少,想争这一席之地,也并非易事,不过说那话的刘知几是做到了。

  我觉得文字的个性化和社会化是分不开的,我所写的不就是社会中的人吗?我的文字是个人思想的结晶,也相应地会给社会带来点影响,然而我的影响注定不会太大,何也?因为我发现,我每次逛书店,看到的都无非是《厚黑学》、《职场心计》之类的书,卖的最火的也无非是《心灵鸡汤》这类无关痛痒的小丑一样的文字,纯文学的、关乎人性的、讨论社会的文字却很少,而这样一个正在转型的、浮夸的、金钱至上的社会正需要这样的书。

  我感觉整个社会的知识分子都轻浮起来了,他们为了评职称、获奖、赚钱而去研究、创作。

  对于这种的人,我是深恶痛绝的,然而像我这种的人,又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呢?这么说,我坚持的自我,是不是另外一种自私?也不能要求任何我跟我一样,他们的生活方式,我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呢?这种问题每一次都敲击我的心,让我无比难受。

  但是有时候看看古籍,却也看到了和我相似的想法的人,所以我一次又一次地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我记得墨子曾经说过:

  “所谓贵良宝也,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良宝也。”

  意思是说,贵重的宝物之所以贵重,是因为它们可以有利于人,而和氏璧对人并没有好处,所以它并不是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