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爆竹声里一岁除
作者:水畔听钟      更新:2019-10-16 08:12      字数:11298
  当谢宝树推开门的时候,发现有一个跟自己差不多的年轻人,站在门外。

  小院的门,其实一点都不严实,但是这个年轻人,没有选择敲门,而是一直呆在门口。他神色紧张,看着屋内的一切。谢宝树看到他的时候,积雪已经将他堆成一个雪人了。

  这年轻人看到谢宝树出来,很有礼貌的问道:“慕老先生是否住在这里?”

  这些天,慕容英才出去喝茶的时候,从来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只是说自己姓慕,来长安城做生意的。这个年轻人,正是嵇玉山,他从铁匠铺附近的茶馆那里,打听到了慕容英才的住址,所以找了过来。

  谢宝树忙把这个年轻人带进来,外面的积雪这么深,他应该冻坏了。

  屋内,苏茶正在煮面,见来了客人,默默的多煮了一碗。慕容英才起床,看见嵇玉山的时候,他很惊讶,没想到这个铁匠铺的学徒,居然会找到这里来。

  嵇玉山一见到慕容,就跪下来,说道:“请慕老先生收我为徒。”

  慕容英才微微一笑,说道:“我不是给过你纸条,让你去铸剑山庄么?若是真想学铸造技术,去那里,混口饭吃不是问题。我现在已经活不了太久,不能收弟子的。”

  嵇玉山一愣,说道:“我不止想混口饭吃,还想出人头地。”

  慕容英才脸色一沉,说道:“你知不知道,打铁,铸剑一事,最忌心浮气躁。你想出人头地,不就是为了名和利吗?之前看你打铁的样子,以为你颇有慧根,没想到,竟然也是个俗人。”

  嵇玉山笑道:“是,我是个俗人,可是我一开始不是这样的。刚开始,我只是想好好找个地方打铁,然后挣点钱当学费,让我妹妹好好在书院求学。可是现在交不起学费,读不了书了。”

  慕容英才皱了皱眉头,问道:“你不在铁匠铺干了?”

  嵇玉山点点头,他幼年时期,放荡不羁。在父母的督促下,才来到铁匠铺当学徒,供妹妹读书。现在突然把这份工作丢了,说实话,心里还是有点难受的,不过他不后悔。

  如果再来一次,他还是会狠狠的揍大胡子一顿。

  隔壁的李老爷,竟然想纳自己的妹妹为妾。这种事情,嵇玉山绝对不允许发生。自己的妹妹,可是要在书院中读书,将来可是才女。年纪轻轻的,怎么能嫁人为妾呢?

  慕容英才看着他,面容冰冷,说道:“给你纸条了,你自己去铸剑山庄,混口饭吃,还是不成问题的。”

  嵇玉山摇了摇头,说道:“我就想拜您为师。”

  正好,苏茶已经将面煮好了,端到慕容英才面前。慕容面前的脸色,稍稍有些缓和。他坐下来,喝了一口面汤,一边吃面一边说道:“我不过是个普通的老

  头子,能教你什么?”

  嵇玉山见苏茶也给自己端了一碗面,很感谢的接了下来,却没有吃,而是回答道:“慕先生,可不是普通人。”

  慕容英才头也没抬,问道:“你怎么知道,我不是普通人?”

  嵇玉山笑道:“别的我还不敢确定,但是一个铁匠,看人打铁的神情,是绝对跟普通人不一样的。前辈的眼神,如此痴迷,肯定不是普通的铁匠。与其去铸剑山庄,还不如就拜您为师。”

  谢宝树饶有兴趣的看着二人,也开始吃面。他知道,慕容英才是表面上冷漠,内心热情得很。既然他很中意这个年轻人,那么对他有些考验,也是应该的。

  慕容英才皱眉道:“难道铸剑山庄不好吗?”

