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玉壶寒冰不受污
作者:榴弹怕水      更新:2019-10-15 14:46      字数:17166
  人作出某种选择时总会有理由的,而如果这种选择比较尴尬的时候,他可能还会给自己内心真正想法之外找一个说的过去的外在缘由。

  平心而论,袁术嫁女儿这件事情其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他都山穷水尽了,嫁个女儿又怎么样?而且这种事情在人心沦丧的乱世是很常见的。

  历史上,隔壁孙吴大帝孙仲谋,前期为了稳固统治,娶了自己亲表哥的女儿,是为徐夫人;中期为了满足自己的恶趣味,当然也可能是为了报恩也说不定,娶了袁术的小女儿,是为袁夫人;后期为了获得政治盟友,转手将自己亲妹妹嫁给了跟自己父亲同时代的豪杰刘备,是为孙夫人。

  乱世当中,求生都难,瘟疫一来死半郡人,灾荒一到易子而食,战乱一来玉石俱焚,如此环境下还想保持一些名义上的伦理道德,未免有些求全责备。

  只能说,那些保持了伦理道德的更值得尊重而已。

  而换到吕布那里自然也是有一大把理由的……一来大乱在即,漂泊辗转的他确实急切需要掌握一股力量,县官不如现管,而江夏就在眼前;二来孤身在外,他也确实缺乏安全感,需要一个可靠盟友;三来汝南袁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南方的关系网还是很有用的,而这个公认的名门对于吕布一个九原边郡武夫而言更是一种不可置疑的人生阶梯;四来嘛,所谓负信背义会招来祸患更是无稽,因为他这都是跟贾诩学的,君不见贾诩卖他吕布却能青云直上,而他吕布老老实实半生却只能落寞闲置,既如此,何妨仿而效之?

  这么多理由,都是他跟自己小舅子魏续还有一堆旧部做解释的时候说出来的,不得不讲,还真挺有道理,最起码能说服他自己。

  而与袁术破罐子破摔、吕布不停的找理由说服自己旧部不同,另外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举动就显得理直气壮多了。

  父死子继,家天下也,自古以来……有何不可?!

  难道不该是曹操、刘备这种义兄尸骨未寒就来欺负孤儿寡妇的人更让人觉得可耻吗?

  “哎呀,不想有一日,我曹操也成了趁火打劫的卑劣之辈了。”颍川许县,曹操引兵一万至此,刚刚入驻官寺就收到了一封言辞恳切的私信,却是向身侧同车抵达此处的荀彧,以及随行的曹仁、许褚等将摇头感慨。

  此信来自于他准女婿孙策,这位新袭爵的乌程侯在信中向自己岳父兼亚父详细描述了他父亲死后三郡人心的震荡,讲述了自己一个十八岁无法获得官职的少年继承人是如何杂在父亲灵前辛苦支撑家业,讲述了三郡上下各层人士的无耻背叛,讲述了他的寡母是如何在葬礼上伤心欲绝,讲述他还在襁褓中的幼妹对外界全然不知……最后信中提出,希望亚父曹操与叔父刘备来一起为他稳定住局势,届时他原意将颍川交与亚父来处置,而汝南交给叔父刘备代为管制。

  “孙公子这信……字字泣血啊,着实让人闻之感慨。”半晌之后,许县官寺堂中,荀彧读完此信,一时摇头不止。“只能说孙公子好文采了。”

  “文采个屁!”曹操坐在许县大堂上,面色一肃,直接冷面开嘲。“若非这小子在我家中养了许久,我几乎也要信了他的鬼……文若不知,阿策这个货色,分明是个小疯狗一样的东西,跟他爹年轻时像极了,轻剽无畏,轻生轻死!你若说他一十八岁能杀人,乃是小瞧于他;若说他一十八岁能临阵斩将,重振其父武气,我也一点都不会疑虑的;唯独装模作样在我这里卖惨装哀……我直言吧,若真是他写的此信,那我只能说这绝不是孙文台的种!此信十之八九是朱治、黄盖、吴景那些人的代笔,他最多没反对罢了。”

  荀彧不喜不怒,将书信从容放到曹操身前案上,然后稍微正色:“虽说子肖父是实情,但依属下来看,其人毕竟年幼,见识上还是远逊其父的……孙破虏见微知著,死前通透大气,哪里是他的一个未成年的儿子与一群不舍得富贵的部属能比的呢?”

  “是啊!”曹孟德闻言一时黯然。“我兄文台是真的可惜了……仅凭他那份遗言便可知他已非昔日吴下一匹夫,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像公孙文琪那般渐收锋芒于内,而刚韧更盛,却不料死于小人之手!”

