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长生不老
作者:水畔听钟      更新:2019-10-25 02:38      字数:26280
  地仙三境,好像在谢宝树面前,变得简单起来。

  他听了两人的讲道,境界突飞猛进,而且没有停下来趋势。最后,一僧一道,又说起了长生的事情。佛道对于长生,是一种不同的概念。

  许多人对道教的长生不死产生质疑,但实际上“长生不死”一词是分开来讲的。长生,是指我们的身体;不死,是指我们的灵性。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修行学道,也是要借助身体去作用,身体如果疾病不断,灾厄频临,不用说修道,就连生活也是痛苦的。没有身体,一切修道的方法都是空谈。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一切有形的物质,都会死亡,消灭,大道虚无,所以能够永恒不坏,历劫长存。步虚词有云:“炼质入仙真,遂成金刚体。”

  修道就是将生命获得最大限量的释放和延长,并且将生命的质量提升到最高程度。不然纵使活到几千岁几万岁,在世间没有什么善行以利益众生,这样的长寿和千年的古树、顽石有什么区别?

  享受生命,化度群生,并借助身体修炼元神,炼化自身阴质,就能够与道合真,长存不灭。

  在《老子》第二十三章里,还有一段话:“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意思是说暴风骤雨不能持续很长的时间,天地也不能长久地存在,更何况人呢!

  除了“道”之外,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限的,都是有生有灭的。人的生命也绝不例外,有生就有死,这是事物的自然,也是事物的必然。

  一切有形的物质,都会死亡,消灭,而大道虚无,所以只有“道”才能够永恒不坏,历劫长存。步虚词有云:“炼质入仙真,遂成金刚体。”修道就是让生命获得最大限量的释放和延长,并且将生命的质量提升到最高程度。而修道者在享受生命、化度群生的同时,借助身体修炼元神,炼化自身阴质,并最终与道合真,长存不灭。

  宗教伴随着人类对生命的思考而兴起,道教本是一个高度重视生命的宗教。

  卢国龙先生曾说:道家发天道、明自然,发展文化的思路是由天至人,以自然之理作为文化体系的基础。由此,就对于生命的态度而言,道教虽然倡导返朴归真、少私寡欲,但却从不阻碍人们对于长生的向往,它倡导的是“重生贵生”,认为人的生命最为宝贵。

  道教是一个对宇宙和人生都做出了哲学思考的宗教。但宇宙之浩渺与人生之短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东坡《前赤壁赋》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期盼生命永恒,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

  那么

  ,生命的永恒能否实现呢?道教的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就是使生命回归其源泉,也就是回到“道”中去,做到“生道合一”,就能够实现生命的永恒。

  道是宇宙的本原。

  《道德经》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永恒不变,亘古如斯,故能阅尽宇宙之内无限事物的起始。《南华经》说,道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的,能够“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天地有变道不变,万物有终道无终。

  道的最大特性就是生生不息。《道德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

  道无形无象,其见证就是天地间大化流行所体现的永不停息的生命活力。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人贵为万物之灵,具有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生命永恒的奥秘。这个奥秘就是“与道合真”。

  《太上老君内观经》说:“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

  司马承祯《坐忘论》说:“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怀道,形骸以之永固。资薰日久,变质同神,炼形入微,与道冥一。”个体生命与大道就像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一滴水只有回归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个体生命只有回归大道才能永恒不灭。

  对修道者而言,生命的永恒有两个层次:其一是“形神俱妙”,其二是“形逝神存”。

  司马承祯《坐忘论》说:“虚无之道,力有深浅,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

  “形神俱妙”是最高境界,在道教中要有明师传授心法,要通过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这样的修炼过程,福报巨大者,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其次则是精神生命的永恒,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真性”不灭。“真性”就是每个人由道所禀赋的本性,也就是每个人的生命主体。

  但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七情六欲发之于内,功名利禄感之于外,往往被妄念遮蔽迷乱而不自觉,导致真性随肉体的生死而轮回不已。要超出轮回,就必须让真性作自己心灵的主宰。王重阳祖师说:“是这真性不乱,万缘不挂,无去无来,此是长生不死也。”因此,道人修长生即是在追求与道和真的境界。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

  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贪利禄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

