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并非好为人师
作者:海江洋      更新:2019-10-15 23:28      字数:5366
  就算背着满满一袋水果,也没那么沉吧。

  等俩人放下背包,拿出里面的东西的时候,王隽着实无语了。

  两个女人,背回的是石头。

  而且个头都不算大。

  王隽猜不透她们搬这些石头过来做什么。

  拿来当凳子坐吧,太小。当然大了她们也搬不动。

  当武器扔吧,又大了些。

  垒起来砌个平台呢,这些石头太不规则。

  不知道这些女人葫芦里卖什么药。

  而洞里面摆着的两张椅子,也让两个女人眼睛一亮。

  女孩放下包里的东西就一屁股坐了上去,还转了转腰,一副舒服满足的表情。大女人虽然稳重,放下石头后,也坐上去试了试,惊奇不已。

  靠,这两个女人,莫非从来没有坐过椅子?真是好笑。王隽为她们的反应感到不齿。

  而后,女孩又发现了一旁放在王隽背包上面的笛子。

  她好奇地拿来端详了一会儿,便放到嘴边吹了起来。

  她能把笛子吹响,却无法吹出曲调。原因是上面的六个孔她不习惯,不知道该如何操控。

  如此,女孩吹笛听起来怪怪的。

  王隽微笑地看着女孩把玩,并不去干预。

  直到女孩觉得难于把控笛子,向王隽讨教,王隽才接过笛子为女孩讲解。

  “上面的六个孔,左手的手指按住三个,右手的手指按三个。吹是这样吹……”王隽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并吹奏了一曲。

  曲名叫《姑苏行》。

  选这首曲子是因为王隽做的笛子相对来说比较粗大,音质属于悠扬婉转的类型,适合吹奏这首曲子。

  曲调十分优美。

  王隽的笛子水平是经过专业人士指点的,有一定的专业水准。

  当年他上高一的时候,校庆晚会各班都要出节目,王隽所在的班级遇到了困难。小地方吗,搞文艺活动最是头痛。不像城市的学校,懂各种乐器具有各种艺术证书的学生一抓一大把。这种情况下,身为班长的王隽只好自己着一些话语,不用说,是一些惊叹的词语。

  而后,她就缠着王隽教她吹奏。

  王隽也不推却。

  怎么说呢?

  当人家的老师,会产生一种满足感。

  人生,不就是不断地追求这些感觉么?

  有一种人叫好为人师。虽然王隽不认为自己属于那种人,但是有人向自己请教,解答一下疑难,这是助人为乐嘛。

  更何况,女孩学习的热情如此高涨,总不能拒人千里之外吧。

  当然,教这个学生可有点难。不仅语言沟通不畅,更关键的,她根本没有现代人的基本乐理知识。你看她吹的短笛,只有五个孔,现在换成七音阶的笛子,岂不是要从音乐基础知识教起?

  话说回来,难虽然难,但我王隽绝不会给女孩的满腔热情泼冷水的。

  再说,没有乐理知识,女孩却有吹奏的经验。她的短笛吹得不错的,就她这个年纪,吹得算很好的了。她所缺的,就是自己这样的名师指点一番。

  王隽认真地,不厌其烦地用语言和手势给女孩讲解。

  这个时候,大女人默默地为三人准备晚餐。

  而那个小虎,之前王隽一直忙活不搭理它,让它感觉无趣,一条狼独自去了平台看世界。至于王隽吹奏的曲子,它完全听不懂,因此提不起什么兴趣关注,还不如王隽唱歌吼上几句有感觉。那样的话,它可能还会跟着吼两下作为呼应。

  一个师傅,一个徒弟,学者有心,教者起劲。

  王隽忽然发现,俩人之间的沟通似乎也没那么困难。随便一句话语、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女孩似乎就明白了王隽要说什么。怪不得,那些幼童学方言贼快,大概就像现在这样吧。

  ——

  吃过晚饭,昨日这个时候就下溪洗澡去了。而今日大女人并没有马上停下来,而是把带回的石头拿到平台上,借着月光打磨起来。

  王隽现在明白了,她们拿来的那些石头,是用来做工具的。

  其中一块灰色的石头是砺石,他这个学地质的一眼就能认出来。寻常人家可以拿来当磨刀石。而这里,大女人用它来打磨其他的石头。

  王隽综合之前的种种印象,得出一个结论:

  这里的原住民,还处在新石器时代。

  女孩停止了摆弄笛子,想帮着一起打磨,被王隽拉住,要对她进行填鸭式的语言训练。

  最终,女孩还是接受了王隽的安排,跟着王隽学习汉语。

  一天半的接触下来,两个人之间简单的对话已经没有问题。常用的名词、代词、动词已经教会不少。常用的语法结构也已粗略学会一些。

  但是有些东西却无法解释。就算是一些基本的数词和量词,想教会女孩也是困难重重。王隽怀疑,这些原住民简单的加减法都不会,甚至,让她们数数,能不能数到一百都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