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
作者:黄粱水      更新:2021-01-01 20:20      字数:3770
  这几年京城的弯弯绕绕其实还非常复杂。

  吏部今年开始着手“京察”的时间,比往年要早了很多。

  大梁的规矩,每年都要对各地的地方大员进行考查。京官要应付的就是“考课”,而地方官们要应付的便是有御史台派出的“监察御史”代行巡抚职,从年中六月盛夏暑气正浓时就要开始往各地溜达。

  远的地方御史们耗上一个月的光景考察完再慢悠悠地往长安京赶,然后再将这些七七八八的东西报到吏部由吏部的考功司逐一评定定级,这一年基本也就过去了。

  他山南道这里说远相较于更南边的岭南也算不上远,但是同其他比如淮南道,江南道之类就算不得近了。

  今年他的“京察”由两江巡抚使胡大人考查完毕,算是将今年应付过去。但是没承想那年地陷都没能给成绩添上一星半点的,反而在啥也没干成的今年,让京城里头那些人终于把他捞回去了。

  政事堂虽然撤了,但是中书两位大人不是还死死的掐着他们的脖子么。

  沈秦筝心想:“看来终究还是把吏部争取回来了。”

  章和三年他远赴永州,新党被打压至元气大伤。调职的调职,查办的查办,抄家的抄家,各机构都忙得不亦乐乎。

  这场争斗算是旷日持久,影响非常之深远。别的不说,就单说缺额人数就能对情况可见一斑。

  直到今天,好些地方的缺额仍旧没有新人来补上。尤其是九寺五监,里头的人暂代数职的实在太多,礼部鸿胪寺国子监以及户部司农寺,还有工部少府监,都能称得上是光杆大人一枝独秀了。

  李肆千思万想,万万没料到自己这一手制衡,竟弄的国祚失衡,朝廷都快整倒闭了。

  这几年唯一有点好兆头的,就是相较于以往,各位大员的官僚作风大大减少,戏也听得很少乐子也找的不多了。虽然贪还是一样贪,事还是一样拖。

  毕竟每天领一份俸禄干两个人的事儿,都不闲。

  他虽然远在山南道,虽不比以往稍一点风吹草动就尽在眼里,对于京城的情况还是知道个一星半点的。

  比如趁着各个职位空缺,哪方势力都挖空了心思的往进塞人。

  新党自沈秦筝被贬后以刑部侍郎今刑部尚书李義载为牛耳,也逐渐壮大起来。这李義载确实也算得上是一把扳腕子的好手,后来又逐渐将礼部纳为新党的版图。

  看如今的样子,吏部也有一袭说话之地了。

  工部尚书江祥是个谁都懒得去惹的刺头,户部常年都是各位将军各位老大人的捞金巷。当年沈秦筝了老大的力气,手也没有伸进去。想来如今情况也不甚乐观。

  而兵部,兵部哪有他们这群书生什么事儿。

  这样细细一谋划,新党在这九年竟然在都省里做到了与旧党分庭抗礼了。

  还不止,全国废除推选全部变成科举选人以后,引发了一场地域上的思想摩擦。

  从祖宗会写文章会说话那时候开始,全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江南道淮南道一带尽出才子,特别会考试。一场科举下来,一甲里有七八都是同乡。

  虽说这也怪不到人家江南学子头上,但是其他地方的举子心里总归还是不舒服的。尤其是长安坐镇北方,但是京城里头的纨绔世子却越来越多,这一点就非常让李肆担心。

  他整日里打压旧党整出来一个新党平衡朝廷就已经够忙的了,现在隐隐有“江南党”冒头的倾向,若真的让他们成了气候那还得了。

  于是朝廷又搞了一个“南北榜”,南边特指江南淮南的录取人数总和最多只能到一半,另一半得让除了江南以外的地方分化了才是。

  最重要的是,每年一甲与二甲前六名共十八人里都得先进翰林院,学会议政了再由吏部派到各部门去历练。

  虽然更加重了各机构的负担,但好歹这六年再也没有出过像那几年一样水火不容,党同伐异的局势了。

  因此,翰林院与御史台自然而然就成了新人扎堆的地方。

  沈秦筝叹了口气,看向自己摊开的手掌:“二十四司,一台一院,九寺五监,路漫漫啊!”

  莫青笑着凑上前来:“既然能回去,说明京中还是有人挂念的,东山再起指日可待。”

  “东山再起?”沈秦筝突然觉得有点可笑,他挑起眉嗤笑:“六年前任人宰割,逼得不得不被赶出京城,教训还没吃够吗?”

  他突然捏紧了手掌,手腕处的青筋因为太过于用力而突显,整个手臂都在轻轻颤抖。

  血液沸腾奔涌于全身上下。

  ——这一次,我再不会成那身不由己的棋子,我要做翻手云覆手雨的对弈人。

  “欺人太甚!”

  沈寒林临近年关火气越发的大:“邵南应那个见风使舵的老东西。军已经缩减到这个地步了他还想怎么样!”