  汲汲于功名利禄,实际上就是“以物易性”,耗费了宝贵的生命。而道教要人树立起珍惜生命的意识,并积极探索如何让宝贵的生命不致成为划过夜空的流星。

  道教所求之长生,既表现为对肉体生

  命的尊重,更体现于现实人生中活出的最大价值。唯有功行至上者,其形魂才可跨越时间的限制,成为万世尊奉的修行楷模。

  道教的养生术,来源于道教徒对长生成仙信仰的不懈追求的实践结晶。它是建立在道教独特的形神观、身心观及天人观等理论基础上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是一套相当庞大而复杂深奥的养生体系。教徒们在长期刻苦的修炼期间,通过打坐、守一、导引、行气、吐纳、服气、辟谷、胎息等手段来协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尽管道教门派林立,功法繁杂,但无论南宗北派、天元人元,其最重要均是采先天一炁。然而要采先天一炁,就要通过玄关要路才能沟通人体与宇宙的通道。

  《西山群仙会真记》云∶“以法入道,道故不难;以道求仙,仙亦甚易。”

  《西山记》又曰∶“虽知养性之理,不悟修行之法,则生亦不长;虽知修炼之方,不知养生之道,则修亦无验。”故要知玄关窍开的时间和位置所在是非常重要的。

  《丹经》中讲∶“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而这玄关所在,只有名师指点,或在实际修炼中方能真正领悟。古人曰∶“讲道不离身,打铁不离砧,大道分明在人身,迷人不能向外寻,修行不遇明师点,枉费徒劳一片心。”《性命圭旨》云∶“人若知此天人合发之机,遂与中夜静坐。”

  道教修炼讲∶“法、侣、财、地”,其中“地”指的是环境。

  这就是说,修炼者除讲时辰和方法外,地形也很关键。修炼洞穴主要选择深山密林人迹罕见之地,及藏风聚气、山泉流淌之所。并要求洞内清洁、无异味,洞口最好朝南又居半山腰的福洞静穴。因修炼者根基不同层次不一,故修炼后的水平也不尽相同,而许多修炼功法也是深奥隐秘,得其真传者少,能写在经书中的也是多“露见枝条,隐藏根本”故真正得道者极少。

  道教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道教认为不仅需要形体上修炼,而更重要的还需要精神上的恬淡无为,这就是形神双修。道祖曰∶“淡然无为,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庄子也告诉我们说∶“养智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修炼者也只有达到无知无欲、无染无秽、无他无我的境界,才能作到精神内守而不外驰,独立守神而不耗散。而只有这样才能神形合一,表里相济,才能使“真气”在体内顺畅运行,并可获得健康长寿,得道成仙。《太平经》曰∶“人无忧,故自寿”。

  打坐是道教中最基本的修炼方

  法。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对修炼者来说,打坐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心理方面的显著现象是无波动或妄念起伏的心注一境。当练功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恍兮惚兮”的静立状态,并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奇物景象。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所信奉的原始崇拜习俗之一。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树崇拜”类型,有的认为树木是“精灵住所”,树上有神的使者;有的认为树是“家族名字的来源”,树与宗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有的认为树林是宗教崇拜的地方,是一个神圣的处所,“唯一的庙宇”。

  夏的树崇拜却别有特色,其中反映了早期社会分工留下的痕迹。在中国传统宗教道教中,这种树崇拜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树崇拜与道教长生成仙思想结合,形成了道教独特的树崇拜观。

  远古神话:“绝地天通”的神树

  没有神灵崇拜,古人就不能慰藉心灵,而没有人类的崇拜,神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人和神还是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进行沟通。“绝地天通”虽然隔离了凡人同天神的直接沟通,但巫觋还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与上天联系。在华夏的神话中,神树就是联系天地的“天梯”之一。

  我们的先祖认为有一种叫“建木”的神树,位置正处于天地的中心点,因而成为通达天地的主要枢纽。《淮南子·地形篇》云:“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山海经》对“建木”则有更为详尽的描叙。《山海经·海内经》中记有:“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

  “爰过”就是上下于天的意思,因此可以认为“建木”的作用相当于“天梯”。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若木”的大树,《淮南子·地形篇》云:“若木在建木西,未有十日,其华照下也”。明代周祈《名义考》引《山海经》佚文:“灰野之山,有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日所入处。”

