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立储君
作者:木木子      更新:2019-10-18 22:02      字数:9130
  北奕峥接到宫中的消息,得知贵太妃被太后监禁起来,芳华宫里的宫人都换成了太后的人,他一时情急闯宫,被北奕辰曹魏的人拿下,当即削了巡防营的职权,人也被扣在了裕王府里不得外出。

  等他接到神秘人送来的消息,提醒他将巡防营死死握在手里,才醒悟过来。

  “虽说母妃这些年胡作非为,但只要不是出了大错,太后娘娘一直都容忍着她,怎么会突然向母妃发难?原来是宫里要生变了!”北奕峥为自己的冲动莽撞后悔不已。

  他也是关心则乱,才中了别人的圈套。

  如今,巡防营被夺,事态会更加严重。

  就在这时,贵太妃身边的一个小宫女逃出宫来,送来贵太妃的话。

  “殿下,娘娘让奴婢告诉您,宫中要生变,殿下尽快去军营,带兵围住上京城,一旦宫中出了事,殿下便可名正言顺的带兵进皇城,打着讨伐叛贼的旗号,夺下皇城。朝中自有百官支持殿下。”

  裕王虽无争权之心,可眼下的情况,他也只能带兵围住上京城,讨伐叛贼。

  当天夜里,他闯出裕王府和上京,立即奔赴他的兵营驻扎地。

  同样,北寒川已经秘密进宫和元烈帝密谋了一番,便也立即离开上京,带了他的兵在上京城周边潜伏下来。

  而江家的人,此刻也已经到了上京城。

  天快亮的时候,玄元宫突然走水,宫里的太监侍卫们匆忙的忙着救火,乱成了一团。

  再有一个多时辰,就到卯时了,差不多大臣们就该从长平门进宫等待上朝。

  此刻,元烈帝在上阳宫里并未歇着,刘振锁和几个太监宫女伺候着他穿好明黄龙袍,戴上冕冠,一身威仪。

  他站在上阳宫的殿门口,负手而立,眼神深远的看着远处着火的玄元宫。

  玄元宫本来是历代天子所居之地,但因为元烈帝的亲大哥元成帝所居后,就一直生病,后来还在玄元宫里暴病而亡,之后他登基后,入住玄元宫,便也开始身体不好。后因钦天监推算,他不适合再继续住玄元宫,便就住到了立玄元宫不远的上阳宫里,百官上朝,及处理朝政之事,都是在上阳宫。

  这个时候,玄元宫着火了。

  曹魏已经端着拟好的传位诏书候在上阳宫门口,他一见到元烈帝,恭恭敬敬的道,“皇上,奴才有事要与您说。”

  元烈帝笑了一声,道,“曹公公来得巧,朕也有事要交代曹公公去办。”

  元烈帝看了刘振锁一眼,刘振锁手里也捧着一份诏书。

  “朕的身体一直不好,如今玄元宫无缘无故的着火,朕觉得是北家的祖宗们在给朕示警,是时候该立下储君,接替朕的位置。曹公公觉得,朕该立谁当储君好?”元烈帝看向曹魏。

  曹魏心里突然慌了一下。

  玄元宫的火……

  倒是站在曹魏身后的三个义子曹一正、曹二兴、曹三虎三人难掩脸上欣喜之色,心想这皇帝也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这个时候提出要立储君,给自己一条退路。可惜晚了,他们和景王合作,这回是要让景王直接当皇帝,而不是只当一个储君。

  他们都合计好了,等景王登基之后,就将元烈帝幽居宫中,让他再活个三五个月的。

  “奴才只是一介宦官,这等事关江山社稷之事,皇上还得去跟朝臣们商议,再有一会儿就上朝了。”曹魏笑着说道。

  他手里拿着的诏书往回藏了藏。

  曹一正有些着急,在旁小声提醒他,“义父,可以将诏书给皇上了,免得生变。”

  曹魏回头狠狠的瞪了他一眼。

  元烈帝将他们的举动全都看在眼里,他叹了口气,继续道,“朕打算立景王为储君,原本朕和太后就是属意景王,当初就是希望等景王和尽欢成亲之后,就下诏书,可惜他们倆没有缘分。但也不能因为尽欢一个人,而改变初衷。如今,祖宗示意,朕也就只有下定决心。曹公公,你以为如何?”

  曹魏摸了把汗,奉承道,“皇上英明神武,景王殿下文才武略。”

  元烈帝笑了笑,“将景王立了储君之后,朕便可将国事交给景王处理,朕就可以安心的调理身体,也落得清闲了。”

  说完,他让刘振锁将手里的诏书交给了曹魏。

  “今日朝会,曹公公去当着众位大臣的面宣读朕的旨意,朕就不去上朝了!”说罢,元烈帝就带着刘振锁往着火的玄元宫那边去了。

  曹魏只觉得现在手里接着的这份立储君的诏书如烫手山芋一般,他苦了脸色,看着灰蒙蒙的天色,以及玄元宫那熊熊烈火,沉重的迈着步子往大殿去。

  曹一正提醒曹魏,“义父何不直接替换了诏书?”