  嵇玉山挠了挠头,说道:“我又没去过铸剑山庄,我怎么知道好不好。”

  苏茶听到这句话,轻声笑了出来,眼前这个嵇玉山,可是十分老实,不像是坏人。

  慕容英才伸出手,说道:“在外面等了这么久,先把饭吃咯。”

  就这样,四个人同时开始吃面,刺溜声不绝于耳。嵇玉山等了一早上,身上寒冷无比,吃着这碗热的葱花面,自然是很舒服。在碗里,居然还有一个鸡蛋。

  嵇玉山看着这个鸡蛋,眼泪渐渐掉下来了。

  苏茶看到他的样子,问道:“怎么吃着吃着,就哭起来了。”

  嵇玉山只是想起了在铁匠铺的日子,虽然那个大胡子,管他饭吃。但是每次都是大胡子吃完了,才轮得自己。别说鸡蛋了,都是些清汤寡水,腌咸菜。

  谢宝树默默吃面,没有说什么,九州这么大,谁的身上,还没点故事呢?

  慕容英才等嵇玉山吃完,才缓缓说道:“吃完了面,你走吧,去铸剑山庄,会有一番大作为的。”

  嵇玉山还是摇头,说道:"我想拜您为师。"

  慕容英才没得办法,抛下众人,自己出门溜达去了。至于嵇玉山,他是真的不想收。收了又能怎么办呢,他也没几个月的生命了。就算收了,也教不了他什么东西。

  嵇玉山在房间里,默默的将自己的碗筷,还有慕容英才的碗筷收拾好,虽然跟二人告别,离开了小院。他走后,苏茶看着洗的干干净净的碗筷,说道:“这位大哥哥,人还不错。”

  谢宝树也点点头,这位嵇玉山,他不讨厌。

  两人对视一眼,谢宝树说道:“该收拾收拾东西,咱们过完年,就该走了。”

  苏茶点了点头,她知道,自己是要跟着宝哥哥出去闯荡的。在这个地方,她永远长不大。虽然舍不得,但是该走还是得走。她将自己的东西收拾好,还有十天左右就过年了,珍惜这最后的日子。

  接下来的每一天,嵇玉山大清早的,都会等在

  小院门前,然后请慕容英才收他为弟子。不过每次一见面,慕容英才都会赶他走。要么就自己走,不愿理会他。

  谢宝树看他可怜,每天早上都会早起,给嵇玉山把门打开,可是嵇玉山自己不愿意进来。

  嵇玉山站在门口,衣衫单薄。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的领口。他却浑然不觉,每天都来。

  最后,苏茶看不下去了,问道:“慕容爷爷,你怎么就不能收他为弟子?他品性有不坏。而且打铁的技术,您不是也称赞么?”

  慕容英才微微一笑,说道:“小孩子不懂,不要多问了。”

  说完,他就推开大门,走了出去。路过嵇玉山身旁的时候,看也不看。已经临近年关,长安城渐渐喜庆起来,一片白雪中,添了不少红色。

  既然是盛世大唐,当然过节也要有世界第一的气魄。

  唐皇不仅春节期间放假七天,还取消夜间戒严,制作了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的“火树”,让市民逛灯会三整夜,期间大家可以用梅花笺纸题辞制作贺年卡,体验唐朝人的贺卡拜年,也可观瞻百姓送穷神的活动。

  在长安城游览的人们将看到各地制灯工匠和商人云集,东安门外迤北大街的灯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灯,应有尽有,专程前来观赏的人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春节期间,人头攒动,庙会中地摊林立,珠宝、书画、古董、碑帖、首饰、花卉食品摊位样样尽有,卖艺杂耍戏曲表演种类丰富。

