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资料
作者:君自来      更新:2019-10-19 09:59      字数:5130
  以下选取自科学杂志和网络资料:

  设想一下,在 6600万年前的某个晚上,你站在北美的某个地方抬头看天空,会看到一颗像星星一样的东西。

  如果你盯上一两个小时,会发现那颗星星正在变得越来越亮。

  事实上,那并不是一颗普通的星星,而是一颗正在以每小时7.2万公里的速度向地球飞来的小行星。

  60个小时以后,这颗小行星在大气层炸开了一个洞,最后掉落在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一片浅海里。

  就在那一刻,白垩纪结束了,古近纪开始了。

  这颗直径只有6英里的小行星在地球上砸出了一个18英里深的陨石坑,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威力的10亿倍。

  随之产生的无数颗玻陨石,覆盖了整个西半球。

  小行星坠落点方圆1500英里内的大气变得炽热,引发了巨大的森林山火。

  与此同时,巨大的海啸吞噬了整个墨西哥湾,把沿岸变成一片汪洋。

  随着地球的转动,地球另外半边的森林也被点燃,整个南亚次大陆都变成了火海。

  科学家们根据计算机模型推测,当时地球上70%的森林都起了火。

  那之后的几个月,地球表面被厚厚的烟雾和尘埃覆盖,阳光根本照射不进来。

  光合作用停止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植物因此死去。

  海洋里的浮游生物也几乎全被杀死,大气含氧量急剧下降。

  当大火终于熄灭之后,整个地球开始被严寒笼罩。

  虽然科学家们对细节还存在着争议,但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这颗小行星的坠落,对地球上的生物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估计有75%的物种彻底灭绝,死亡的生物体个体数量更是超过总数的99.9999%。

  又经过千万年,撞击和燃烧产生的碎石和灰烬在地表逐渐沉积,形成了一层有笔记本那么厚的沉积带。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kt界线层(kt boundary),这是白垩纪和古近纪的分界线。

  这条线以上,是古近纪的沉积物;以下,则是白垩纪的沉积物。

  在上世纪70年代,一对美国科学家父子路易斯·阿瓦雷斯(luis alvarez)和沃尔特·阿瓦雷斯(walter alvarez)在kt界线层里检测出地球上稀有的铱元素,而且含量高得离奇。

  他们推测,这些铱元素是从外太空坠落的小行星带来的。

  到了90年代,尤卡坦半岛附近巨大的陨石坑被发现,各方面的特征全部都和阿瓦雷斯父子的设想相吻合。

  这就证实了6600万年前确实曾经有一颗足以引起毁灭性灾难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上。

  这颗小行星和它形成的陨石坑都被命名为“希克苏鲁伯”(chicxulub),这是小行星坠落地点附近一个玛雅古城的名字。

  2010年,全世界41位著名科学家联合宣布,确认6600万年前那颗坠落的小行星是造成地球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

  #

  看起来,这似乎已经是一个确切无疑的结论了。

  但其实并不是,一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他们认为,包括恐龙在内的地球上的生物不是在某一次灾难性的事件里瞬间集体灭绝的。

  而是,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大范围持续不断的巨大火山喷发和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缓慢地杀死了恐龙和其他物种。

  为什么他们的态度这么强烈呢?

  因为古生物学界有一个神秘的“三米问题”:

  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所有恐龙化石,全部都是在kt层以下三米之外出土的;

  而在kt层下方三米之内,以及kt层上方,则从来没有发现过任何恐龙化石。

  这三米的范围,在远古经历了几千年的沉积才形成。

  也就是说,在kt层形成之前的几千年时间里,根据目前发现的化石判断,还没有发现有恐龙活动的踪迹。

  如果恐龙真的是在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那一刻才集体灭门的,那紧挨着kt层下方,就应该有恐龙化石才对。

  据此推断,恐龙在小行星撞地球之前的千万年就已经开始了灭亡的过程,并且在小行星坠落至少几千年前就彻底灭绝。

  而前一派的科学家则坚持认为,没有发现化石不代表就没有化石存在,人类迟早会在接近kt层的地方找到恐龙化石。

  不管怎么样,地球生命史上一个重大事件的答案,就封存在kt层里。

  弄清处这些,一切都会水落石出。

  本书我们选取的是小行星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