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8 造城墙
作者:轩樟      更新:2019-10-19 22:54      字数:13452
  “大哥!”吴雪霞跺了跺脚,娇嗔着,又羞臊又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急的粉脸更红。

  吴三凤像是发现了什么大事一般,瞪着眼睛看着吴雪霞,见吴雪霞这么羞涩的模样,不但不着急,反而笑了。

  吴雪霞看了大哥一眼,嗔道:“笑什么笑?大哥你说什么呀?我要是看上韦宝,教我被天打五雷轰,这总成了吧?”

  “别,别别别,这种事情说不好的,千万别乱赌咒发誓!”吴三凤道:“不过,不管你是不是真的看上韦宝,别忘了你还有个祖可法哩,再说,韦宝就是借来登天的梯子,也绝配不上我的妹子,所以你千万别想着那韦宝。”

  “谁想着韦宝了?谁跟祖可法有什么了?”吴雪霞气道,说着两颗大大的眼泪便在美眸中打转起来。

  “没想着就好,你别忘了爹是怎么跟咱们说的?要对付一个人,先要让那人没有防备,实话告诉你,爹能这么说,就是没有打算让韦宝活多久!迟早有一日要偷偷办了韦宝。”吴三凤冷笑一声。

  吴雪霞皱了皱眉头:“你既然是这么想的,刚才还收韦宝的银子做什么?”

  “收银子怎么了?他给我我不收、”吴三凤不以为意道:“收他的银子,不妨碍杀他。”

  吴雪霞抱着胳膊不出声,觉得这样很不好。虽然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手段,但她是不认同的。暗暗又开始担心和韦宝签订的那张‘卖身契’起来。

  吴三凤见妹妹又不说话了,笑道:“别想着韦宝那小子便行了,一个乡里小子,会做点生意有什么用?像他那种人,想翻身,想出人头地,只有走仕途一条路!仕途是这么好走的?走仕途只能靠科考,永平府这么多年,有几个人考中秀才的?而且秀才也没啥用,就算肯花银子,至少要举人才能有机会做官。韦宝这种没有家世的大头老百姓,考中举人也没用,除非考中进士!”

  “那万一他考中进士呢?”吴雪霞听吴三凤一个人喋喋不休的自言自语,忍不住揷嘴问道。

  “韦宝考中进士?”吴三凤像是听到一个很好笑的笑话,“他要能考中秀才,我都把头给他当凳子坐。又要忙着做生意,又要忙着在乡里搞东搞西,哪里有心思考学?再说了,我还巴不得他多弄些银子哩,弄得银子越多,到时候死的越快。”

  吴雪霞又忍不住皱了皱眉头,看着窗外的夜幕,默默想着心思,暗暗后悔这趟不该跟着大哥来金山里。

  吴雪霞头一次体会到了有心事是什么样的滋味。

  韦宝回到迎宾馆宴客厅的时候,孙九叔、芳姐儿、李成楝等人还在吃饭,韦父韦母、范老疙瘩夫妻、王志辉夫妻、范晓琳、徐蕊和王秋雅等人在等韦宝。

  韦宝已经让罗三愣子去准备明天动工的事情了,他第一步要做的是先打造一段围墙,围墙是关键,先一步将这四个里与外界隔离开,这比什么都重要。

  韦宝做事情是很有计划的,打造围墙将四个里与外界隔绝开,一方面不用担心碰到谁家的祖坟,因为围墙需要沿着海河和海边筑造,没有人将祖坟埋在岸边,否则这年代的河岸没有水泥土打造的河堤,非被水冲走不可。

  另一方面,韦宝已经获得了吴家的认可,有了官场上的牌面,比一帮里正和甲长这种乡里掌事人更加有政治优势,是合理合法的行为,韦宝相信与外界隔绝开之后,阻力会减小。

  “怎么现在才回来?还和那些里正甲长说什么呀?快吃饭。”韦母黄滢心疼道。

  韦宝微微一笑:“我又不饿,一天到晚净剩下吃饭了。”

  “喝些酒,等会吃两块热乎乎的饼,比什么都舒服。”李成楝笑道:“兄弟,来,喝两盅。”

  韦宝笑着点点头,“大哥觉得我这里还舒服吧?”

