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0 小韦探花】
作者:轩樟      更新:2019-10-19 23:11      字数:10974
  转眼之间,皇宫便到了。

  “汪大哥,多的咱们不说了,以后处着你就知道我韦宝是什么人了,我既然找了你,以后在宫中也不会随便找其他公公,这点你放心!我就想宫里有个有本事的自己人,有什么事情能知道点风声就行。”韦宝道。

  “我明白!有关于韦公子的事情,我一定尽量传给公子!”汪双良道。

  “汪大哥,若是不嫌弃的话,叫我兄弟吧?”韦宝道。

  汪双良抿了抿嘴吧,有点不习惯这样的称呼,宫中是很难得平辈相交的,一般都是认爹!

  就算是比自己小的人,要攀附对方,也是认爹。

  “兄弟!”汪双良终究还是叫出了口。

  “大哥!”韦宝的脸皮其实比太监厚,他叫人大哥,那早都是家常便饭了。

  汪双良感动的点头:“我一生孤苦,没有父母亲人,也没有兄弟姐妹,多谢兄弟了。”

  “大哥,以后我就是你的亲人!”韦宝眨巴眨巴眼睛,“我在京城有一些房产,你随便挑一处,选好了告诉我府里的人,我让人收拾出来给大哥住,以后见面也方便。”

  “不必,不必,真的不能这样。兄弟的好意我心领了,我不是管事牌子,即便是管事牌子也没有几个敢在宫外置办房产的,这是大忌,容易招人嫉恨的。”汪双良道:“若有什么事情,我悄悄去你府里面就是了。”

  “那好,我在我府邸里面给大哥收拾出一套别院,大哥什么时候出宫想歇一歇,随时里住就是。”韦宝热情道。对汪双良这个执事太监的热情程度,绝不下于对他认的结义大哥李成楝的热情程度。

  倒不是说韦宝多虚伪,见人就想利用,主要是有这个需求,他真的需求一个宫里面的内线啊。

  销售不是别的,不是放低身价去取悦对手,而你刚好需要,我刚好专业。

  现在韦宝就是一个买家,他刚好需要一个像汪双良这样的人。

  至于汪双良会不会将今天他巴结他的事情回去告诉魏忠贤,韦宝是不担心的,告诉也好,不告诉也罢,我大不了损失一点点银子,我要买的是从你那里得来的消息,的声音不低,惹得许多进士看向他。

  韦宝这才知道,吴孔嘉这话就是说给大家听的,好引起众人对于自己的警惕。

  当官第一条就是要低调,这个道理,韦宝懂得。

  “吴大人说笑了,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我要歇一会,等会面圣,你也养足精神吧!”韦宝说罢,便闭上了眼睛,不再理会吴孔嘉,一副要闭目养神的样子。

  吴孔嘉无声的冷笑一下,斜了韦宝一眼,暗忖你得意个屁,看你还能得意多久?别以为在首辅大人的府邸出了风头,你就能进入前三,就能金榜题名,官场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的!老子有九千岁撑腰,还能输给你这乡巴佬不成?

  曾几何时,吴孔嘉不但是乡巴佬,还是寒门子弟,但他现在却可以这么瞧不起别人,全然忘了他自己的身世。

  一众一甲二甲进士都站好了队,另一边,三甲榜单上的那些同进士出身的人也站好了队。

  从站队就可以看出来等级档次是有很大分别的,服侍也有很大分别。

  一甲和二甲的进士们的服侍与三甲的同进士出身的人也是不同的。

  虽然面圣的时间是一致的,但是三甲榜单的人会更晚辈通知到,通知他们的人也不是宫中的太监,而是礼部的人。

  三甲榜单的人大都有点心理落差,感叹要是在会试中发挥的更好一点,能进入一甲和二甲的话,现在就不会受到这种差别待遇了。

  吴三辅并没有心里落差,兴致勃勃的与身边几个人轻声谈论状元、榜眼和探花郎的归属问题。

  大家都一致认为状元、榜眼和探花郎一定是从余煌、华琪芳、翁鸿业和吴孔嘉、韦宝这五个人当中产生。

  只是谁也不知道最终会怎么样,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管是东林系的学子,还是魏系,还是中立派学子,大家都知道余煌、华琪芳和翁鸿业三人属于东林系,吴孔嘉属于魏系,韦宝属于中立派。

