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师兄弟坐说三教(上)
作者:水畔听钟      更新:2019-10-16 08:16      字数:9422
  挑水真人,悄无声息的回到武当山上。

  这些年,他在武当山上,默默无闻。其实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身份,因为他师尊,也就是诛仙道君,为了磨一下他年轻时候暴躁的脾气。让他在一处小道观里,挑水挑了这么些年。

  熟悉的道观,熟悉的水桶。

  挑水真人微微一笑,接着拿起扁担,去挑了几缸水。说到底,挑水也是为了修行。谢宝树他们境界低,平时就是打打杀杀的。到了挑水真人这个地步,真正的修行,需要修心。

  年轻的时候,他脾气暴躁,惹到了五雷道君一脉。

  师尊将他罚在这里挑水,其实也是为了保护他。这个道理,挑水真人年轻的时候不太懂,现在倒是懂了。可惜这些年,师尊一直将自己封锁起来,他也难得见几次面。

  所谓静心,就是让自己不要动杀念。道门的静心法决,还真不少,挑水真人总是在挑水的路上,默念这些口诀。

  风来经书卷,茶动口舌馋。琥珀琉璃色,朱砂陶瓷盏。秋重泉寂寞,山高竹苦寒。闲来约松柏,会友阡陌间。踏路泥泞步,鸣音清静言。名相本无色,道法自通玄。送客红尘归,留云纳绿檐。最是心头景,化作金仙观。

  端身正意,聆听此经。凝神静气,聆听此经。断除烦恼,去除愚痴,多读此经。真正的自由,在其中。真正的大道,在其中。能领其精髓者,可俯瞰众经。能反复玩味者,可得大自在。

  就在挑水真人挑完最后一担水的时候,一个脑袋,从门缝那边探出来。

  胖乎乎的,正是肖皓天。

  皓天,昊天也。

  这位小师弟,来头不浅,挑水真人伸了伸手,笑道:“小师弟,快过来让师兄看看,最近有没有瘦一点。还有,你的道法,修行得怎么样了。”

  肖皓天知道这位师兄的脾气,自然是走过来,十分亲近。

  其实,武当山上,两位师兄,都对肖皓天不错。可是肖皓天还是比较亲这位挑水真人,两人一起,坐在水缸边。肖皓天犹豫了片刻,问道:“师兄,你真要去那两界山?”

  挑水真人点点头。

  肖皓天说道:“可是这样,师兄你可能会有危险,而且道门的也会不开心。”

  这话是真的,道门就等着万里长城建不起来呢。这个时候。如果挑水真人,站在万里长城上,那道门的修士,怎么会喜欢他?不说他是叛徒,已经很给面子了。

  挑水真人想过这些,可是他不在乎,笑道:“师弟,你好好修行就可以了,师兄的事情,你就不要操心了。师兄这么高的道行,难道还会怕那些人不成?”

  道理是这么个理。

  在肖皓天心中,自己的师兄,一直都很能打。

  挑水真人笑道:“小

  师弟,你师兄我在武当山上,修行了这么些年,也该出去走走了。不然总是待在这个地方,都快憋死了,正好去两界山杀杀妖。”

  肖皓天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他又问道:“师兄这些年,每日只是在挑水而已,到底在修行什么呢?”

  从肖皓天记事开始,就认识了自己的两位师兄。和风师兄,每天除了待人接物,都会修行。在武当山上,迎着朝阳,开始打拳,呼吸吐纳。

  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挑水真人,每天都待在这窄小的道观里,挑水,难道也是修行吗?

  挑水真人微微一笑,正好,趁着这个机会,给小师弟讲一讲修行上的事情,他随手拿过一个树枝,在道观的沙地上写下三个词语。

  儒家正心、道家静心、佛家明心。

  肖皓天不明白,只能等着师兄讲解。

  挑水真人先是指向佛家明心,说道:“明”的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精静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世外人”是指世外高人,是一些有很高智慧的人,一些超常的人,这些“世外人”是“法无定法”的。他们有没有法门?他们也有“法”,要有所依据。但又没有“法”,是“法无定法”,即没有固定的法门。”。

  肖皓天点点头,说道:“师兄,这个我有些明白,上次和风师兄带我去寺庙的时候,我看过一副对联。”

  没想到,和风还会带小师弟去寺庙,挑水真人问道:“什么对联?”