  过年要喝酒,最早是喝椒柏酒。长安人要喝两种酒:一是“屠苏酒”,一是“椒柏酒”。屠苏,本是一种中药剂,由大黄、桔梗、乌头等七种药材混合制成。

  因用药八品,也称八神散。所以,喝这种酒的目的,是“驱邪解毒延年益寿”。

  除了这些,大唐最为讲究的,就是祭祀。不止民间祭祀,就连皇帝也要祭祀。

  最可笑的是,东南西北,九州各地,祭祀的神明,都各不相同。

  皇宫里,要选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一百二十个童子,头裹红色头巾,手拿长柄摇鼓。方相氏打扮如周朝,黄金四目,执圆盾等,还有十二个身披毛皮、头上有角的神兽,预备在宫禁之中,驱逐恶鬼。在夜漏上水的时刻,朝臣皆头裹红巾,在殿阶守卫。皇帝驾御前殿,黄门令奏曰,“侲子备童子,请逐疫。”

  谢宝树在这里,终于看到两个熟悉的东西。

  神荼和郁垒,就是自己的老祖宗,当初用神识幻化出的两个门神。这两位门神吗,已经很古老了,只有一些偏僻的小摊上面有卖。传说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桃树下有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这两个人手里拿着芦苇编制的绳索,专捆恶鬼,捆住就扔给老虎吃,所以唐朝之前的县官在除夕这天就要在门户之上装饰桃木雕刻的小人,垂上苇索,再画上老虎,就是对这段记载的效仿

  现在大唐的门神,已经换成了尉迟恭和秦叔宝两位开国大将。

  苏茶也买了两张门神,让谢宝树贴好。两人已经都很孤独,在这个小院子里,终于找到了一点温暖和家人的感觉。

  元日清晨,人们通宵守岁,一旦雄鸡报晓,第一件事就是起身去放爆竹。苏茶自己从来不敢放,以前都是让裴泪水的来放,今年有了谢宝树,算是好多了。

  最早的元日放爆竹,是为了驱邪逐鬼。而到了后来,人们是希望爆竹这样劈劈叭叭的声音,增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除此之外,苏茶还坚持一件事,那就是插桃枝。

  谢宝树在桃源村长大,从来没听说什么插桃枝,他有些不懂。所谓插桃枝,就是真的从桃树上摘下新鲜的桃树枝条,插在家里门户之上。在大唐人民的观念中,桃这种植物,蕴含着吉祥如意、祈福祝寿、辟邪逐鬼的文化意义。

  对于这件事情,谢宝树却有些抵触。

  因为一看到桃枝,他就会想到自己家乡的那棵桃树。

  不过这件事情,他没有跟苏茶说,还是依照她的指挥,插上了桃枝。

  作为一年最隆重的春节,宫廷更是一派肃穆而忙碌的景象。元日,认为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三元,在古人的时间序列中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谢宝树还没去过皇宫,不过这一日,普天同庆,长安城热闹的地方多的是。

  “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描述众官员拂晓之时,已按品阶方位列队等候,烛火通明。唐代礼部规定,元日大朝会在太极殿举行后在大明宫含元殿。皇帝衮冕临轩,皇后、百官、朝集使以及皇亲国戚都着朝服一同参加。

  做完这些祭祀仪式,皇帝有时也会出宫来,在长安城与老百姓们一起看烟火。

  这一日,安保工作极为到位,成群结队的玄武卫,在街道上,穿着喜庆的衣服,看着是跟平民们一起欢乐,实际是为了保卫安全。除夕之夜,其实发生火灾的事情,也不少。

  初一早,唐人喜欢在院里竖起长长竹木竿,竿道“能,一定能,明天哥哥一定能拜那位老师傅为师的。”说完这些,小姑娘回到了家里,默默的将镜子放好。

  而假装醉酒的慕容英才,也离开了这里,去了长安城一个他熟悉的地方。他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今天晚上,就不陪谢宝树和苏茶吃饺子了。

  小院中,谢宝树跟苏茶围着火炉,一边翻着书,一边对着诗词。大唐自古以来,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诗人。谢宝树说一句“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苏茶立马接一句“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谢宝树再说一句“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苏茶接一句:“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他们相视一笑,虽然只有两个人,但是年味十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