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出不入兮往不反(续)
作者:榴弹怕水      更新:2019-10-15 14:49      字数:16082
  十月初一,这是建安六年最后一个季节的第一日。

  而下午时分,北风萧萧渐起,眼见着天色阴沉到要下雨的时候,顺着黄泽南逃的孙策和他的部属,终于在清河与黄泽的交汇口等到了太史慈姗姗来迟的追兵!

  这一点都不荒谬,真的是等到的,一群逃兵很辛苦的等到了追兵。

  话说,孙伯符南逃路上,便得知李进之前把守的浮桥已经被太史慈给占据了,于是双方同时陷入到了两难境地。

  当时的情况是,孙策在清河内侧,太史慈在清河外侧。

  其中,太史慈所部的兵力和战力绝对占优……尽管为了维持包围圈,太史子义沿途分出了足足小一万兵马沿河警惕、布防,但等到到达包围圈南段的浮桥时他依然还有一万出头的兵马,而且骑步俱全。这样的配置,相对于同样有一万兵,其中甚至还有三千由孙策心腹爱将董袭所领甲士的孙策军而言,当然是绝对占优的。因为孙策军到了现在已经极度疲惫和惊惶了,而太史慈是来当猎人的。

  但是,战场是要讲地形和天时的,此时此刻,一条因为下游清河郡而天下知名的清河,却成为了二者之间微妙的平衡所在。

  孙策当然不敢渡河,他要是敢渡,无论是从哪里渡,太史慈都能做到半渡而击,轻易了结此战;相对应的,太史子义也有些不大好渡河的意味……因为很明显的一件事情是,可能是孙策本人在这一万江东子弟中威望卓著,所以其部虽然疲惫、惶恐,却远远没有达到丧失纪律和战斗力的状态。

  换言之,太史慈也有点需要顾及自己被有些归师难当意味的孙策军半渡而击;而且还要考虑会不会因为自己渡河,引发孙策军主动分兵渡河逃窜;还要考虑会不会让孙策等重要人物趁乱潜逃;还要考虑会不会被韩当和程昱这两位不需要战功的大人物夺走功劳……

  说白了,双方固然是实力差距明显,但战争来到这份上,孙策的战略目标太低了,他根本就是能活一个是一个。而从太史慈的角度而言,他却是需要建全功的!

  天可怜见,去辽东募了一次兵,回来啥啥都没了!

  不说赵云之前靠着平凉的功劳成为方面将军,赵子龙的为人在邺下是没得说的,而且跟太史子义关系很好。关键是,连张辽那种蹴鞠霸王都能在帐中攒下一堆敌酋首级,眼瞅着战后必然封侯……他太史慈难道要被那种人居于头上?

  大丈夫生于此世间,眼看着天翻地覆,自然心中慨慷,想要替三尺剑立下不世之功,顺便封个侯什么的,怎么能糊里糊涂落人于后呢?

  所以,这一战,最好也是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他自己一部独自完整吃下孙策全军,然后还要独立擒获或斩杀此军中两个牌上有名之人——董袭与孙策!

  于是乎,就是在这么一种不对称的心态下,双方相持了一阵子以后,尤其是天色开始阴沉,很可能快下雨的情形下,考虑到骑兵作战能力的问题,终于还是更有余地的太史慈选择了主动进军!

  其人将麾下一分为二,大部分步卒,约六七千众,被交给了副将朱灵、皇甫坚寿,让他们直接往孙策军所屯驻的黄泽、清河交界点外侧布阵监视,严防彼辈趁机逃窜,而太史子义本人则带着几乎所有骑马的部队,约四五千众,从稍远一些的浮桥处渡河,并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整备完全,然后便匆匆朝孙策军疾行而来。

  出乎意料,孙策军全程按兵不动,既没有主动去半渡而击,也没有趁机渡河拼死与河对岸的燕军步卒决战,而是静静的等到了太史慈部整备完全,引数千骑兵到来。

  原因很简单——要下雨了!

  “要下雨了。”孙策望着头不得一脚踩入烂泥坑里,活活被烂泥闷死也说不定!

  唯一的计策,就是此时尽量节约和补充体力,熬过一夜,明日白天,视线转好之后,再行寻路离去。

  然而,冬雨纷纷,勉强吃了一些东西的孙伯符此时真正缓过劲来,却又不可能一时安眠,只能坐在芦苇丛中认真思索当前局势。

  不过,明明此战之后的中原、江南大局已经格外分明,但孙伯符却怎么都想不下去,因为他一直忍不住去想刚刚那五百挡者披靡的燕军具装甲骑。

  平心而论,马铠这种东西孙策绝对不陌生,因为他的父亲孙坚作为这个时代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位武人,基本上踏遍了大半个天下。从荆南的丛林到会稽的丘陵,从西凉的沙漠到塞北的草原,单以战场适应性和战术、装备上的见多识广而言,孙文台绝对是天下之冠!