  言至此处,曹操自己倒是一顿:“其实,若非死于小人之手,说不得也不会醒悟,只是事到如今,偶尔动念,也是当年緱氏山上共约身后事的情形,光是想一想就觉得哀伤,也就不愿思索过甚了。”

  堂中随行诸多文武,皆一时沉默。

  就这样,过了许久,曹操依旧枯坐不动,众人无奈,只能去看荀彧与曹仁,而荀彧却只是拢手不动,至于曹仁早就不是昔日的熊孩子了,哪里来的那个胆子?

  当日无话可说,曹操也婉拒了许县县令杜袭杜子绪让出官寺的好意,转而去城门外都亭中下榻……时值秋日,天高气爽,然而曹孟德在都亭内却久久难以入睡,直到荀彧宽衣带香,孤身而至。

  “文若是来劝我宽心的吗?”曹操裹着一件披风,迎着秋夜飒飒之风坐在亭舍的廊下,却是头也不抬,只是闻到香味便知荀彧至此。

  荀彧拢手立于曹操身后,缓缓言道:“明公,我知道你与孙破虏情同手足,义同生死,但现在的问题是,天下大局摆在那里,若中原不能一体,何谈将来重扶汉室?而若想要维持中原一体,这汝南、颍川、南阳三郡在谁手中皆可,却独独不可在孙氏手中……还请明公多多思量,以大局为重。”

  “我懂。”曹操愈发黯然。“我懂,这南阳和颍川皆入我手才是最佳的……只是文若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天下大局是一回事,这私人情分又何尝不算一回事呢?而且我兄刚死,我若逼迫太甚,天下人怎么看我?会不会有英雄豪杰之士因此恶了我呢?天下事哪里是非此即彼呢?”

  荀彧心中微动:“明公莫非是在忧虑刘豫州吗?”

  “玄德是个英雄,是条卧淮真龙……”曹操恳切言道。“我是在忧虑他不错,但却不是忧虑他会率淮南之众抢先入南阳,而是忧虑他会恪守本分……他万一以豫州刺史的名义名正言顺占据汝南后,拿着此信便转身而退,届时我就更会被放在火上烤了。”

  “属下却有别的看法。”荀彧从容而答。“若刘玄德真的是个英雄,就不会在收信后真的退走。”

  “你是说他会去取南阳?”

  “或许,但说不定会坐在汝南一声不吭,既不失了他的仁德之名,也不让明公为难。”

  “他为何这么做?”曹操终于回过头来。

  “因为他若是真英雄,就该明白什么是大局!”荀彧正色答道。“所谓英雄,一者不负天下,二者不负己心,三者自成伟业!”

  “我知道了。”曹操缓缓点头,却是忽然起身。“文若自去吧,我也要歇了……”

  荀彧躬身告退,而曹孟德也转身归入亭舍内,但睡到五更天蒙蒙亮的时候,其人却又忍不住翻身起床,也不带侍卫,也不叫他人,只是裹着披风哆哆嗦嗦走出位于许县城门边的都亭,其人本想借着头过,将来让你做大将军……”

  “是啊。”黄盖终于开口,却也显得有些黯然起来。“既然少将军也觉得依道理该是曹奋武来为中原事,那何必在此不动呢?曹奋武停军在博望,俨然是等你去见他的。”

  “说的好啊!”孙策牵着孙权的手,忽然回头望向堂中自己亲父棺椁,然后一声叹气。“父亲有遗言;南阳士民皆已抉择;刘叔父给足了体面;亚父更是干脆直接,表面了决心……按道理,讲大局,论人伦,谈时势,我都该举南阳降于亚父,然后依仗着父亲的余泽在亚父麾下奋战,将来说不定也能得一番大前途……”

  听到此处,众人情知有异,反而各自期待或紧张起来。

  “但是我为什么要讲道理?”言至此处,孙策复又回过头来,睥睨看向自己父亲的一众旧部,却已经双目通红。“我为什么要顾全大局?为什么要讲人伦时势?我父亲死了,留下我一片基业,然后因为我有一个挡不住的亚父,就要拱手奉上,难道还不许我心不能平,气不能顺,继而含愤倒行逆施吗?若人人讲道理,论大局,人人都识时务,我孙氏本该在吴郡富春江上扎着芦苇筏子卖瓜!你们也该在江南做水匪,何来在这里讲什么道理?!”

  堂中众人神色各异。

  “我受先将军大恩,少将军有什么吩咐,祖茂绝无二话……不就是一条命吗?”片刻的沉寂之后,祖茂第一个俯身称命。“若要用兵……我来做先锋!”

