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7 努尔哈赤来了】
作者:轩樟      更新:2019-10-19 23:07      字数:17862
  韦宝闻言也是一怔,不知道孙承宗忽然提起考进士这一茬来干什么?

  还主动提出要向自己到天启皇帝那边去通通路子!?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虽然大明的科考很正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漏洞的,他和吴三辅单独在辽阳城参加恩科,乡试补考,不就是漏洞吗?

  否则以他和吴三辅的学问,下辈子估计也考不上举人。

  考进士也是这样的,若是皇帝肯帮忙‘作弊’,那别说一个进士功名,什么东西都能得到了。

  可孙承宗为什么好好的说这个?为什么忽然画这么大的一个糖饼给自己呢?

  韦宝随即就明白了,孙承宗这是在向自己指路,向自己卖人情!

  若是自己能中进士,就能堂堂正正的,并且很有可能还是一门心思的在大明朝廷中混迹了,到时候会更加容易控制,而自己作为孙承宗的弟子,有这么大的实力了,再弄个进士功名,将来仕途肯定顺利,他孙承宗脸上也有光啊!

  想明白了这些,韦宝确定孙承宗是好意,便恭敬的行礼道:“多谢恩师栽培!”

  “呵呵,都是应该的!小宝,你是我的关门弟子,我实则是将你当成亲生子侄看待的啊,只要你能体会为师的心意便可。”孙承宗拍了拍韦宝的胳膊,笑道。

  这话让袁崇焕差点吐出来,嫉妒的不行,暗忖孙承宗的孙子都比韦宝大许多,人家怎么给你当子侄?你这是看到韦宝的实力,拼命的扔好话啊。

  韦宝却不以为意,笑着谦逊道:“是,多谢恩师栽培。恩师若喜欢在辽南,我是最高兴的,住多久都欢迎!不过,要但愿能在二月之前拿下连山关吧!不拿下连山关,我恐怕没有功夫入京准备会试。”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

  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录取;清代无定额,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录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乡试次年,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

  考中者均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後贡士再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择优取为进士。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後释褐授官。清朝规定,每逢辰、戌、丑、未年,即乡试的次年举行,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

  考期初在二月。

  孙承宗笑了笑,并没有接话,暗忖你还真的敢打算这种?打算在两个月内攻破连山关?就是十万大军强攻,也够呛!

  更何况你手下这些充其量是农民军的战力,根本无法与朝廷官军等同的。

  虽然孙承宗和袁崇焕看过韦宝军队严明的军纪了,但是镰刀斧头锄头这些农民种田用的农具为武器,这一项太给韦宝军扣分,使得他们并没有将韦宝的‘军队’看的很高,这也是对韦宝有利的方面,若韦宝真的哪个方面都像一个独立王国了的话,尤其是军队这方面像一个独立王国的军队了的话,那大明朝廷还对韦宝放任不管才怪了!

  辽南虽然是大明的地盘,但毕竟曾经被建奴夺走,现在又被韦宝夺回来,管制上会比大明其他地方宽松的多!

  呆板,官僚的体制就是这样,什么东西,尤其是体制这种东西一旦确立,很难更改。

  在大明朝廷中,几乎已经将辽南这一片排除在大明的管理区域之外了,在他们眼里,敌占区甚至连藩属国都不如。

  大明朝廷会关注一下朝鲜的事务,却绝不会花大心思去关注建奴控制地区的。

  大明朝廷会认为这些都是边军的事情,所以,不管是毛文龙,还是辽东边军,还是辽南这边,你们怎么闹腾,都由蓟辽督师府管着,大明朝廷是不太会揷手过问的。

  次日,韦宝随总裁卫队和护卫队到了青台峪,他头一天命令驻防青台峪的一万新军已经到位。

  这些从青壮年农民当中动员来的新军,要组成很容易,也就是韦宝一句话的事情。

  而且是越来越容易,像是建奴刚开始打到金州地区的时候,老百姓不肯听话,不肯转移,躲到山里去,被建奴杀掉了很多。

  那个时候动员老百姓帮助打仗,很多人都怕的要死,即便是相信天地会能给出优厚的抚恤,能获得很好的报酬,也没有多少人敢去拼命。

  但是随着宝军节节胜利,居然能将建奴的城池一个个的夺过来,动员工作越来越轻松,几乎发个布告,老百姓们就争先恐后的过来要效命。

  等到现在宝军将建奴打的在辽南只剩下一个城池的时候,再发布告征兵,那可就不是老百姓们想来就能来的了,还要经过一轮比较严格,比较硬指标的筛选工作,进入宝军的门槛越来越高,因为这是活的天地会正式编制的,一个对于老百姓来说最为容易的跳板。