  肖皓天捧着自己的胖脸,慢慢回忆,说道:“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挑水真人仔细思量一番,笑道:“好对联,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会纠结了,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修为就提高了。小师弟能主意到这副对联,说明你有慧根啊。”

  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肖皓天说道:“当时是看这对联很长,随意看了一下。”

  挑水真人也不在意,拿起树枝,又指向一旁的“道家静心。”

  “道经中认为最高明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所以,道家“静”的“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这个“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来的那个样子,不虚伪、不做作,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安然相处,自己的身心也和谐一体,不跟自己较劲,人本来的样子就是虚静的。所以道家讲要“静心”,修虚静之心。”

  肖皓天摆了摆手,说道:“师兄,这个我懂,道经可不是白读的。”

  挑水真人微微一笑,指向最后一个“儒家正心。”

  “儒家

  许多书里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叫“三纲领”,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然后逐步展开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经过了止于至善、定、静、安、虑,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那怎么做呢?按照儒家的规程,那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正”的这个“心”实际上就是仁爱之心。”

  肖皓天再问:“师兄,这佛宗我明白,可是儒家只是一个小学派,有什么资格值得如此重视?”

  挑水真人瞪了他一眼,说道:“人家学派小,道理却不小。”

  顿时,肖皓天不敢再吱声。

  挑水真人看着他,说道:“这些道理,现在说了你也不懂,可是你不要小看儒家。现在大唐发达了,有许多书院,开在九州。儒家说不定,马上就要把魔域拉下马,跻身五行之一了。到那个时候,你还觉得是小门小派吗?”

  肖皓天一听,还真是这样。

  这些年,儒家崛起的速度,简直不要太快。

  挑水真人笑道:“说回我要跟讲的,刚才说的三教,修的心不同,大道自然也不同,你来说说,我们道门的道,是什么样子的。”

  知道师兄是在考自己,肖皓天仔细思量一番,回答道:“《道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人法道,道法自然"。“道”是道门宇宙观的核心,“道法自然”是道君宇宙观的基础。”

  “有时指“道”是物质实体,有时指“道”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道门的“道”的物质属性及运行法则都属于自然的范畴,故道门哲学体系“道”的本性是自然。道门之道的含义在保留道的多种多样的同时。更把道作为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挑水真人点点头,对这位小师弟的表现,很是满意。

  肖皓天却没停下来,接着说道:““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有形的万物来自无形的道,那就意味着,无形隐含着一切的形,否则它就不可能成为一切有形之物的根源。”

  挑水真人很是惊讶,说道:“小师弟,识别三日,真是当刮目相看啊。”

  要不是自己修为够高,挑水真人都有些怀疑,自己这位小师弟,是不是被哪个魔头给夺舍了。要

  知道,在以前,自己这位小师弟是最讨厌看道经的,

  现在讲起来,竟然头头是道,怎么能让自己不惊讶?

  肖皓天看着师兄,说道:“师兄,我修为也不错,也想去两界山。”

  挑水真人沉默了一下,原来,自己这位小师弟,是为了去两界山啊。他摇了摇头,说道:“小师弟,两界山暂时你还不能去,除非你有一天,大道修成。到时候别说两界山,就是妖族弃常界,你也去得!”

  肖皓天知道结果,他只是提一下,见师兄这样,于是接着说道:“道无为:“覆载万物”,并非有意而为,而是无为的。虽然万物秩序井然,似乎都是合乎目的的,却并不是有意识地安排,而是事物“自化”的结果。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万物之本也就是道,无为也就是虚静恬淡寂漠。

  “道仿佛是虚无的,但这虚无却包含着最大的有,万物莫不出乎道;道好象是寂静的,却包含着一切运动变化;道没有任何欲求,却拥有一切。因此,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挑水真人微微一笑,说道:“小师弟,你这对道的见解,比我还要高了。”

  肖皓天站起身,说道:“哪里哪里,师兄才是最厉害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