  “岳父消消火。”燕王李熠递了一壶茶,嘲讽道:“自韩泽从礼部尚书升到中台,代了刘阁老的职以后,我那个皇兄便很是亲近这些人了。何况军减一减不是更好,这几年史朝绪满肚子肥油,从牙齿缝里扣一点也碍不着他多大事,得目中无人,生了些不该有的什么心思。”

  沈寒林:“谁不知道皇帝那点心思。宁远侯教出来的人就只会些制衡小计,哪儿学过什么帝王术。章和二年搞出来一个新党来挤压老夫想分一杯羹,李冀那个蠢东西走了以后又开始从世家中挑拨离间,邵南应又算个什么东西!还有那个韩泽,媚上欺下之徒,靠那股子道貌岸然,竟也能入中书。”

  想当年韩泽为礼部尚书他为吏部尚书的时候,两人就有过中书令之争。虽然那时候沈寒林成功挤掉了韩泽入主中书,可没过几年,门下省中台兼同平章事刘阁老致仕,封了太师,李肆最终还是把韩泽提到了这个位置上。

  中书省门下省本来就配合密切,以前崔刘两人在的时候,门下基本不会给中书使绊子,现在好了——政事堂一取,中书发令,门下能挑出毛病的一定驳斥回去,他日子本就不好过。

  中书左仆射邵南应一见风向不对,立刻便一改以前作风,有些明明能过的事情非给他拦着。

  燕王:“邵中书那就是条滑不溜秋的老狐狸。再说了,想当年咱们挤走了李冀,现在照样能挤走韩泽跟李義载。至于邵南应,不过就是墙头草,不会翻下墙来的。”

  沈寒林:“说起李冀,呵!韩君池倒是会说话,竟然还能让皇帝想起来有这么个人窝在山南,还能让他启用一颗弃子,真是煞苦心了。”

  燕王笑了笑:“我可听说这事情可不止同平章事韩大人,连我那老师昝太傅也掺和了一手。”

  沈寒林摆摆手:“他毕竟是翰林院出来的人,昝修拉一把也是正理。当务之急赶紧得把吏部其他空缺填上去,不然日后朝堂上我们将越发艰难。”

  燕王:“可是他进了户部,户科给事中可是肥差。”

  “户部有乔大人顶着,不妨事。”沈寒林捏了捏手指上的汗,阴恻恻地冷笑:“不过你倒是提醒我了,李義载不是想把他拉回来吗?好,我就趁他的意,让李肆永远记住还有这么个人活在世上。这朝堂上风浪我见得多了,凭这点本事就想翻老夫的船,做梦。”

  燕王得意道:“岳父说的对,这一条我们可得好好用一用。”

  沈秦筝从京城走的时候很是凄凉,基本没有什么人送别,没想到回来的时候竟然是还是照旧。

  他从南郊城门入京直奔将军府的时候,晏管家早早到了消息将府内一应杂事整理干净,给他们接风洗尘。

  晏管家欣慰地看着沈秦筝:“少爷一路舟车劳顿,今晚就早些休息吧。”

  沈秦筝笑着接过中衣,将刚沐浴过后的湿发拢在身后,道:“晏伯,我已经让莫青去给韩府跟李府递了书,待会儿得入宫一趟。明日就要上朝,今天可有的忙活。您自己让王妈弄点好吃的,跟大家伙儿好好叙叙旧吧,我子时以前一定回来。”

  “诶诶,好。您出门多穿点,京城不比南边,这天儿可冷着呢。”晏伯一边帮他穿衣一边应道:“啊还有,将军来了信,今年除夕许是能回来。”

  沈秦筝高兴:“什么时候的事儿?”

  “就前几天,将军说今年边关事务清闲,没什么事儿,要是赶得上就回京过年,赶不上就再说,明年正月尾再回朔方。”

  “好事儿啊!太好了!”

  晏伯慈祥的呵呵笑:“以往可没有这样的,将军知道您这些年不容易,特意回来看的。”

  沈秦筝也不答话,只是笑,整个人都容光焕发起来。

  这么多年,哪怕就是沈秦筝被贬往山南的那一年,沈寒溪都没有回来看过他。

  沈秦筝心里就算再宽心,心里还是会忍不住怀疑,沈寒溪会不会将他们同国公府水火不容的现状怪罪到他身上呢?

  他写的家书里也从来不会提及秦国公府的事情,让他总是会忍不住多想。

  今年他回来过除夕,是心里的结解开了的意思吗?

  沈秦筝就在这样的反复思量中,跟着小黄门进了皇城。走到东宫墙外的时候,迎面撞上一群身着深紫蟒金圆领的人。

  那是御史台的人。

  为首的那个,正是御史中丞。而沈秦筝大老远就瞧见了,一大群御史大人后面跟着的那个年轻小子,正是身着官服的沈秦箫。

  他第一次看见沈秦箫身着官服,头戴毳冕的样子,有些惊讶,更多的却是有些吃味。

  风华绝代正当时。

  天知道这人了多少世家拉拢,沈秦筝心里默默吃醋。

  他向着御史中丞一拱手鞠躬,御史中丞等人亦轻轻点头回礼,皮笑肉不笑地寒暄道:“沈大人回来了,真是稀客。”

  旧党把持着御史台,他当然知道,这奚落本也不当回事,恭敬答道:“大人挂心。”

  御史台众人见他不接招,也懒得跟他浪时间,不再言语往前走去。

  沈秦筝见他们过了身,直起身来看着他们远去。

  小黄门回头催促了一声又往前走:“沈大人快走吧,皇上正在勤德殿等着。”

  沈秦筝:“是。”

  他刚要抬脚,只见跟在御史们后面的沈秦箫突然回过头,朝他眨了眨眼,然后开口向他无声地做了几个口型。做完又生怕被人发现似的,连忙挺直腰背,跟紧诸位上司。

  众位御史还在前面走着,小黄门也没再回头看,没人注意他们俩的互动。

  沈秦筝嘴角勾起,眼睛里是承不下的温柔与笑意,方才被人挤兑的那一点不愉快一时间荡然无存。

  他点点头,向西苑勤德殿走去。

  ——哥,欢迎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