  可见若木亦即古人眼中太阳下潜地底所经之树。这种叫建木或若木的大树,一方面支撑着天地,一方面作为天上神国和地上人间往来的一条通道。太阳由若木下潜地下,又由另一株神树“扶桑”升上天空。

  《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下有汤谷?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大荒东经》记有:“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古

  人以树作为天地通道除了可以从文献材料中看出,在考古文物中也多有发现。

  在以四川为主体的西南地区,曾出现过三千年前以三星堆文化铜树群为代表和一千七八百年前以摇钱树为代表的两次树崇拜习俗。这两个不同时期但具有文化传统上的渊源关系的树崇拜都反映了古人眼中树的天地通道作用。后来的道教吸收并继承了这种树崇拜思想,将其作为宗教神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道教吸收了树作为天地通道的作用,将它想象成道士成仙的一条通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有侯道华由松树飞升的传说,其飞升时“松上有云鹤盘旋,箫笙响亮,道华突飞在松顶坐……俄顷,云中音乐声幢幡隐隐,凌空而去”。后人郑云叟以此题诗云:“松顶留衣上玉霄,永传圣迹化中条。不知揖遍诸仙否?岂累如今隔两宵。”由此可见道教中以树作为升仙的途径,可以说树的天地通道作用在道教中得到了继承和保留。

  道教除了吸收远古传说中树的天地通道作用外,还根据自己的教理教义将长生成仙思想贯注其中。道教认为,在天上的仙境中,处处都有树的存在。《云笈七签》中说天上的阳明星、阴火星、真人星、玄冥星、丹元星、北极星、天关星、辅星、弼星等众星神周围都是树众环绕。

  且不同的神周围的神树不同,有玉树、赤树、黑树、三华之树、青华之树等不同的神树。天上如此多的树与世间芸芸众生有着相互的对应关系。《太平经》中说:“人有命树生天土各过,其春生三月命树桑,夏生三月命树枣李,秋生三月命梓梗,冬生三月命槐栢,此俗人所属也。

  皆有主树之吏,命且欲尽,其树半生;命尽枯落,主吏伐树。其人安从得活,欲长不死,易改心志,传其树近天门,名曰长生。神吏主之,皆洁静光泽,自生天之所,护神尊荣。”

  这条材料说明,每个人都有代表其本命的树植于天下,由天上的树神看管。当人命将尽时,其树也会枯萎,人死后,树神就会把这株树砍掉。如果想追求长生的话,可以将树移植到天门附近,在这里的树都可不死,但前提是人必须得“易改心志”,即信奉道教。

  由于树象征着生命,因此甚至有人就居住在树上,认为这也可获得长寿。

  《云笈七签》里记有“南方去中国八万一千里外,名阎浮黎之外,极洞阳之野,国名伊沙硏之国,一名火庭天竺之国。国外有长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已。地方五千里,去四方之岸二十万里,则生天树,长三千丈,大者二千围。

  甚多灵药,甘液玉英,无所不有。其上有民,人皆寿三百六十岁”。这种居住在树上可获长生的观念

  在东汉时大为流行,有道之人可久居树上.

  树之所以能带给世人长生是因其自身有着灵魂和生命,如同人类一样,而且树自身有着很长的生命,所以成为了长生的代表。《三国志·魏武本纪》注引《世语》曰:“太祖自汉中至洛阳,起建始殿,伐濯龙祠而树血出。”《曹瞒传》曰:“王使工苏越徙美梨,掘之,根伤尽出血。越白状,王躬自视而恶之,以为不祥,还遂寝疾。”

  曹操伐树能令树出血,这表明树是有生命物体,伐树后不久曹操即亡故,说明树有灵性,会报复人类。再加上一棵树的年龄可以上达几千年,因此树在古人心目中就成了离人们生活最近的神灵。

  受到人们的崇拜。树在道教中不仅象征着生命,而且有些自身中就有神灵,《抱朴子内篇·登涉》说:“山中有大树,有能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名曰云阳,呼之则吉”。人在山中遇到这种树精只要能正确叫出它的名字就无事了。

  有道之人居树上得长生,凡人则可以祭拜树而得长生。《真诰》记有:“昔有一人好道。而不知求道之方。唯朝夕拜跪。向一枯树辄云。乞长生。如此二十八年不倦。枯木一旦忽然生华。