  “用兵必败,何必用兵?”孙策苦笑道。“若没有这个亚父,我孙策与诸位倾力而为,汝南、颍川不谈,南阳未必不能稳定,但有这个亚父,便是我再不服、再不忿,也抢不过他的。”

  “那少将军到底是什么意思?”朱治也先行俯首以示服从,然后才恳切询问。“请少将军明示,何为倒行逆施?”

  “不是倒行逆施,而是顺应大义……”孙策上前扶起朱治,就在灵堂上昂然扬声言道。“我欲奉先父遗命扶灵归江东,朱将军欲随我渡江至吴郡家乡再开基业吗?朱公伟垂垂老矣,二子一个贤明一个昏悖,昏悖的执掌兵马,贤明的却偏偏不知武事,岂不正是用武之地?”

  众人俱是一怔,而孙策却又继续缓缓而言:“至于南阳之地,朝廷自有正经南阳太守,且如今正在南阳境内,我欲举宛城以南归吕府君,以求自江夏归乡,不也是顺应大局的吗?说不定还能以此来请后将军替我表一个亚父大人不愿给我的两千石之位呢!而且此时此刻,也只有从江夏走,才能维持住兵马不为人所夺吧?”

  朱治、祖茂、吴景、徐琨等人俱皆沉默,却心中颇为意动……中原难以立足,关键是若无孙策在中间,此番事后恐怕更难容于曹操。

  既如此,何妨归乡开创基业?

  “先破虏将军大恩,非一死难报。”停了片刻,众人瞩目下的黄盖也终于发声。“少将军欲走江东,我也愿意追随!”

  孙策缓缓颔首。

  话说,这就是孙策比之历史上要强许多的地方了,那就是孙坚在其人活着的时候就独立了起来,并且完成了本集团内部核心人员对他的个人效忠。

  孙策子承父业,却不需要像历史上那般在袁术的体制内费尽心思拉拢父亲旧部了,这些核心人士,顺理成章效忠孙策反而是理所当然。

  当然了,其余人就不是这样的了,一万精锐,等到江东还能剩多少那就是两回事了。但孙策决心已定,就是不服,就是不忿,就是不平,就是要自己干,又哪里会在意这些呢?

  另一边,曹操枯坐博望,等了许久都等不到自己义子至此,却反而等到了后者聚集兵马、家眷,兀自率众扶灵南下,然后吕布引众五千连渡比水、淯水,逼近宛城的消息……一开始曹操还没弄清楚这两件事情的关系,只以为是孙策因为对自己有气避开了自己,然后其旧部感念孙坚旧恩,随从护送出境而已,至于吕布则被他判断为可能是趁火打劫!

  但随着吕布举着南阳太守的印绶沿途兵不血刃接手淯水沿岸各处要地,并同时四处传扬后将军袁术已经表孙策为折冲校尉后,曹孟德这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干儿子是真与自己赌上气了。

  这个小疯狗宁可自己去野地里与其他野兽撕咬个头破血流,也不愿意服从自己从而换的些许安稳。

  然而,消息确定,曹操急令出兵南下与吕布抢占宛城之余,却居然没有动怒,反而是荀彧一时难以接受。

  “文若何至于此啊?”同车而行,一路向南,反而轮到曹操来安慰荀彧了。

  “有些人心难料罢了!”荀彧颇为自责。“身为明公军师,我当劝明公早趋宛城的,如此算是失职。”

  “你此番筹划其实已经计比张良了……颍川十七县三十城,若非你的缘故,我如何能轻易取下?便是南阳北面二十县也有你的一番功劳……”

  “属下不是这个意思,也不是不懂事有反复、人有顺逆的道理。”荀彧坐在车上,恳切直言。“只是不曾想天下居然有这么多不顾大局,倒行逆施之人……那孙策年方十八,还是一个少年,还与主公是如此关系,就因为不服不忿便要平白生出一番乱事,还要引兵归乡割据,可竟然还有这么多人愿意从他?!”

  曹操看了眼身侧比自己高半头的荀文若,却是微微摇头:“这番话,人人皆可说的,唯独文若与我不可说的……”

  荀彧心中一怔,面上却未有表现。

  “为什么这么讲?”曹操望着周围满目旷野缓缓言道。“因为你我二人本就是为了一己私心违背时势,倒行逆施之人,又有什么资格去说一个十八岁的孩子呢?那小子作出这番事情来,今日他扶灵南走,我看在他父亲棺椁的份上不做追赶,但将来真有一日对上,我难道会手软?这不恰如公孙文琪眼中的你我吗?”

