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佛于道之间的故事(上)
作者:水畔听钟      更新:2019-10-19 01:46      字数:8896
  就在谢宝树跟幽冥真人商量事情的时候,一位赤脚僧人,悄悄来到了这里。

  僧人他看着幽冥真人,很是不爽,然后又看着谢宝树,说道:“谢施主,最经你跟韦陀菩萨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不如咱们来好好聊聊?”

  谢宝树微微一笑:“可以。”

  幽冥真人笑道:“跟你这老秃驴,有什么好聊的,佛门那么腌臜。”

  温钧僧人也不恼火,只是坐下,开始好好聊天。这两位大佬,把谢宝树夹在中间,让他有点难受。

  关于佛道之争,在人间由来已久,经常有佛教弟子认为道教修仙比不上佛教修佛。

  关于佛教与道教到底谁优谁劣,这种想法本身在人间就是不该产生的,因为世间万法,根缘为上,法门教派永无高下之分,每种教派都能够度自己的有缘人。

  其次佛道两教,无量祖师菩萨,累劫勤苦度人,慈悲掌教,下降人间,如此宏大的功德,是不容许吾等质疑的,双方之高下,只有两教的无量师祖才有资格言说,我们站在人间小我的角度上,不可能真正窥见两教之无量功德历史,也更不可能客观的分别言说。

  认为道教修仙不如佛教修佛的主要原因就是佛教弟子认为修仙还要继续轮回,不能永脱生死,而成佛则可以永脱轮回。支持这个观点的主要依据就是佛教的净土宗,依靠念诵一声阿弥陀佛来往生净土,永脱轮回。

  并不否认佛教净土宗的教派理论,并且十分赞叹阿弥陀佛可以以自身之功德来创建极乐净土,这是无比伟大之恩德,是吾等道士所应瞻仰感恩的,因为这种行为净化了这个世界,而超度众生是一个道士永恒的使命。世界众生不尽,则道业永不能成。世界苦难尽时,方是真道圆满之日。

  之所以念诵阿弥陀佛圣号,是因为阿弥陀佛是一个大能量场,慈悲庄严的功德池,用自己的诚心念诵佛号,皈依佛陀,就是在把自己的能量和生命都加入到这个大能量场和大功德池中。从而实现细流入江海而永生,凡人至极乐而成圣。

  看似这个教法十分简单,只需要一声佛号就可以做到道法所不及的地步,但事实真相真是这样吗?

  首先念诵佛号,必须做到尘缘放下,也就是脱离自己对于人间的种种贪恋,如果做不到,念佛无法相应,就不能身归极乐。因此净土宗本身的修行就包括了“万缘放下”。

  那么在本法脉的道教修行中,就十分重视对于弟子心性的磨砺,从认知红尘的本质,从了解仙界的情况来培养弟子的出离心,这种出离心就是“万缘放下”。

  同样念佛要求驱除自身之“贪嗔痴”,这三个字中又包含了多少细微末念,这就要求修行人从自己的心态行为开始

  ,驱除每一个包含“贪嗔痴”的念头。

  而法脉中极力强调修行人对于“魔念”的驱除,也就是贪心,急功近利,损人利己,愚昧无知等思维观念,两者并无不同。再比如佛教要求“一心念佛”,将自己的心完全交给佛祖,而我的法脉也要求弟子“诚信于师”,尊师所言,全然交付,毫不怀疑,即刻执行,两者一摸一样。

  因此佛教净土宗所谓的“念佛成佛”和道教中的“修行成仙”本质上并无区别,两者看似教法不同,实际要达到同等境界都必须进行同样严格的修行。

  就算今生去到净土,距离真正成佛永脱轮回也都需要继续进修和极大的功德,更何况依据目前人间佛教修行现状,千人之中可以下品往生极乐者都寥寥无几。

  也就像道教之中,真正能成仙成圣者也寥寥无几。佛教弟子修行净土,依据自身修行而得证不同果位。道教弟子修行仙道,根据自身品性而得证不同仙阶。

  两者都是要依据个人修为来决定来生来世。并没有修仙之法弱于学佛之法一说。

  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就是成佛了不代表就可以永出轮回。因为成佛了也一样要下界救人,没有释迦牟尼佛的出世,何来红尘之佛教?

  罗汉只度自己故果位低,菩萨则会度人度己,就算成佛也一样要发广大心继续救人,化身下界。佛教净土无量无边,除极乐净土外为何还要传给人间药师净土等其他净土?

  为的就是适应不同阶层之人。道教修仙也一样是以不同仙法引渡不同根基之人。

  修道若能够达到专心致志,诚敬奉师,广度有缘,品德高尚,自然就如佛教一心不乱,万缘放下,慈悲为怀,智慧圆满。道教也一样可以派化身下界,而真身不动,脱离轮回,只不过必须达到功德圆满之境。因此决定自己入不入轮回的,和佛道了无关系,是由自身之修为功德全然影响的。

  所以以“入不入轮回”来判断佛道高下属实可笑。不仅仅因为佛道都可以入也可以不入轮回,更是因为入轮回本身就是一件随缘之事,不信可以参考经典,看看佛道两界的最高神袛是不是都会下界传法救人呢?