  华又有汁。甜如蜜。有人教令食之。遂取此华及汁并食之。食讫即仙矣。”正因为树的长生象征以及其自身的神灵性,所以道教将其作为一种信仰继承保留,并且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崇拜。

  道教宗源于黄帝,阐扬于老子,成教于道陵天师;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虚无为本,因循为用作为教理教义基础;以尊道贵德、利物济群、清静无为、自然顺化为宗旨,劝渝世道人心,净化社会,返璞归真而臻天人合一之境界。

  在道教信仰中,神仙信仰是核心内容。因为得道成仙是道教徒终生追求的目标,神仙是道教徒修道成仙的榜样,神仙事迹是道教徒实现成仙的楷模。在它的形成中,道教神仙信仰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神仙信仰和神话传说,融合自身的信仰理论,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

  由此可见,神仙信仰是道教的精髓,道教因有了神仙信仰而博大精深,玄理无穷,

  从现存史料看来,先秦道家典籍多涵方术修炼,且老子、关尹、庚桑、文子、列子、庄子等先秦道家人物在当时即被视为神仙中人,与神仙说相融合,道家人物与神仙人物原本即为一体。

  东汉桓帝时,张道陵创立道教教团,使道家、神仙家、炼养家、方士、隐士等找到了归属,使中国古老的神仙信仰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也使道教神仙信仰思想体系得到了充实和发展。这时追求长生成仙的方式也由原来侧重于求仙变成金丹成仙之道,

  出现了魏伯阳、葛洪等道教炼丹家,他们在“神仙必有,生长可致”理论的前提下,提出服食金丹可使人永远固形,达到不老不死。

  在大隋时期,道教神仙信仰的内涵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由原来追求肉体上的长生,逐渐变成追求精神上的永恒、超脱,出现了成玄英、司马承祯。他们认为形体对人来说并不重要,形体是人的暂住体而已,关键是从精神上去理解成仙,称“体道圣人,境智冥符,能所虚会,超兹四句,离彼百非,故得久视长生”。

  “善摄人生,忘平身相,即身无身,故无地之可死也”;“相与忘生,复忘死,死生混一,故顺化无穷”;就是说一旦忘记了生死,就超越了生死。认为不但要忘记形体,而且要忘记精神,做到物我两忘,如其解释老子“谷神”时称“能空其形神,丧于物我,出无根,气聚不以为生,入气穷,气散不以为死,不死不生,此谷神之义也”。

  神仙信仰对世人起到劝善、完善人格的功效。

  首先,道教告诉世人:神仙拥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生命,神仙超越了自然和社会的束缚,生活于自由自在的空间。神仙所拥有的长生、不死、极乐的美好生命境界,激起了世人的向往之情,而这些美好善良的象征,促使世人通过这种境界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够学得神仙之道,才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够影响他人,积极向善。其次,神仙的自由无不激励着世人去向往,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前提则是得道成仙,得道是成仙的前提,修道是得道的前提,这个道即是老子“长生久视之道”。

  所以道教在引导世人向往仙境、追求长生理想的过程中,十分强调与人为善、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道教在宣扬神仙信仰,劝人为善的同时,还大量倡导天道承负信仰,以长生不死为至善境界的生命观,这种“长生不死”指的是肉体的死去,存在的则是精神道德,人若违背了这个承负信仰,就会受到“天道”的报应,这对规范和提高现代人的道德素养将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人们在信仰神仙的过程中,相信承负报应,行善积德和慈爱亲和,而这些思想和行为也是安宁人心、维护稳定、创造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道教认为天地间有司过之神,按照人犯错轻重进行惩罚,并予以计算,犯错少则灾难少,多则忧患重。还认为有治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言人罪过,这种夺人寿辰的报应观,显然对现实社会有一定的约束力。

  从正面看,只要多行善功,广积阴德,诸恶莫作,一定会得到福报。此外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

  孤等等,人能如我存心、天心、赐汝以福,这就把人的行为好坏与人的幸福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人心的净化,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东汉张道陵创教之初便将行善积德思想纳入登仙之途,他说:“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由此说明只要人能做到这些,不仅能长生还能成仙的道理。因此,劝导世人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显然也对社会的积极向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告诉世人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做人要正,正人方可成为神仙。

  道教的神仙信仰因积极倡导世人从善去恶,济人济物,积功累德,最终超越于世俗,成为仙人,受到了世人的肯定和信仰,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道教神仙信仰的行列中来,使道教神仙信仰在新的时代有了更广泛、更积极的现代意义。

