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永昌
作者:享邑四方      更新:2019-10-15 04:51      字数:6694
  “所以…”

  郭羽仰起头,看着上方那些越来越小的人影,对身旁的王子玮询问道:“你知道咱们接下来应该干点啥吗?”

  “末将不知。”

  王子玮十分诚实地摇了摇头。

  郭羽又将目光看向身后的陈简钊,后者则冲着他咧嘴一笑,露出两排大白牙来。

  尽管陈简钊什么话也没说,郭羽却是知道了答案。询问无果的他再次仰起头来。

  难道这场大典,他们这百十来号人的任务,就是杵在这里看赵轻玄爬台子?

  郭羽耸了耸肩。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省事。

  看上面人的速度,怕到台到底,婆娘还得是自己去找来得靠谱些。

  徐徐而止的号角声,将郭羽的思绪拉扯回来,他向上看了看,原是赵轻玄一行人已到达了台顶。

  ……

  “可算上来了…”

  微微喘气的赵轻玄,在看到身后那被甲士强行拖拽上台、一副要死了样子的庞渝后,他的心中多多少少有了些安慰。

  他迈步走至高台的边缘,用手扶住栏杆后,将头探出,随即便看到了街道上那人头攒动的景象。满城数十万人,此刻就在赵轻玄的脚下。

  “这台子如此之高,几乎连下方的人影都看不清。”

  赵轻玄回过头,冲着孙泊问道:“稍后左相说话,他们能听到吗?”

  “能的。”

  孙泊回答道:“虽不知那些前朝工匠是如何做到的,但只要是在这高台上讲话,无论声音大小,城中百姓都是清晰可闻。”

  “这么说,现在你与孤交谈的内容,他们也能听到?”

  “是的。”

  “那方才庞公刚上来时,骂的那句‘沃日你们奶奶’呢?”

  “也能的。”

  赵轻玄点了点头,随即高声道:“骂尔等奶奶者,大宋右丞相庞渝是也!与孤无关!”

  “…王上,可以开始了吗?”

  “开吧开吧。”

  嘴角微微抽搐的孙泊,抬手示意赵轻玄站在台前,紧接着转头看向敬候在一旁的张彧。

  不需要他再说些什么,张彧径自从怀中掏出那份昨夜里所撰写的颂词。

  稍许沉默后,他开口说道:“大宋起于北境燕州,自建国起,历经五代君王,至今已有一百一十二年矣。”

  张彧那稍显低沉的嗓音甫一响起,原本因为赵轻玄那几句话而吵闹的人们下意识的安静下来。

  “太祖赵政,大宋开国之君王。其本为一介布衣,因感燕王暴虐无道,不忍燕州百姓继续受难,故而起事。于燕北之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历经十年艰险终而得国。”

  “二世赵光耀,英明神武,风姿不下其父。在北,痛击来犯之北疆蛮族,令蛮人长达数年不敢南下一卒;在南,接连打退强魏数次侵攻,使得大宋甲士扬名于九州之上。”

  “三世赵恒,平和宽松,节俭爱民,虽不曾开疆扩土,但亦是为大宋之民所称颂。”

  “四世赵彻,知人善用,雄才大略。在位期间,先王拜军神郭仪为将,大军出玉门关,征强魏、亡西鲁、讨南楚。五年灭三国,九州得其八。”

  听到这里,台下的诸位大臣不由得微微叹息。

  九州五国灭其三

  ,天下九州占其八,大宋铁骑的马蹄声响彻于这天地间,何其壮哉!

  即便今日的大宋已成为九州最强之国,那也远远比不上那时候的风光。

  只差一步。

  那一年,大宋距离整座天下,仅有一步之遥。

  造化弄人,又或许是真的有天妒英才这一说。如果不是当年赵彻急病死在虞都城下,哪怕能再给多给他一点时间,这九州之地早已皆为宋土。

  “赵氏轻玄,赵彻之长子。继先王遗志,于幼学之年承王位。其人性行纯良,礼贤下士,政策开明…”

  “噗!”

  原本因为张彧的话还有些感慨的郭羽,在听到这一句后直接笑出声来。

  礼贤下士姑且算他没错,可性行纯良…你是认真的?

  不光郭羽一人,台下文武百官脸上全都露出怪异之色,就连那些安静下来的百姓也再次吵闹起来,足见赵轻玄之威名远扬。

  “卧薪尝胆二十载,终得以南下襄州。克倾裕,战天卫,二十有年,大宋终入天岚。”

  张彧的声音顿了顿,随即继续说道:“昔日王上登基之时,年纪尚幼,且大宋正值风雨飘摇之际,故而未行加冕之仪。今国恨得雪,王上亦达而立之年,理当加冕!”

  “午时已到,我王加冕!”

  随着孙泊一声高呼,号角声再度在城中响起。

  庞渝双手捧着王冕,表情庄重地向着那站在台前的赵轻玄走来。

  老人在他的身后站定,随即俯下身子,用手高高托起那顶前后各垂悬十二玉旒的王冠。

  “请我王加冕。”

  赵轻玄自庞渝的手中接过王冕,珠串不住摇晃着,彼此碰撞时发出清脆的声响。

  在加冕的瞬间,他手上的动作微不可察的一滞,但紧接着,那顶王冠便已戴在了自己的头上。他转过头,再度看向下方的臣民,好似在酝酿着什么。

  数十万人的目光同时会聚在上方那头顶王冕的黑袍男子,心中有些好奇。

  除去庞渝孙泊等少数人外,没有人知道,这位荒唐闻名的大宋之主,接下来究竟会说些什么。

  沉默中,赵轻玄朝着台下的文武百官及城中的百姓张开双臂。

  他一振袖,昂头高声道: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满城大噪。

  先是那些事前被孙泊安插在百姓中的托儿,之后则是台下的文武百官及街道上的甲士们,再然后,整座天岚城全都沸腾了起来。

  数十万人齐声呼喊着十六个字,声势震天。

  “王上万年,大宋永昌!”

  “大宋无畏,大宋永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