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竖锯的争论
作者:白色十三号      更新:2019-10-18 10:18      字数:4952
  首映结束了,影迷们似乎意犹未尽,不少人出了剧院,站在门口不想走,特别是那些一起来看电影的人,还喜欢趁着人多凑在一起讨论。

  胖子站在台阶上,喝着新买的肥宅快乐水,不停擦着额头上的冷汗,似乎还没有从影片结尾的震撼加惊吓中摆脱出来:“这片子拍的太厉害了,把所有人都骗了啊!”

  罗西基冷不丁接话:“骗的漂亮!我喜欢被这样精彩的片子骗!一年能骗上十几二十次,那才叫爽。”

  本特纳说道:“这片子,估计再过二十年我也不会忘,特别是结局。”

  黑瘦黑瘦的拉丁小子没有说话,只是翘起了一根大拇指。

  牛比的导演,牛比的编剧,牛比的电影公司,绝对是神转折的结尾。

  这部恐怖片确实出人预料的精彩,看那些离开的观众脸上的表情也能知道这点。

  时间不早,几个人结伴离开,一直到午夜十二点,罗西基才回到位于帕萨迪纳的家中。

  但他没有立即睡觉,反而兴致勃勃的登陆奈飞分享。

  “刚看了《电锯惊魂》首映,这片子太吓人了,影院里不少人吓得浑身发抖,我看到有人吓哭了。片子非常精彩,结局很惊人,看完这样一部片没,美美的睡一觉,再做几个噩梦,快乐!幸福!完美!”

  发出微信息,稍微等了一会,罗西基刷新一下网页,发现下面竟然有不少好友点赞,还有人在问影片的事。

  这带给他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以前看过电影,只能跟三五个好友说说,是詹姆斯-温在设定竖锯这个角色上面做的最出色的地方,用残酷至极的人性拷问给竖锯找到了所谓的使命,让他的形象看上去有种奇特的神圣感。

  “面对生死,你的选择是什么?生还是死?”

  乍一看问得很多余,但如果附加额外的条件呢?如果是你死我活呢?

  用逼格比较高的话来说,詹姆斯-温用内心的恐惧加人性的无情嘲讽揭示,故意引导观众自己内心的拷问,从而激发他们发自心底的寒意!

  这绝对是是精妙绝伦的叙事和制造恐怖氛围的手法。

  或许一位奈飞的用户发表的朋友圈信息,最能恰如其分的反应出“竖锯”老头的心理。

  “也许《电锯惊魂》里边最恐怖最血腥的并不是一个个设计精巧的杀人游戏,而是这个变态老头冷酷无比、丧失人性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心理扭曲到了极致,要么毁灭自己,要么毁灭世界,总之是要毁灭的,而且在毁灭的同时,还能找一个扯淡的理由催眠自己,告诉自己这份邪恶事业是正义的,自己是在帮助其他人懂得生命的真谛。”

  这人的朋友圈评论上面,遭受到了无数“竖锯”党的疯狂洗礼。

  “胡说八道,竖锯设立的游戏都留有生路,只是大多数人都活着不知道心存感激!”

  “如果有一天你被竖锯杀了,那一定是你的错!”

  如今这个年代,信息无限开放,导致什么奇葩人都有,认同竖锯理论的,在互联网上不计其数。

  比如有影迷就通过互联网说出了未来“竖锯”党们最经典的理论——“竖锯”设置的关卡给每个玩家都留了余地,只要受害者肯悔改、肯牺牲,就一定有活路。他所做的,只是要他的受害者证明给他看,自己值得活下去,并保证摒弃之前错误的生活方式。

  同样面对死有余辜的人,“竖锯”选择了游戏的方式,给对方改邪归正和获得新生的机会。

  这样一说的话,“竖锯”真的好伟大。

  有影迷说的话也很有代表性——看电影就看电影,千万别评价竖锯这个人,这种人在现实中死一万次也不为过,看看电影带来的刺激就行了。

  如果现实中真有竖锯这种人,社会秩序就全乱套了。

  互联网上的争论,以奈飞分享为主要基地,随着影片的放映越来越激烈,甚至引起了媒体的讨论。

  这也让更多人注意到了《电锯惊魂》,注意到了奈飞分享。

  争论带动了话题讨论的热度。

  而且无论是“竖锯”党,还是坚定的反“竖锯”党,基本都给予影片较高的评价。

  特别是影片结尾,竖锯从地上爬起来那一幕,极大的升华了整部电影,甚至在很多影迷的评论中,《电锯惊魂》都被列入了高智商电影的行列之中,惊悚和血腥也成为了最好的标签。

  “这种电影看着刺激,而且又烧脑。总之任何一个细节不能放过,每次血腥的场面都让人感觉特别兴奋。”

  罗南的目标,就是让“竖锯”这一形象,更从此成为恐怖片爱好者心目中的图腾,举凡提及这一领域,就不能规避他。

  虽然这种血腥残酷类型的恐怖片,在北美受众不算特别广,但《电锯惊魂》在九月份这个相对比较冷的电影档期,仍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热门恐怖片,北美上映首个首周,不仅成功问鼎票房榜,还拿下了2320万美元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