  长生对道教徒而言并不是刻意的去追求世寿长短的,道教徒追求的是出离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永断生死苦恼而进入不生不灭的大罗金仙境界,这是一种立足于世法而又不囿于世法的长生之道,是道教徒特有的超然于物外,走向生命之永恒的最高理想。

  世人对长生的追求又不同于道教徒,如今世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提高,更多人需要精神上的富有,所以道教提出世人要想自己终其天年,首先要保持淡泊朴实的生活作风,也就是常言的“节食以祛病,寡欲以延年”。

  其次要养德,大德必得其寿,德行不克,纵服金丹玉液也未能长寿。此外,世人只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人我,看待是非,看待恩怨,看待得失,永远保持一种安详的心态,就能实现现实的长生人生观。

  换句话说,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久视”,仅仅只是寿命的长短吗?

  当然不是。自古以来,长生不老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人人梦寐追求的目标,《庄子》书中即描述,真人可以长生不老;历代道书记载,修道家活到一百岁以上者比比皆是。尹真人曰:“人若根源牢固,呼吸之间,可夺天地之正气,而寿命延长。”

  然而老人并不是一个道教徒,他的长寿仅仅是体质、生活环境等因素的综合结果。而道教的长生久视,主张的是“性命双修”。《性命圭旨》中说到:

  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

  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

  有些人可能会发现,“神”和“仙”我是分开来的,这与一般人的认知不太统一。大多数人认为“神”“仙”就是“神仙”,是一个概念,并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在道教理论中的“神”“仙”是有区别的。

  在道教,传统意义上可分为“自然神

  ”和“人格神”。

  为什么这样讲?道教是一个多神宗教,道众对于天地自然的力量是畏惧与崇拜的,自然的力量能孕育生灵,亦能颠覆。因此,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也都成为了“神”,其实际意义并不是有一个具体的事物在操纵,而是道教最高信仰,道的力量在运转。他们并没有一个实体,而是以无形在化现。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言:“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运行日月;大道无情,常养万物。”因此,并不能以有无神形,来判断神仙的有无。

  “仙”,我们从自形上不难理解,“人”和“山”。

  “仙”实际上就是“人格神”,是具有某种崇高的品德而成为仙,又有通过自身的修行而成为仙的。比方说:邱祖、关羽、岳飞、各方土地城隍等,这些都是极高的人格品德方才成为仙;又有三茅真君、葛洪、各派祖师等,通过自身悟道修行也成仙了。

  或许,又有多少人要问,既然没有形状,那为什么,在道观还会见到,各种神仙塑像呢?其实,这些神像也并不是神仙本来的样貌,然而,之所以将其具体某形象,有其教育的意义。

  就拿看守道教山门的王灵官来说,金睛朱发,银牙凤嘴,手持金鞭,三目圆瞪,足踩火轮,威风凛凛。然而,在神像两旁,我们经常会看到像这样的对联:内存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

  心地善良,见吾不拜又何妨。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灵官大人是教导我们要行善,切莫为恶。对于恶人恶魔,灵官大人是坚决打击的。由此,我们要知道,神像不仅仅是神像,而应该在我们的诚心稽首下,去领悟每一尊神像的教诲,这才不叫迷信。

  道教的神仙信仰,概括而言,就是对自然界一切神秘的力量,以及人世间一切至真崇高的人行品德的尊崇,实际上也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在道教中,天界是神仙的主要居所,也是万物生灵修行想要企及的最高目标。关于天界,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认为天有九重,道教吸收了这种观念,产生了最初的“九天”说。

  随着佛教将古印度神话带入了中国,大大刺激了中国人的想象力,于是又产生了“三十二天”说,包括三界二十八天和四梵天四天。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三清天三天和之上的大罗天,由此形成了“三十六天”说。这也成为道教至今最通用的关于天界的说法。

  黄精又名仙人粮,味甘性平治劳伤,补中益气乌须发,填精益髓润五脏。驻颜辟谷九蒸晒,轻身延年寒暑当,服食百日下三尸,彭质矫居一扫光,每日五片不间断,服之十年登仙乡。

  黄精的发现大概始于神农氏尝百草时期,黄精因

  其极好的滋补功效,寄托了道教对长生不死的不懈追求,黄精亦因道教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而被奉为仙品。

