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要我当地主gl_分节阅读_156
作者:方便面君      更新:2020-12-27 04:04      字数:2318
  刘绰得知这蜡园是宋玉延跟楼杲一起弄出来的……白粲已经被他忽略不计了,他便想,这宋录方果然是奇人,什么手工技艺在他那儿就跟不费事似的,很轻易地琢磨出来了。

  唐浩根还提了她造纸的事情,刘绰:“……”

  可惜明州州府衙门没有类似朝廷将作监之类的部门,否则他准将宋玉延挖来,让她大力推广这些手工技艺。

  刘绰在蜡园走了一圈,又听楼杲大吹日后明州的照明条件会慢慢变好,他心中也是十分满意的,便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也学楼杲,养殖白蜡虫。

  养殖户们:“……”

  他们倒是想学啊,问题是他们要会养白蜡虫才行啊!据说那虫子多起来的时候让农民头疼不已,可要是养殖嘛,死亡率又高的令养殖户头疼。除了蜡园的工人,谁也不清楚楼家为何能养出这么多白蜡虫。

  他们也尝试过找蜡园的人取经,结果每个工人只负责一定的区域,别的他们也不清楚。他们还签了楼氏的保密条约,要是传了出去,所承担的后果可能得让他们将后半生都交代在蜡园里了。

  倒是白粲想到了商机——明州以前之所以没有人养殖白蜡虫,一来是不懂,二来则是条件不满足。明州白蜡树少,蜡园的白蜡树都还是从别处移栽过来了,可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蜡园必然还要扩张,或许还有别的蜡户产生,那么女贞树和白蜡树便很有市场,他何不种些白蜡树,将来卖给蜡园?

  他以前虽然只是个伐木工,可是却也懂嫁接的技术,只要能找到一些女贞树和白蜡树的树枝,他都能想办法养活它。

  他把这个想法与宋玉延说,宋玉延道:“白蜡树要想长到能挂虫至少需要三年,而三年后,白蜡虫养殖的市场也才刚发展起来,这买卖做得。”

  白粲备受鼓舞,不过要想种植白蜡树,他还得有资本弄一个白蜡树园林。他一开始觉得自己扔下宋玉延、楼杲不太好,便想拉着他们一起干。宋玉延说这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所以她不会跑去跟他分一杯羹的。

  白粲这才去找楼杲,不过当初蜡园的事情主要是宋玉延跟楼杲谈的,而白粲没有她那么能忽悠,加上楼杲还想再看看他的可塑性,故而很多次都没有答应。

  白粲便跑去跟宋玉延学习如何写企划方案等,等他弄明白楼杲为什么不答应后,他便专攻这方面,还列出了不少种植业的前景:“除了明州,杭州、越州、温州、台州等也是没什么人养殖白蜡虫的,若是我们能将白蜡虫养殖业推广开来,何愁我们的树卖不出去?”

  楼杲跟宋玉延说:“这是你教他的啊,我与他共事也有一年了,还不了解他嘛!”

  宋玉延没否认,楼杲在第一批白蜡生产出来后,便答应了白粲。

  之前推测蜡园能产上万根蜡烛,那都是基于虫卵的数量来估算的,而当第一批蜡烛生产出来时,楼杲才真切地感觉到宋玉延说“蜡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性”是对的。

  只要有了科学的养殖白蜡虫的方式,那么白蜡产量的提高便不是什么难事,蜡烛的供应便会越来越多,只要价格有所下降,那么便能走进寻常百姓的家中。

  楼杲是个商人,会算这笔账。眼下买得起蜡烛的富户才多少?假设明州有一百户富户,四十文一根蜡烛,他们买一万根,也就四十万钱。而若是有两万根蜡烛,那他们也得用得完才行。

  也就是说,与其继续走高端路线,倒不如加大生产,以优惠的价格卖给寻常老百姓。要知道明州有九成百姓都是小康线及以下的人家,蜡烛的价格不那么高的话,不少百姓就舍得花钱买蜡烛,那么成本降低后,这个基数大了,赚的反而会更多。

  ____

  八月初,“三过山蜡烛铺”开张,同时推出了产自“三过山蜡园”的蜡烛。

  蜡烛有几种,价格最贵的是由头蜡制成的白蜡,这种蜡烛通体雪白,表面处理得很是平滑,这对于什么都要追求质量上乘、外在美观的豪强富户来说,是最佳选择。

  其次是颜色稍微有些发黄的次蜡,这种蜡烛因为外观没那么好,所以比头蜡要便宜一些,可即便是次蜡,它的光亮度也不比头蜡差。

  还有红白喜事专用的廉价蜡烛。

  头两种蜡烛,每根蜡烛下方都会有一个浅浅的印记,印记上用金粉,使得这个印记十分扎眼。而这个印记印着的就是蜡烛铺的名称,算是蜡烛铺的商标和防伪标识。

  最后比较惹年轻男女青睐的是一种装在小竹筒里的蜡烛,经过处理的竹青上还刻着各色各样的花朵、诗句,看起来精致小巧,又充满了雅趣。

  推销这款蜡烛的伙计经过了训练,便将构思出它的背后故事说了出来,大意是这蜡烛是一位穷书生在一次参加元宵灯会时遇到了令他倾心的富家女子,俩人迅速坠入爱河,可是女子家中嫌弃书生穷,故而不愿意他们继续往来。

  后来书生见不到恋爱,只能一边读书,一边干活补贴家用,后来他去蜡烛铺干活,无意中知道恋人家中会定期购买这儿的蜡烛,于是便想出了一条计策,他设计出了这款蜡烛,然后在竹子表面刻上诗书,或者画,让恋人知道他的心意。

  富家女子的家人终归是发现了,他们也被书生的深情所打动,对书生说:“等你考上功名,我便将女儿嫁给你。”

  后来,果真考上功名,最后顺利娶到了心上人,故事皆大欢喜。

  向来偏爱这种最是寄情的物件的女子,在听说了这背后的故事后,立刻就买了不少回去。

  而小竹筒上熟悉的留青竹刻也让文人一眼就认出了那是录方的作品,他们可不管这背后的故事什么的,单是这些留青竹刻,他们就觉得这蜡烛卖便宜了。

  以赵赜为首的富二代们很快就抢购一空,甚至还催蜡烛铺快些出第二批蜡烛。蜡烛铺的掌柜硬着头皮去找宋玉延。

  唐枝抢在宋玉延的前头道:“她手指都起泡了,可不能再赶工了。再说了,这是你们铺子不会做买卖!你就不能限购吗!”

  掌柜道:“没用,他们完全可以让别人帮忙买!”

  唐枝教起了他做买卖:“何必管他们是让谁来买的?他们找越多人来买,铺子便越显热闹,这么热闹,百姓便会认为铺子的东西好,肯定会进来凑热闹……”

  掌柜:“……”

  他当掌柜这么多年,头一次发现自己居然比一个十六岁的丫头片子还不会经营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