  “可咱们……”荀彧终于是没有忍住。

  “咱们在公孙文琪眼中,何尝不是个不顾大局,以私心动乱天下之徒呢?”驷马战车颠簸向前,曹操打断对方接口言道。“而若是再加上私情,不还有一个刘玄德吗?他在文琪眼中又算是什么呢?将来刀兵相见是一定的,但可曾见公孙文琪为此大发雷霆,弄的失态难为呢?而且何止是我曹操、他刘备、你荀彧,还有孙策那个小子是倒行逆施?便是公孙文琪自己,当初在董、袁大局之下,不也是以倒行逆施的姿态夺得今日天下大势呢?”

  荀彧默不作声。

  “说到底,人人皆有自己的一番道理,人人也皆有自己的一份私念……既然赌上来了,不过是一命而已,又何必论什么是非呢?”曹操继续幽幽言道。“于咱们而言,只要咱们觉得咱们自己的路是对的,然后拼尽全力去争,又何必在意他人呢?唯独乱世之中不比平世,平世还可以拿经文辩一辩,乱世之中,不同流者相撞,不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此罢了!”

  荀彧依旧沉默。

  而曹操瞥见如此,却是继续顺势提及一件事来:“文若,边让自恃身份,在兖州整日与那个崔琰还有其他一些所谓名士相聚,公开对抗我行政,反对我建立公学,使得废弃察举改为科考一事久久难为,堪称乱群至极……我以为应该杀之,否则大计难行,你以为如何?!”

  荀彧一时茫然:“明公为何此时说此事?”

  “你还不明白吗?”曹操幽幽一叹。“对咱们来说,阿策与边让并无不同啊。”

  荀彧终于愕然。

  “咱们常说奸贼祸乱天下。”曹操继续从容言道。“但实际上,以本朝来看,祸天下与乱天下,并非是同一拨人……我自己思索过文琪的言论与政策,再加上你当初在你家中与我言的那些话,还有自己的思索,也算有所得……”

  “愿闻明公高见。”

  “我以为,祸天下的正如文琪所言,其实正是桓灵、世族、豪强;而乱天下的则是如你所言,是袁绍、袁术、董卓,乃至于他公孙珣、我曹操,还有南面的刘备,便是刚刚搅乱了天下的孙策其实都逃不出这个罪责……但是,凡事有始有终,有因有果,若无桓灵、世族、豪强先祸天下,那天下是不会乱的;而一旦董卓、二袁这些人乱了天下,那就应该先放下其他,先平乱以定天下;至于等到天下安定,却还要再去治天下……这个次序是没法变的。以此时而言,边让、孙策都各有各的理由,或是不忿或是不忿,但这种不忿不服,却恰恰是你我平天下的阻碍,你不能因为阿策是个武夫,他引发的事情会死人,就觉得他错的多一些,而边让是个名士,他只说话不杀人,便错的少一些……归根到底,治天下的人还是那些祸天下的人;而定天下的人却也是那些乱天下的人,谁比谁干净呢?”

  荀彧一声长叹:“属下知道了,但请明公以仁德为念,驱除边让与崔琰,少做杀生之事,”

  “善!”曹操干脆而答,却是握紧了腰中佩刀。

  天意悠悠,八月最后一日,孙策扶灵进入江夏境内,而曹操也在这一日兵临宛城,但此时吕布早已经派自己本部骑兵抢先占据此城,唯独后军未至,故此被曹操一战而驱,然后双方复又交战于淯水之畔,吕布以步兵向前,骑兵绕后,大败曹操,却又顿挫于宛城坚城之下。

  双方战事一时迁延不定,而就在这时,消息传到朗陵,一直在此按兵不动的刘备终于动了。

  “两件事。”刘玄德召集全军,却是全副甲胄,面无表情,上来便直接吩咐道。“其一,传文张子布,告诉他,若孙策这小子顺江而下去江东……念在他父亲灵柩在军中的缘故可以沿途予以补给,但却要替我以叔父的名义公开斥责他与逆贼袁术同流合污,并沿途公开招揽其随从部属,劝那些人留在淮南,不要为乱江东!”

  众人自然无话可说。

  “其二,即刻出兵!”刘备言简意赅。

  “兄长,是要打吕布吗?”张飞精神为之一振。

  “吕奉先乃是朝廷正经任命的南阳太守,攻之不名。”刘备从容答道。

  “总不能打曹孟德吧?”张飞一时愕然。

  “曹孟德是我义兄,兼得颍川人心,攻之不义……”

  “那我们打谁?”

  “叫上邓县李通,咱们跟着阿策这小疯狗的屁股,去江夏讨伐逆贼袁术!”刘备扶刀而起,昂然作答。“中原之所以祸乱不断,难道不是因为袁术这个狗贼吗?!”

  —————我是是人都要做选择的分割线—————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汉.曹操.《对酒歌》.建安二年春于颍川见文若

  ps:感谢新盟主冰糖雪人,这名字好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