  两个教派看似有许多差距,其实细细想来并无差别,决定自身修行境界的,与教派毫无关系。只有自己的修为才是决定自己最终果位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希望凡尘之人不要再妄论两教,制造口业,真实了解自身教派含义,以德实证,以德实修,救人救己,在今生的根基上尽最大努力再提升一层,勿好高骛远,谈玄说妙,诋毁两教,因果不虚。

  同样是无上的大道传播者,何以释迦牟尼佛为众生量体裁衣的八万四千法门,如此无微不

  至的照顾却还造就了难以计数的愚痴不通之人;而老子对“道”的谨慎,被褐怀玉的处世态度却还能产生种种捏怪的道桍者?

  佛陀是个觉悟者、彻悟者,是无上师,他示演以苦学道、悟道、得道、行道,因他大悲同体深知众生疾苦,使得他悲悯一切受苦众生。在这个世界他说法四十九年,法传八万四千,所谓慈悲无限,智慧无限。然而虽然他佛力无边,神通手眼无边也不敌众生的业力。

  有智者曾这样描述佛教的寺庙道场,先是信徒从四方纷至沓来,香火旺盛,男女老少羌胡夷狄,老幼贵贱,可说门庭若市,蔚为壮观,慢慢的门可罗雀,僧多粥少,再然后只剩那些老头老太还来坚持进香。所求五福临门,子孙平安,保佑自己健康长寿,能与儿孙长相厮守,平安快乐。

  再然后,边进香边相互吐苦水,埋怨自己的媳妇不敬,女婿无用……这就是多数寺庙道场的真实写照,多的是随众迷信人,少的却是殷勤的实修者。这是“佛教”无用还是法师无用亦或终究是众生无用呢?

  所以遍观佛教,迷信者多,而实修者少,然而实修中盲修瞎练,愚痴无目,对佛旨大义一无所知或皮毛不得,又没有福报和不具备为道者的质素,贪快贪法,邪知邪见之人十之八九,曲解佛道玷污三宝种种不解更落地狱种性。

  这些“实修者”因离于德道的贵尊,是听闻佛法中的边地受生报,甚至于比不听闻佛法还糟糕。

  所以是否要授于佛法,要观其根,哪怕再方便的法,如果怕吃苦,习气业力重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人我们还是出于人道,让他做好人天善法,而千万不能寄希望他出离三界,否则连授法的法师以后也欲哭无泪,后悔把人害苦把自己害苦。

  这个非得借鉴东方的太极智慧,听力听劲,取舍得当,不丢不确实是虚无缥缈的,能与大道有缘的看来却属小众。正因如此,老子也只能求质量不求数量了。所以道经很高,要求很高,这就是道思想对于东方人来说虽无处不在,但却难见经典的出处,悟到本源。能修大道的是修行人中的“贵族”。

  老子的后人及其追随者也深明其意,所以以后的道家继承者传播者,无不设置门槛,秉承“天机不可泄”的原则立书作著,藏头露尾。

  道家虽然耕耘了几千年,但成为信士,修士却属小众,而且看似“消极待命”,却不知历代祖师与佛教祖师无异,悲天怜悯,心系大众,表面的不积极却暗潮涌动,一旦时机成熟必定抓住机遇。

  对于道桍者而言,老子的处事原则就是被褐怀玉,这不是悭吝,也不是不作为。否则他的五千言也不可能影响后世近三千年了。

  他的被褐怀玉一方面,为了不愿见到更多太多的道桍者、假道者,而因此毁人慧命。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因果,不强入、不冒入、不盲入的护众思想、和谐思想、身教思想、无形无疆的思想、大同思想,无不是佛如来的涅槃境界圆满智慧的体现。

  老子及其后人为了保全大道,与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殊路同归,相辅相成。但其可悲处,老子的经典和其后人的著作,却都逃不过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是曲解圣意。因为民甚好解嘛!

  自然有众多的道桍者,这于儒释二教又有何不同呢?孔子早就有被曲解圣意之忧了,当初是那样,后世也是那样,纵使继承者大力宣扬又能为之奈何呢?

  东方的圣者,不拘教理,也不偏于神道,可见东方的文字无不体现出无穷的回味,和东西南北中六方八隅十维空间的余地。因众人的心地与境界不同,悟出不同的理解与三观。毕竟世界万物因不同而多彩嘛,这就是顺应。但西方的佛祖则因大悲大愿,去度化不同根性的众生而苦说四十九年。

  、他也不希望看到后世的学子学理即僵,学神道变神叨,谈境界即贪境界,说正法即绝对真理的教条,除此之外一切皆错。谈戒律即一切不做,谈空性就变玩空,谈诵经持咒就变播经机而剥离一切,谈知见即生大我慢……

  虽然有这么多的难处,先驱还是以各自的方法,不同而同的风格设教传教,早知道是这样不可避免,又何必过虑呢,只管行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