  否则,要通过考核的话,不但要有很好的文化成绩,还要在地方表现的很好,还会审查这个人对天地会,对韦总裁的忠诚度,手续很繁琐,非常困难。

  总之,虽然没有称国,但是韦宝辖区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完完全全是独立王国的形式存在。

  韦宝在青台峪的临时官邸是这里原先的毛文龙手下的守将的宅邸,说是宅邸,其实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四合院而已。

  这也就是韦宝军有这么高的效率,能在短时间内搭建一大片木板房,在城中给大军居住,否则小小的青台峪,驻军上限:venice gazette是现代报纸的鼻祖。

  自德国人谷登堡使用熔化的混合金属铸造铅字,随后他又发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和印刷机,实现了印刷术的机械化。

  报纸的发展也随之迎来了春天。报纸的发展自意大利,沿欧洲西海岸北上,北非、利比利亚、英法、神圣罗马、维京,在很短的时间内,报纸在欧洲取得了流行。

  并且在其后的几百年时间里,伴随着殖民者的军舰游弋了世界。

  中国的《邸报》是世界最古老的报纸,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却是舶来品。

  若不是韦总裁的到来,在媒体这一块,由于封建体制的关系,华夏要落后很多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诸多机构出于方便传教的目的,在中国建立报馆。但当时的报纸多为宗教性质的。并无太多新闻性质。

  直到19世纪末,中国官办、民办的报纸才逐渐多了起来。

  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著名的维新变法派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创办强学会,并出版报纸《中外纪闻》(又名《万国公报》),这是早期的中国人所办报纸中影响力较大的。

  当时仅北京就已经有几十种各类报纸,日印量过千的规模。

  1900年后,随着报纸的陆续创办,北京出现了六大报房,字号是:聚兴,聚恒,合成,信义,集文。这些报房控制着京城各报业的发行权,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报房。

  各报房都雇有报夫,一律穿蓝布长衫,肩上搭一条蓝布长袋,内装日报,健步如飞,分送各衙门、官员府第、大商号、钱庄等订户。

  1911年北京各报社在琉璃厂南柳巷永兴寺,联合开办了一个报刊发行处,负责各类报纸的销售发行,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民间报刊发行及物流机构。

  由于联合报刊发行处的建立,在北洋时期,北京的报业中心也随发行处而集中在了南城菜市口附近,《民国报》、《觉报》、《晨钟报》、《中国公报》等百余种报纸的聚集,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规模产业。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是中国报业的鼎盛时期,仅北京就有报馆一百多家,发行报纸三百多种。

  也正是这一时间正处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时期,民主思想,人文精神,通过大大小小的报纸被人们深入理解,渐入人心。

  韦总裁的天地会在夏天之前,就确立了各个部级机构,教育,宣传,这些都是最早确立的部级机构,韦总裁一直很重视教育和宣传这些控制老百姓思想的方面。

  “我想督师大人现在已经弄明白什么叫报纸了!他一个堂堂大学士,识字的人,还搞不懂报纸,那才奇怪了。”韦宝笑道。

  “呵呵,他还真看不懂,昨天督师大人还拿着一份青台峪晚报问我字呢,你忘记了吗?韦家庄的字都是被你简化过了的,好些字我也要查过字典才知道,不知道你怎么想的?好好的字,都被你弄的缺胳膊少腿的做什么?不过,倒是能方便不识字的人多认得几个字,能省出不少时间。”吴雪霞笑道:“孙督师夸咱们的报纸了,说没有想到辽南这种穷乡僻壤的地方,居然是整个大明最有学问的地方,因为他看见很多普通民夫,甚至老人孩子都能看懂报纸。”

  韦宝笑着嗯了一声,“好了,你去忙你的吧。”

  吴雪霞点头答应着下去了。

  中午韦宝照例与孙承宗一起吃的饭,并且,韦宝将努尔哈赤带着八千大军到了连山关的消息告诉了孙承宗和袁崇焕。

  两个人大为吃惊!与之前吴雪霞的猜想一样,孙承宗和袁崇焕也认为努尔哈赤马上会对韦宝开刀。

  “可能吧,不过,我们做好备战准备就是了,打不打的由不得咱们随便他老奴就是了!”韦宝自信道:“只要不主动进攻连山关,他想主动进攻咱们的大营,也不容易!不突破咱们在连山关外面的大营,建奴想跑到辽南四处烧杀掳掠,更不可能!”