  “糊涂!”曹魏阴沉着脸色,现今这形势,明明是他们必胜的一场戏,却叫玄元宫这一把大火烧得全没了,元烈帝退步,这一出诏书,可就是将景王推上了众矢之的。

  天色渐渐亮起来,玄元宫的大火也差不多扑灭,只是宫里仍是有浓重的木炭烧焦的烟味,甚是呛鼻。一列列大臣整齐的进入上阳宫里跪着,他们跪了好一会儿也没见到元烈帝出现,大多人心里有些忐忑,玄元宫突然大火,皇上恐怕会出什么变故,可惜宫里没透露出什么消息出来。

  一会儿后,曹魏拿着诏书过来宣读,立景王为储君,主国事,朕移居养心园静养。

  殿内一众大臣哗然无措,心中各有思忖。

  玄元宫起火,早朝不见元烈帝,宣读诏书的是曹魏,以后主理国事的是景王。

  这些大臣们心思更是聪颖,一下子便就猜到昨夜里宫中必定发生了大事,景王逼宫了,而且逼宫成功。

  这时候大臣们心里都在寻思琢磨着,又看厉王、裕王以及荣西王都没在,就一个陈王眼色示意大臣站出来反对。

  可是,他们也得考虑时局以及自己所处的位置。

  便都默不作声。

  诏书宣读过后,大臣们就散朝离开,只有景王留下,主理国事。

  出了上阳宫后,北奕辰追上曹魏,愠怒的质问,“曹公公,怎么才只是立本王为储君?明明我们的诏书是让皇上传位于本王。”

  曹魏气恨的甩了袖,“殿下可知裕王在何处?厉王又在何处?还有荣西王在何处?”

  被曹魏这一问,北奕辰慌了下神,仔细一想,他只想着将巡防营控制在手里,将裕王幽禁在裕王府。至于的厉王和荣西王,他是派了人盯着,可是他派出的人回话说,他们都没有离开过王府。

  “他们在何处?”北奕辰问道。

  曹魏冷道,“刚刚就有人来给我回了消息,在上京城外,裕王和厉王已经领了兵马驻扎,荣西王的人也暗中到了附近,另外江家的人也从淮南带兵过来了。今日宣布的一旦是传位诏书,他们就会马上会以平叛的名头杀进皇宫,杀了殿下。”

  玄元宫的大火,便就是意味着宫中生变。

  “殿下手里没有兵马,一旦登基,就是走向死路。好在,立殿下为储君是皇上的意思,而且皇上的确是有意让殿下主理国事,文渊阁里的折子会由殿下去批阅。”曹魏解说道。

  虽然没能当上皇帝,但好歹也是储君了,而且还有了大权,元烈帝最多再撑个一年两年,他也就是晚一两年登基。

  北奕辰心里不大痛快,但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太后得到元烈帝立了北奕辰为储君的消息后,就立马去找到了元烈帝。

  此刻,元烈帝已经搬到了养心园里。

  “当时的情况,即便有裕王、厉王和江家的人在上京城外围着,但宫中和上京城已经被他们控制,若我们不给他们一点好处,难保景王不会鱼死网破。”元烈帝解释道,“而且,立景王为储君,儿子早有此想法。”

  “可景王逼宫……”太后提醒他。

  元烈帝脸色严峻,一双深邃的眼里满是算计,“朕立景王为储君,就是为了让景王成为众矢之的,让争权的枪口全都对上景王,如此一来,母妃和朕便是安全的。若不是景王和曹魏这次逼宫,还真是时候,几乎是完全将景王逼上了死路!至于主理国事上,朕在位也未能对国事说了算,若母妃的手腕强硬一些,景王能主理什么事?恐怕他还会因为权利的事,跟曹魏吵翻。”

  太后陷入深思。

  的确,皇上这一出,以退为进,实在是太妙。

  而且连玄元宫都烧了!

  “皇上已经确定要选厉王?”太后平静的问道。

  “朕只能选厉王。而且,厉王叔的能力可以稳定元凌国现今的情况,朕不能让祖宗基业毁在朕的手里。”元烈帝感慨道。

  从开始他登基的时候,朝堂腐败,宦官当权,宗室势力庞大,都盯着这个皇位,他时时刻刻提防,还是被人下了毒,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仍旧有人暗中给他下毒,实在没有办法,他才只好给自己下毒,留着性命苦撑到现在,暗中筹谋。

  他有理想,有抱负,可他没办法实现,只能选择一位能够担得起大任的储君。

  故意让这些王爷们陷入争储之中,也是在考验新储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