  道教中人服食药饵“黄精”的历史

  早在东汉末年道教诞生之前,作为道教的早期雏形的神仙道,便以服食黄精作为主要的饵药之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汉武帝时道士戴孟服黄精,又兼能种植。

  神仙道颇重外在形体练养,将黄精列为长期服用的仙品,寄托了人类对生命长生不老的渴望与追求。黄精亦是在古代劳动人民药食同源的长期实践中,被证实确有延年益寿的价值,服食黄精比道教的历史更要深远。

  在道教经典《道藏》中,最早记载道门中人服食黄精的是东汉时期,如汉灵帝时淳于斟“服食胡麻黄精饵”,陶弘景撰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也记载:“张礼正,衡山,汉末服黄精。”

  汉末至北魏时期,道士张礼正“服黄精,颜色丁壮”,隋末道士岑道原“常食黄精,时百余岁,肤若冰雪”,元道士罗霎震撰《武当记胜集》认为黄精“苗带纯阳伴鹿眠,根头充实几经年”,历代道士服食黄精蔚然成风,不胜枚举。

  道门中人服食黄精经久不衰,《续仙传》云:“朱孺子……深慕仙道,常登山岭采黄精服饵,历十余年。”不仅亲自去野外采食,而且留种栽培蔚然成风,如魏朝道士王晖,“常种黄精于溪侧,则虎为之耕,豹为之耘”。

  武当山道士戴孟,“服白术、黄精,兼能种植”。

  唐睿宗时道人许宣平,墙壁题诗云:“一池荷叶衣无尽,两亩黄精食有余。”种植黄精达两亩规模,充分体现了道门中人的劳动智慧,与自食其力的优秀品德。

  关于黄精的神奇疗效,《道藏》里有一个故事:临川有官员家虐待奴婢,奴婢逃入山中以黄精为食,逐渐身体轻健,不知饥饿,可以灵健地攀爬树木或飞身而下,一次官员家把其包围至山脚之下,竟然腾空飞上山顶,以至于官员家捕之不得。这则故事虽有些夸张,但黄精的功效据此可见一斑。

  《列仙传》云人服食黄精“长生不死者万数”,张礼正“以汉末入山,服黄精,颜色丁状,常如年四十时”,《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嵇康“闻道士遗言,饵木黄精令人寿,意甚信之”,刘无名“服黄精白术,以希延生”,从中可以看出,服食黄精可使人延年益寿,延缓衰老,甚至寄托着道门中人长生不死的终极理想。此外黄精在辟谷术中也是要饵,久服令人不知饥饿。

  道教认为服食黄精能使人延年益寿,甚而长生不死的具体原理是什呢?道经将黄精列为草部上品,引《日华子本草》云:“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饥,耐寒暑,益

  脾胃,润心肺。单服九蒸九暴,食之驻颜。”可见黄精具有滋补疗虚的强大功效,通过补益脾胃,滋润心肺,强筋壮骨的原理使人耐饥饿、耐寒暑、恢复五脏的劳损和七情对身体的伤害。

  黄精在道家来说是一种帮助修炼的“仙药”,吃了能容颜永驻、肌肉丰厚、延年益寿,并成为道家很推崇的养生养精良药,而且能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有人说黄精是取义“黄土的精华”。

  《抱朴子》中曾说:“昔人以本品得坤土之气,获天地之精,故名。”两种说法差不多,都是说吸收了自然界灵气的意思。

  道祖把“天大、地大、王大”改为“天大、地大、生大”,认为“生”比“王”重要,正因为道教乐生、重生,追求长生久视,因而便千方百计,殚精竭力,寻求使人长寿的方法。

  这就是所谓道功道术,道无术不行,道寓于术。从理论上讲,道教强调形神相须,生道合一,认为欲求生长,便必须安神固形,性命双修,于是乃有所谓功与命功,命功炼形,乃有符箓斋醮,为人治病除妖。道教所推行的养生术很多,诸如内丹、外丹、存思、守一、服气、服饵、导引、行跷、胎息、吐纳、辟谷、等。

  通过这些道功道术,“保神固根,精气不散,淳白不分,形神合道”,从而达到“生道合一,长生久视”。《内观经》中老君说:“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

  又说:“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

  长生不老,何其难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