  “舒服,比京师都舒服,都舍不得走了。不过明天骆大人准来。”李成楝笑道。

  “那就把骆大人也留下,在我这里再玩几天再走不迟。”韦宝道。刚刚开始动工,他还真希望骆养性能多留几天,有锦衣卫在,对比起一帮乡里里正甲长来,他的实力便占优,若是锦衣卫都走了,再起冲突,便麻烦许多。

  “嗯,留两日不成问题。”李成楝点头道:“刚才跟那帮人都说通了吗?他们还是要跟兄弟对着干?要不然,先逮起来两个就都老实了。”

  “不用,都是乡里乡亲的,刚才算是说通了吧,咱们明天便开始围墙,他们只要不反对围墙,以后的事情就简单一些了,一步步来吧。”韦宝道。

  “行,还是兄弟会做事,真的要把四个里,这么大一片地都围起来做韦家庄,整个大明也没有这么大的庄子!”李成楝道。

  “大庄子多的很吧?”韦宝就是为了这事还有些心虚,真的要是弄成大明最大的庄园,天底下人都眼红的话,那也挺麻烦的。

  “庄子大些也没啥,要是能够找到魏公公的关系,等哪天陛下心情好,向万岁爷求个御赐的匾额,这庄子便名正言顺了!”李成楝似乎看出了韦宝顾忌什么,主动帮韦宝出主意。

  实际上这个方法,韦宝早就想过了,要是在一帮里正和甲长身上花上百万两,他不如往皇帝身上扔个几万两就能成事,性价比高多了,“这不好办,银子不算什么,主要这种事情,别人不太方便代为求陛下。非得自己亲自去说才可以。我一个平民老百姓,哪里有机会见到陛下?”

  说到了这一层,韦宝暗忖,要是想长期发展,还真得在科举路上有所建树,不能高中就没法当官,没法当官就没有机会见到皇帝啊!否则就算是有李成楝这个皇亲国戚的关系,行就一定行,我现在就去找芳姐儿,让她早点吃过饭,和我们一起去玩。”

  韦宝点头笑了笑,暗忖我们是去玩?是去工作!

  由于韦宝这个甲内部的建筑已经基本完工,都是木制结构建筑,能暂时容纳两千多人居住,虽然非常拥挤,但韦宝并不打算再建造木屋了,将来人口多了,肯定要建造性价比更高的砖结构建筑。

  韦宝手下已经有人口三千多人,其中大部分为他从各地带回来的劳动力,男劳动力占到了八成!

  这些外来劳动力,大部分人有一技之长,多为匠户出身,否则便是15岁到20岁的无家可归的后生。

  老弱妇孺则多为韦宝甲中原先的那些人,他们主要被安排在后勤部门,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韦宝的组织结构是公司化,工厂化的形式,虽然手下人仍然是农奴的身份,但组织结构上已经和这个时代有明显的区别。大家都住在‘集体宿舍’,但并不是‘大锅饭’形式,每个人都被独立计算工薪。

  罗三愣子按照韦宝的要求,把人都带出来了,大清早便在甲中的广场上列队等候。

  这些人分为正式编制和临时编制两种,只有一百多人获得了正式编制,其余都为临时编制,当初最先从关外带回来的一批人,还有韦宝从山海关附近和抚宁卫附近找回来的本地的一批匠户,已经大多数成为了正式编制,后面陆陆续续增补进来的人,则为临时编制。

  韦宝对正式编制和临时编制的比例要求是一比十,因此想从临时编制转为正式编制是有机会的,只是条件很苛刻,这也相对来说公平一些,每个人只要肯努力,能学习到特长,并能在工作中将特长转换成成绩,都有机会成为正式编制。

  由于是准军事化管理,即便不是护卫队的成员,这些人还是按照护卫队的编制来编成班排连营这种现代化的军制。

  韦宝之所以没有用这个时代的人习惯的军制,一方面是会犯忌讳,叫小旗官,总旗官,百户,千户这些,人家一听便要出事,你要干什么?要造反吗?你有什么权力私自封官?

  另外也是为了有别于这个时代的军队体系,形成独立于外的体系。从体制的建设初期,便是和大明朝的体系严格区别开来的。

  以后这些人习惯了在他的体制内生活,就是打也打不走。死也要留在他的体制内,这是韦宝建设天地商号的初衷,不管是走科举路线,还是走造反路线,他的体制都是独立的,都是属于他个人的,这点十分明确。

  大明朝的军制在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刘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中央设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改为五军(即中、左、右、前、后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于兵部。

  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

  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

  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置指挥使,为地方统兵长官。

  都司之下,在冲要地区的府(含直辖州)、县(州)置卫或设所。一般卫由卫指挥使率领,辖5个千户所,共5600人;千户所由千户率领,辖10个百户所,共1120人,百户所由百户带领,辖2个总旗,共112人;总旗辖5个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国都司、卫所,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