  这也是江东猛虎昔日立足于天下的一个根本所在。

  所以,骑兵的知识孙伯符并不缺少,但越是明白这些东西,躲在芦苇从中的孙伯符就越是心凉……

  首先,马铠锻造不易,所以想要组建这样的骑兵,你先得有成规模的锻造冶炼基地。这种基地,青州有、河东有、三辅有,现在据说幽州那边专门建了一个很大的铁官,辽东好像也有一个平郭铁官很出名。当然,南阳也有,而且一度是天下最好的最大的铁官,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嘛。

  所以,毫无疑问,这种马铠具装,河北可以锻造,中原也可以锻造出来,但江东不能,草原就更不行了。

  其次,还需要优秀的战马,而且是大量优秀的战马,因为有能力驮起马铠加一个全副装备的重甲骑兵的战马太难得了,即便是有,也损耗极重……这一点实在是没辙,天下只有公孙珣和草原上的鲜卑人可以做到,黄河以南想都不要想。

  最后,是钱!

  须知道,这么一支骑兵,即便是优秀的战马、骑士、马铠、人铠四者俱全后,也不是那么简单就成型的,他需要训练,需要维护,需要保养……孙伯符心里一清二楚,就今日这五百骑兵出现在眼前,其背后必然还有额外一千不止的驽马和随军民夫,专门负责驮送装备、给养,说不得还要在战前帮着这五百骑士穿起甲胄,递上钢矛。

  想到这里,被雨水打湿了全身的孙策在芦苇荡中仰头一声嗤笑,却是陡然明白过来为什么太史慈合围的那么慢了,更清楚今日那一千名只持环首刀的轻步兵是怎么回事了。

  但笑过之后,就是绝望和沉默。

  这种成建制的马铠重骑当然厉害,但并非不可战胜,上好的蹶张弩、腰引弩结成阵势绝对可破,便是今日被一冲而没的董袭部士卒若能精神状态好一些,吃饱喝足,带着足够长的长矛列阵,对方也未必敢真的放肆一冲。

  至于说雨雪、河流、丘陵、从林、营垒、拒马等等对骑兵天然产生限制的天时与地理,还有人为因素,就更不用多说了。

  实际上,按照孙策猜度,养这么一支五百之数,却能被轻易终结的具装甲骑的钱粮,足可以养一千五百名闻天下的邺下甲骑,或者养三千寻常健锐轻骑,又或者养四千精锐步卒甲士,更可以养五千刀盾轻步或者五千弓弩手……

  但那又如何?

  难道燕军没有精锐甲骑、轻骑,没有寻常甲士、轻步、弓弩手吗?

  燕军都有,但他们还有余力,所以才整出了这么一支足足只是特定条件下才无敌的五百具装甲骑!并在今天发挥了他们应该有的价值……自己十八岁便领着一支残兵败将在天下枭雄刘备的眼皮子底下打下两郡立足之地,面对更强大的刘备常常互有胜负,以至于心中自诩提十万兵便可横行天下。但今日,自己领着大概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大力量,足足一万兵,其中还有三千甲士,却居然这么一个照面便被五百骑兵给冲的一哄而散了!

  还有董袭,这个会稽豪杰作为会稽人一直看不起朱氏父子,唯独自己进军会稽后亲自引众到高迁亭相迎,二人一见之下便定君臣名分,互托腹心,今日居然就这么没了……

  一瞬间,孙伯符忽然想哭。唯独雨水不停,扑打在面,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哭出来!

  初冬雨水继续淅沥不停,孙策不知道是不是太疲惫,居然在雨中成功入睡,且一夜梦个不停。

  他梦到自己此战得胜,攻下邺城,一口气得到了燕军存了三年的粮草、钱财、军械,然后直接付之一炬,震动天下。然后又以公孙珣的母亲、妻妾、儿女、重臣为质,迫使军心大乱的燕军与中原联军议和。

  接下来,双方各自缓缓撤退,自己又连夜派董袭去官渡见亚父曹操,以高祖、项王垓下一论说服对方,撕破合约,直接两面夹击军心不稳又无后援的公孙珣,并在白马将对方团团围住。