  “不错!不用太怕努尔哈赤!”孙承宗笑道:“小宝,行啊,把老奴都打的坐不住了!吃过饭,你们不是还让我参加一个啥议事吗?”

  “那不叫议事,是新闻发布会,年前弄一次官方公报,安排各家报馆的记者对我和恩师进行采访。”韦宝笑着纠正道。

  孙承宗确实还弄不太明白报纸是啥意思,也不知道该怎么采访,却不懂装懂的哦了一声,“好。”

  韦宝微微一笑。

  袁崇焕偷偷看了看二人,现在袁崇焕对韦宝的嫉妒,已经悄悄达到了巅峰,不光因为孙承宗真的将韦宝视作亲生子侄关系,更因为韦宝的统治,在袁崇焕看来真的是非常稳固的。

  像是老奴努尔哈赤到了连山关这么大的事情,若是放在辽东边军,要是努尔哈赤到了锦州城外的话,十几万蓟辽兵马和辽东边军肯定都会惊动的坐立不安,但是韦宝这边,不管是韦宝本人,还是韦宝底下的军队和老百姓,都像是什么事情都没有一样,轻描淡写的让人吃惊。

  似乎努尔哈赤的到来,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

  虽然还弄不太懂韦宝的报纸是啥意思,有啥作用,但是孙承宗和袁崇焕这两天没有少看报,遇到韦宝这边一大堆简化字,他们也没有多少阅读压力,可以靠猜。

  最让孙承宗和袁崇焕震撼的是,韦宝这边,不管什么报纸,都如实报事情,绝无一点虚假,不管是杀死建奴的数量,还是己方死伤数量,都很真实具体,并不掩饰。

  这要是放在大明,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大明死了100人,会报成死1人。大明杀敌1人,会报成杀敌100。

  百倍的‘修饰’,那都是普遍现象了。

  不但有文字报道,还有揷画,很具体,很生动的将各地新闻,战地新闻,民间新闻,都用图文报道出来。

  真实,具体,涵盖方方面面,这些都是孙承宗和袁崇焕对于韦宝辖区报纸的印象。

  午后,五十多家报馆,一共来了二百多记者,将位于青台峪正中间的总裁官邸的前厅挤得水泄不通。

  “大家静一静,现在用大家的掌声有请总裁和蓟辽督师孙大人。”新闻发布会司仪道。

  全场静下来的同时,报馆的记者们鼓掌欢迎,显然,这种新闻发布会,已经搞过好几次了,大家都很熟悉流程。

  孙承宗纳罕的跟着韦宝出来,面对这么多人,和这种鼓掌的场面,见多了大世面的孙承宗大人也有点发怵。

  韦宝倒是很淡然,站定之后,对孙承宗微微一笑,然后对底下记者们道:“大家伙,可以开始了。”

  韦宝的意思是可以开始提问了。

  记者们的提问是有先后顺序,之前就提交了提问顺序和内容的,不是所有人都能轮到,有的重复的问题就轮不上了。

  “总裁好,我是辽阳晚报的记者韦小光,前段时间我们与建奴交战,根据天地日报披露的数字,我方死亡达到50万,其中又四十多万是因为没有及时转移被建奴在金州地区杀害的,而建奴只死亡了不到两万人。请问总裁,对于这样的差距怎么看?总裁是觉得满意,还是失望?”辽阳晚报的记者率先提问。

  “不满意,也不失望,平常心看待!不满意是因为之前的工作做的不够,地方行政总署没有很好的和老百姓沟通。不失望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护卫人员都是临时凑集的,和身经百战,甚至可以说屡屡在大明官军身上占便宜的建奴大军过招,我们没有发怵!我们打的很好!他们都是英雄,我们活着的人,没有道理失望,只要所有的老百姓能够众志成城,这种差距,以后会越来越小,我们会越打越好!”韦宝言简意赅的回答道。答的很流畅,很从容。

  孙承宗和袁崇焕听过韦宝的回答,都很佩服,因为韦宝是侃侃而谈,不是对着提前准备好的什么文本在读,这是不容易的。

  而且他们觉得韦宝回答的也很得体,既言之有物,也没有过分的悲观和鼓吹,给人以一种平淡之中的力量,给人以一种沉稳的感觉,这是一种统帅风度,这对于一个只有14岁的少年来说,有这种统帅风度,若不是亲眼所见,真的是无法想象的。

  “总裁好,我是天地日报的记者赵雅兰,请问总裁,现在连山关还在建奴手中,据我们之前的计划,今冬要将建奴全数赶出辽南,那就得拿下连山关,总裁觉得能办到吗?大概能在什么时间完成?”一名女记者举手问道。