  大明的兵额最多时达270余万人。

  明朝军队分为京军(亦称京营)和地方军两大部分。

  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

  洪武初年,京军有48卫。成祖迁都北京,京师接近前线,京军多达72卫,并正式成立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

  平时,五军营习营阵,三千营主巡哨,神机营掌火器,战时扈驾随征。

  以后,京军制度累有更易。此外,尚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如锦衣卫和金吾、羽林、虎贲、府军等12卫军,以及隶属御马监的武骧、腾骧、左卫和右卫等4卫营。

  地方军包括卫军、边兵和民兵。

  卫军配置于内地各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称“九边”。

  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快手,西北边地称土兵,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兵、僧兵(少林兵、五台兵)等,遇有战争,常被召出征,战争结束仍回原址。

  卫军主要是步军、骑军,东南沿海也置有水师。官府曾命福建、江浙沿海诸卫造船抗倭,使水师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卫军的武器装备,不仅刀牌、弓箭、枪弩等冷兵器制作精良,火器已占很大比例,铜铳、铁铳、地雷、各类火炮开始装备部队。

  中央还设立兵仗和军器两局,负责铸造火器。各省都司、卫所也遍设杂造局,专管所在卫所的兵器修造。

  明初,卫军主要来自随朱元璋起义的“从征军”、元朝和割据势力投降的“归附军”、因犯罪而被谪发的“恩军”以及抑配民户入伍的“垛集军”。

  “垛集”原是军伍缺额时抑配民户补充军伍的一种办法,朝廷颁行《垛集令》后成为卫军的主要征集方式。

  按《垛集令》的规定,民3户为1单位,其中1户称正户,出军丁,其余为贴户,正军死,贴户丁补。

  永乐以后,正户与贴户的壮丁轮流更代为军。

  军民严格分籍。当军之家皆入军籍,称军户,属都督府,不受地方行政官吏管束,优免一丁差徭,身份和经济地位都与民户不同。

  军户固定承担兵役,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并随军屯戍,住在指定卫所。若军户全家死绝或逃亡,由官府派员到原籍勾补亲族或贴户一些大话空话,体制本身就有强大的制约整训功用,说完,韦宝扫视一圈众人,手一挥:“出发!”

  今天的任务是把所有人拉出去把四个里与外界隔开的城墙的地基线条打出来,在上百公里的预设的城墙线上,做好标记,然后挖出地基。

  造城墙需要水泥、石灰、沙子、砖头,这些韦宝心里有数,他手下有大批石匠,打地基这一步没有任何问题。

  如果是古代制造城墙,则是用大型石料打磨成四四方方的砌成,不但耗费工料,还耗费大量人力,整个长城才多长?韦宝这一百公里的城墙要是按照古代速度,就是一万人,什么都不干,专门用来修造城墙,二十年也别想完工。

  这个阶段,挖地基就是挖沟,韦宝对城墙的要求标准是,高八米便可以了,不用弄得太高,以免惹人猜忌。厚度倒是要求很厚,底下宽9米,上面宽5米。要能达到住人的标准,以后警备部队都直接住在城防中。

  韦宝骑在一匹黑色的高头大马上,范晓琳和王秋雅现在也学会了骑马,骑马跟随在韦宝身边。

  芳姐儿虽然不会骑马,有韦宝的随扈牵着马,所以也骑在马上。

  孙九叔、韦父、范老疙瘩、王志辉、李成楝、罗三愣子众人跟在韦宝身后。

  “挖沟挖地基的工程并不浩大,把人分成25个大队,每队百人,预计多久能完成?”韦宝问身边的一名石匠,他已经将图纸画出来,并告诉这石匠,把四个里都包围进去,地盘范围能多大就多大,那工匠知道总共要二百多里的城墙。

  “十内日便能把地基挖完,主要是砖头难弄,造墙要大石砖。”石匠回答道。

  韦宝微微一笑:“嗯,十日之后,我会重新分配人手的,到时候我让你们看看,不用大石砖也能造出更加牢固,千年不坏的城墙。”

  石匠和众人都很好奇,都很想知道韦公子有什么法子能不用大石砖也能造出更加牢固的城墙,还千年不坏?

  孙九叔本来还不知道韦宝要怎么做,现在见韦宝将人都领到了海边,从一头往另一头走,不断留下一个一个大队挖掘地基,才明白韦宝的城墙到底要修多长!

  “你今天就跟我走!”孙九叔轻声对芳姐儿道:“这个韦宝野心太大,这里太危险!”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