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进站》
作者:他乡的月亮      更新:2019-10-17 07:28      字数:9280
  吃完饭之后,大家aa制账结,然后,各自提着(或背着)大包小包,朝火车站走去。

  杨粮明也提着行李袋,跟着队伍,一起往火车站走去。

  行李袋沉甸甸的,里面有衣服、裤子、袜子、牙刷、洗发水、牙膏等等各种生活用品。

  还有很多炸鸡腿,煮鸡蛋,红薯干、红薯片,瓜子,花生,茶水,等等吃的东西。

  这些吃的东西,都是杨粮明的母亲连夜准备好的,让杨粮明在路上当点心吃。

  一想到母亲,杨粮明就一阵心酸。

  为了自己,为了家庭,母亲操劳太多。

  由于操劳太多,美丽善良的母亲未老先衰。

  世界上的母亲,都很疼爱自己的儿女。

  甚至,胜过自己的生命。

  唐代诗人孟郊写过一首诗——《游子呤》。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很好的表达出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出远门前的关爱之情。

  但是,杨粮明的母亲,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

  杨粮明在12岁的时候,无意之中知道了自己的母亲不是亲生的。

  而且,父亲也不是亲生的。

  可是,他们对自己都视如亲生。

  甚至,比亲生的还要好。

  说到这里,我要把前面那句话纠正一下。

  是的,世界上的母亲,都很疼爱自己的儿女。

  甚至,胜过自己的生命。

  可也有极少数一部分,是个例外。

  像杨粮明一个堂婶,对自己的两个亲生子女,就极为自私、极为恶毒。

  这个堂婶对堂哥和堂妹的态度,经常令杨粮明怀疑,是不是亲生的?

  但事实是,堂哥和堂妹俩都是她肚子里生下来的。

  这个堂婶是杨粮明二爷爷的儿媳妇,身高不足150,三角眼,短发,只上过小学二年级,愚昧无知,十分泼辣。

  从小到大,堂哥和堂妹在她手里没少挨打挨骂。

  在骂的时候,什么话最恶毒,她就骂什么话。

  譬如骂堂哥的时候,她动辄就骂‘短命鬼’、‘烂麻子鬼’、‘少年鬼’、‘被汽车轮子碾死的’、‘高矿摔死的’等等。

  而在骂堂妹时,她动辄就骂‘爆肚子爆死的’、‘崽卡死的’、‘骚麻批’、‘死得没好样的’、等等。

  而且,她在骂的时候,堂哥和堂妹想躲开都不行。

  因为,堂哥和堂妹只要一躲开,她就会追上来。

  然后,众目睽睽之下,一边拍手,一边跺脚,一边破口大骂。

  至于她为什么要这样毒骂自己的孩子,杨粮明想不明白。

  他就知道,堂哥是那么的老实,堂妹是那么的乖戾。

  每次看见堂哥和堂妹挨打挨骂的时候,杨粮明就觉得,他俩还不如做孤儿的好。

  真的,杨粮明难以理解,一个母亲,怎么会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

  古往今来,像歌里面,戏里面,书里面,谚语里面,都是赞美母爱的伟大之词。

  可这个堂婶,作为一个母亲,却如此恶劣的对待自己两个亲生孩子。

  杨粮明实在难以理解。

  直到许多年以后,他才找到答案。

  除了堂婶的本性恶毒之外,她还有一个错误的观点。

  这个观点就是:堂哥和堂妹都是她生下来的,也就等于,他俩的命是自己给的。

  既然他俩都命是自己给的,那么,他们等于都欠了自己一条命。

  所以,打和骂是理所当然。

  哪怕要了他们的命,也是天经地义。

  除此之外,在她眼里,孩子和丈夫都是外人。

  而同姓的娘家人,才是自己的家人。

  在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再加上她的人品和公公婆婆之间的关系,所以,就经常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其实,在农村,很多人都是堂婶这种观念。

  ta们都视孩子为自己的附属品。

  只是,有些人善良,所以,就善待了自己的孩子。

  ……

  既然已经说到这里,笔者再多赘述一些,有耐心的朋友可以看下去,没耐心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下以章。

  作为一个母亲,杨粮明的这个堂婶,称得上少见,她不仅经常打骂杨粮明的堂哥和堂妹,而且,他俩过早辍学,也跟堂婶的关系密不可分。

  堂婶娘家的家庭条件很不好,她又是家里的老大,所以,很小就辍学干重活了。

  嫁给堂叔后,也天天干活。

  堂婶很喜欢上山砍柴,只要不下雨,她每天都会跑到山上去砍柴。

  每次下山的时候,背上总是一大捆柴。

  由于很喜欢干活,所以,她对堂哥和堂妹这兄妹俩的未来规划是;不要念书,会干活就行了。

  在堂婶的一手操作下,堂哥和堂妹兄妹俩都过早的辍学了。

  像堂哥,只念了初中一年级,就没有再念了,而是在村里的刷子厂做刷子,堂婶每天规定他做多少刷子,否则,就不让吃饭。

  至于堂妹,才念了小学五年级,就没念了,辍学后的第一年,就南下珠三角打工了。

  堂婶的‘聪明’之处在于,不仅要堂哥和堂妹辍学,而且,必须要堂哥和堂妹亲口‘承认’、是自己不想念书了,这样,他俩长大之后,就不好怪罪于自己了。

  当然,也可以不承认。

  但结局是马上招致她的毒骂。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不管是承认、还是不想承认,最后都得承认。

  就像堂妹,一天下午,她放学回来,刚将书包放下,堂婶便找她谈心。

  堂婶先是将粤东上面的工厂大肆美化一番,然后,问堂妹想不想念书了?

  堂妹刚想说‘想念’,堂婶便立马咬牙瞪眼。

  在堂婶的威胁下,可怜的堂妹只好‘承认’自己不想念书了。

  就在这年夏天,小学五年级都没有念完的堂妹,在她姨妈的带领下,南下珠三角打工了。

  堂婶还很喜欢在村里骂架。

  她骂架的对象通常是那些比较老实善良的村妇。

  而且,堂婶对堂叔这边亲人的态度特别恶劣。

  可是,她对自己娘家的亲人,又特别和善,特别大方。

  但杨粮明最痛恨堂婶的是:堂叔那么爱她疼她,她居然出轨。

  她出轨的野男人是个牛贩子。

  论长相,他远远不如堂叔。

  可这个野男人巧舌如簧,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把水里说出火来。

  每次来的时候,堂婶都会好酒好肉的款待。

  要知道,在平时,这个堂婶非常节省,连块豆腐都舍不得买来吃。

  甚至,堂哥小时候在乡卫生院做手术,堂婶为了省钱,连麻醉药都舍不得杨粮明打。

  医生在处理伤口和缝线时,她充当帮手,将堂哥死死按在手术台上。

  任由堂哥痛得死去活来,她都无动于衷。

  可为了这个野男人,她却什么都舍得。

  在杨粮明眼里,堂叔很可怜,很可悲,甚至很可恨。

  他是一个望子成龙的父亲。

  堂哥在念书的时候,他没少操心。

  可最终,他却任由妻子毁灭了自己的孩子。

  为人父母,要培养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可是,要毁灭自己的孩子,却易如反掌。

  多年以后,当杨粮明看到留守儿童自杀的新闻时,很多人都将矛头对着‘留守’这两个字。

  可杨粮明心里最清楚,逼着这些可怜的孩子走上绝路的不仅仅只是留守。

  而是父母对待ta们的行为和态度。

  孩子是最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

  所以,在强调孝道的同时,杨粮明觉得,也要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