  “能!一定能!”韦宝干净利落的回答道:“建奴对大明军队屡战屡胜,骄横不可一世!到大明所有的领土都犹如来去如风,毫无阻碍!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二十年,我还没有出生就开始了!但是今天,我们辽人做到了,在我们辽南给予了建奴强有力的打击,甚至将建奴在辽南的地盘和城池都夺了过来!将他们打的龟缩在连山关,再也不敢出来了!再也不会有人觉得建奴是挡不住的,建奴的弓箭是无敌的!我们彻底的打破了建奴每战必胜,野外征战必胜的谣言!这就是我们已经取得的重大胜利和辉煌战果!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坚定信念,一定能拿下连山关!具体什么时间能办到,那得看备战情况和全体民众的努力了!这是机密,不方便说。”

  虽然韦总裁没有将夺取连山关的具体时间,但是在场记者还是深受鼓舞,同时鼓起掌来。

  后面又有记者问孙承宗的感想,老头支支吾吾说不出什么话来,有点丢脸,向韦宝说一声,便提前下去了。

  等到新闻发布会结束,孙承宗不住的抱怨,“小宝啊!这就是报纸写字的那些人的采访啊?我又不知道要这样,我一点准备都没有,今天多丢人啊?你真是的。”

  韦宝呵呵一笑:“这要什么准备啊?恩师今天一点不丢人,您是我的恩师啊,怎么会丢人?您这雍容华贵,英俊洒脱的相貌气质,哪里像六十多的人啊?看看不少女记者都瞪大眼睛看恩师呢。”

  孙承宗又好气又好笑的拍了韦宝的胳膊一下,有点受不了韦宝拿他打趣,“没大没小的,跟为师也这么说话啊?”

  袁崇焕笑道:“这种新闻发布会真的很有用,我现在知道小宝的报纸是干什么的了,咱们朝廷的邸报是让当官的知道一些大事,但这些大事都是粉饰太平,没啥大用处的。而小宝的报纸是让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各处的事情,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不弄虚作假的事情,这就能让所有的老百姓的心拧成一股绳,这真是很有用的!小宝,我佩服你,就凭你能想出报纸这种点子,我就佩服你。”

  “不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欧洲已经有很多报纸了。”韦宝笑道:“我们不能仅仅只盯着建奴,还要放眼全球!放眼大明之外的地方!就像是大明有天灾,天灾不断,但是全球好些地方是风调雨顺的,要是我们有强大的海贸,怎么可能缺粮?”

  “对啊!你小宝不就是从朝鲜弄到了大量粮食,才能像是现在这般牛气吗?”孙承宗也适时地拿韦宝打趣,顿了顿又问道:“对了,小宝,我还忘了问你朝鲜现在怎么样了?”

  韦宝答道:“一两句话说不清楚,这说起来就话长了。我现在也不能肯定的答复。”

  “怎么回事?”孙承宗没有太听明白。

  韦宝遂将他自己在朝鲜扶持了一点势力,并留下一点人马,割据了黄海道和京畿道的事情说了,“两边应该会处于长期对峙吧,没有什么大事,就这样。”

  “你小子,用我的名义揷手朝鲜事务,若是朝鲜人告到大明朝廷,很不好解释啊。”孙承宗道。

  韦宝呵呵一笑:“告到大明朝廷,也不连累恩师,都是我个人所为,再说我也没有怎么样嘛,那个李倧把他伯父光海君李珲赶下台,本来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对我又傲慢无礼,对我傲慢无礼,就是对恩师不敬重,我肯定要教训他一番。”

  韦宝这招颠倒黑白,煽风点火,挑拨是非很粗浅。

  孙承宗却很吃这一套,“不错,朝鲜人离大明远,现在又隔了个建奴,毛文龙在他们旁边,他们可能还买账,我这个蓟辽督师都没有去过朝鲜,朝鲜人也没有来拜见过我,我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半点威慑力的,教训一下也好。小宝,你老实跟我说,你到底想从朝鲜人那里得到什么?敲了粮食,还要敲银子?”

  韦宝起先见孙承宗似乎没有不高兴,放心了一些,听孙承宗这么说,又不由的一汗,什么叫敲了粮食还要敲银子啊?说的爷跟土匪一样。

  韦宝没有回答,袁崇焕倒是一笑道:“恐怕小宝是想在朝鲜也弄一大片地吧?”

  韦宝眉头一挑,脸上泛起被人说破了心思的红晕。

  孙承宗立时看向韦宝,吴雪霞和王秋雅等人也看向韦宝,不知道韦宝会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