  而这位燕公如项王一般自陈无颜见河北父老,遂自刎于白马。

  随即,河北全线分裂,公孙瓒据三辅,公孙越据凉并,公孙定据冀州,公孙平据幽州,内斗不止,再无气候。

  而战后曹操复中原,刘备据两淮,双方即刻又战,自己从刘备身后出兵,全取江南、两淮,逼得自己叔父刘玄德只能狼狈投奔刘表。然后自己又准备继续北上,攻击亚父,以成天下霸业,结果祸起萧墙,却被自己二弟孙权给围杀在吴郡老家。

  死后,魂兮遁入黄泉,见到父亲,父亲大骂了自己一顿,质问自己为何不听遗言,强行起兵?而且为什么不以他为鉴,居然宛如他年轻时一般眼中只有武事,以至于行事强硬,滥杀无辜?

  孙策刚要做答,说自己就是不服的时候,却忽然一个趔趄,直接浑身冰冷,然后立即惊醒。

  原来,此时虽然雨水继续不停,却已经天色大亮,而与此同时,孙伯符脚下原本的芦苇丛却已经变成了芦苇荡了——一夜雨水,大泽水面渐起,已经水涨到此!

  孙策一夜长梦,又被淋了一夜,脚下恐怕还泡了小半夜,也是一时头疼难忍,颇有眩晕之症,但情知不能久驻的他还是勉力起身。

  只见其人先活动开来,稍作暖身,又将剩下干粮尽数强行就着雨水咽下,还扔下了身上注定会在沼泽中影响行动而且还会暴露身份的甲胄、钢盔,唯独一双精美结实的牛皮靴在倒出积水后由重新穿上,外加一把必须的环首刀绑在腰中,便匆匆动身离去。

  雨水不停,不过基本的光线和影子还是辨别出来的,孙策寻到方位,匆匆向西南方向而去,准备穿过大泽,从并无战事的黄泽西面逃脱,潜行南归。

  不过,一路上孙伯符也不是没有麻烦。

  首先,一夜雨水,正如那个芦苇丛变成芦苇荡一般,泽中道路虽然目视可见,似乎能行,却往往一脚下去,便踩入泥窝,只能重新寻路……必要之时,孙伯符甚至需要在冰冷的初冬下水游泳,因为对于水性颇佳的他而言,深水绝对要比泥窝更安全!

  孙伯符心知肚明,那些已经被一夜雨水浸软了的烂泥窝,才是初冬沼泽中最致命的地方,前一脚似乎还很稳妥,但下一脚便直接没了整个大腿,再抽身时回去的路都不好找了。

  其次,他还要避开追兵和溃兵……一开始还只是要躲避溃兵,但上午时分,燕军便在许多本地渔民的带领下,大股轻装入泽搜索,这时候就危险多了,他知道自己的首级有多值钱。

  而也就是这个时候,孙伯符才从这些士卒的招降言语中听到,此行七军果然已经全军覆没!

  李进、乐进、高干战死;

  黄忠引本部与乐进残部投降;

  张超、曹洪自杀。

  加上战死的董袭,似乎也就是自己这个价值最高的人还没有被擒杀,也难怪会如此动静了。

  但是,即便如此,孙伯符还是接着自己优秀的水性和体力,一路西南不止,渐渐摆脱了大部分追兵与溃兵。

  而等到下午时分,随着雨水渐小,他竟然遥遥望见了远处西南方向的陆地,这更让他惊喜交加!

  不过,这个时候,孙伯符却也已经几乎力尽,且没有了干粮补充。而且越是疲惫和头疼,他在沼泽中迷失的次数就越多,有时候,他甚至感觉距离那边的陆地越来越远。

  但无论如何,似乎是天无绝人之路,疲惫和迷茫之中,孙策居然迎面遇到了两个穿斗笠的渔民,远远望去,一大一小,俨然是趁着雨后专门来捉鱼的。

  而躲在芦苇后的孙伯符稍作思索,却是心中大喜兼大定——大喜是因为有渔民便意味着陆地是真的不远了;大定却是因为这里是黄泽西南,虽然依然属于内黄所领,但隔着一个二十里方圆的大沼泽,却注定跟战场沾不上边,到此处捉鱼的渔民恐怕都不知道昨日和前日在内黄城左近发生了什么,所以未必需要担忧。

  于是乎,其人咬牙上前,直接呼喊招呼。

  一大一小两人回头,赫然是一老者和一名才七八岁的女童,老者带着鱼篓,俨然是家中劳力随军出征,老者一边带孙女,一边趁着农闲雨后来打鱼改善生活。

  “老丈!”孙策心下醒悟之余,即刻发问。“我是内黄县卒,奉县令之命乘船顺清河往黎阳递消息,结果路上下雨水涨,船驶入泽中搁浅,如今连路都找不到,反而陷入泥中……前面到底哪边是直接上岸的?”

  祖孙二人一时畏缩,却终究是那老者沉默一阵后,勉强朝着身后一个方向指了指。

  孙策望去,直接彼处方向却还有两个岔路,便有继续蹙额询问,而老者也继续在惶恐中朝两条岔路中确切指了一个。

  这下子,孙策来不及多想,便立即向前奔去。但才走了几十步,其人就心下醒悟——自己果然是淋雨淋糊涂了,自己口音差那么多,一开口便已经露出了马脚,而那老者不张口,俨然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不用想,他所指此处道路必然是被雨水浸泡过的死路!甚至燕军说不得随后便到!

  于是其人复又匆匆折返,并带着一种莫名怒气毫不犹豫拔出刀来,将张臂挡住孙女的老者给一刀杀掉,复又抬刀准备杀掉女童……然而,望着女童惊吓哭泣的模样,头疼欲裂的孙策复又想起自己那类似年纪的幼妹,却是终究不忍!

  而且,孙策回过头来,看到地上老者尸首之下血水汇入泥水之中,也是一时想起父亲当年因为某些事情的郁郁,以及为此对自己的专门教诲,浴室更加心中惭愧不已,偏偏又总觉得理所当然,不该如此妇人之仁。

  慌乱之中,孙伯符长叹一声,到底是扔下这个哭泣女童,收刀转身而去,从另一条道路中匆匆逃走了。

  但行不多久,忽然间,左近传来号声,继而,身后女童若隐若现的哭泣声也随之而止。心知可能是追兵将至,孙策便愈发奔跑不及,却突然脚下一滑,半身陷入泥泞之中!

  身后动静越来越近……心知已经到了最危险时刻的孙策来不及多想,只是咬起牙关,奋力在深到腰间的泥泞中前行,居然是准备强行越过这片泥淖,以躲避身后追兵。

  但如此速度,哪里能来得及?更不要说其人不过在泥淖中行得几十步,便几乎脱力。

  隔了不知道多久,就在孙伯符头晕眼花,几乎到极限之时,一众追兵便已经从身后方向追来,而为首之人,居然是满身泥泞却怒气勃发的太史慈。

  孙策回过头来,一瞬间想过投降……投降是断了诸侯之路,却是对家人最负责的一个选择。然而,其人在泥淖中尽最后一丝力气转身以后,眼见着那个穿着不合体蓑衣的女童被一名本地亭舍小吏打扮的人抱在怀中带来,孙策却居然不能开口,只是默然相对。

  既为此事,当伏此诛!何必多言?!

  一瞬间,孙伯符心中涌上了一个莫名其妙,但却让他极度轻松的念头……在这个乱世之中的泥淖里挣扎,实在是太累了。

  太史慈冷冷看着停在几十步外回头的孙策,直接从身后抽出被油纸裹着的长弓来,弯弓搭箭,一箭射去,居然在如此距离只中对方肩膀!

  孙策一声闷哼,却依旧无多余表示。

  既行此举,当受此刑!

  何必多想?

  而很快,随着周围随太史慈而来的十几名燕军士卒和本地亭舍官吏也都纷纷抽出弓箭,对着孙策连发不止,孙伯符却是连番中箭,被活活射死在内黄泽的烂泥坑中。

  时年,二十二岁。

  —————我是曾经二十二岁的分割线—————

  “孙策在吴,得秦松为上宾,拜为谋主,乃聚文武,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时吴郡陆绩年少末坐,遥大声言曰:‘昔管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窃不安也。’策异色,笑问左右,松对曰:‘此陆氏子知先破虏将军事,知将军不杀坐上童子忌,故擅乱言也。’策复笑,乃逐陆绩出,论刀兵不止。”——《旧燕书》.卷六十三.列传第十三

  “汉末,及孙策死,仁皇帝充军在前,闻于官渡,乃叹:‘以祖母论之,孙策小霸王也,何竟死于泥淖中。’诸葛亮年十六,素不多言,闻之而肃容对:‘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於东城,宗族如焚,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众虐下故也。然以霸王者,犹不杀田父,谓小霸王者,其父座中杀人子,其子穷途杀人祖,今死于泥淖,岂不正应其名?’仁皇帝避席以谢。”——《世说新语》.规箴篇

  ps:中秋送人头,祝大家中秋快乐,万事如意,阖家团圆,月饼吃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