  正因为这样,对于最终的名次,谈的叫一个火热。

  “状元肯定是余煌的吧?那日在首辅大人府邸,余煌被朱延禧大人保住了,没有让他出来作诗比试。肯定就是他了。”一名新科同进士出身的人轻声道。

  他身边的不少人都表示赞同,认为是这样的。

  “那就是不知道榜眼和探花郎最终会花落谁家,一定在华琪芳、翁鸿业、吴孔嘉和韦宝四人当中产生了,若是按照那日在首辅大人府邸赛诗的结果,韦宝应该是最好的,应该是榜眼才对!”又有一人轻声道。

  “赛诗又不是什么正式的比试,都是私下的,决定不了最终排名归属!不可能因为韦宝的诗作的好,就能得榜眼或者状元吧?”又有人提出不同的疑问。

  这是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隆重典礼。

  殿试阅卷后次日清晨,銮仪卫设卤簿法驾于太和殿前,乐部和声署设中和韶乐于太和殿檐下两旁,设丹陛大乐于太和门内两旁。

  当礼乐一起,大家便赶紧整好队伍,跟随太监入宫了。

  宫内的广场上,文武百官已经列队齐整。

  今天是一个盛大的日子,盛大的场面。

  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在丹陛上,文武各官在丹墀内,都身穿朝服,按品级排位,诸贡士穿公服,戴三枝九叶,出场人物很少有进士,举人就已经是百姓有可能接触到的最高等级的人物了。

  至于进士,那基本属于传说。

  进士有多难考?

  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大概产生三百人左右的进士。

  后世全国在任的高官干部大概三千人。

  而到了韦宝那种一甲、二甲的进士,只要不是老的动不了,有个十年官场经历,不得罪什么大人物,基本上都有升迁到高官的机会。

  进士和举人虽然只差一等,但差距相当大。

  进士的是举人的终点,进士上榜之后,最惨的待遇就是发配地方当县令,而举人如果退休的时候能够当上县令的话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一个进士就算再没用,再无能,运气再差,一辈子不进中央,最次也能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退休,相当于市高官。

  而大部分的进士,十几年几十年官当下来,混个布政使(高官)平平常常。

  如果进了中央的话,一辈子进士下来,混个三朝元老退休,追封个三公三孤或者太子太师少傅都很平常。

  在古代中了进士,大概率注定了这辈子的结局是实权高官到副国级干部,如果成绩好的话(一甲或者二甲前几名),基本可以确定出阁拜相。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考试获得的。

  科举制度简直可以说是华夏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之一。

  如此丰厚的回馈居然可以凭学习得来,难怪古人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

  后世就算是全世界著名的大学毕业,博士后毕业,他的底线顶多也就是举人这个层次。

  与进士还是无法相提并论。

  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名分,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一甲。

  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有三个人,也就是全国的前三名。

  状元文章最好,至少是皇帝和文官都认可。

  探花的长相一定要帅,至少不能丑,这是个不成文的规则。

  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的人并不比中状元的人地位低。

  相反,中探花的人可能比中状元的人更高兴,因为这代表着朝廷对自己的才华和颜值的双重肯定。

  比如张居正的老师徐阶,就是嘉靖二年的探花。

  能够中一甲的三位,和二甲的前几名,都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有着极为光明的前程。

  其他人考中之后可能会下地方当县令,或者去中央六部从主事做起熬资历,但他们不用。这些优等生会被送入翰林院,担当“庶吉士”,官虽然不比其他同学大,但位置却不同。

  明清一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宰相(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大臣)必须是庶吉士出身的人,虽然也有特例,但如果能当上庶吉士,入阁拜相是早晚的事。

  就算不能拜相,在中央当个正二品尚书都御史也是板上钉钉,成为帝国权力最大的几位大佬。

  科举对华夏这样大一统的帝国,究竟有多重要?

  首先,科举对维护国家统一,对维护汉语统一有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华夏大地上,各国有各自的文字,是秦始皇把文字统一成相同的样式。但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各地之间的语言差异不喾外语。秦始皇到隋文帝的一千年间,汉字经过了数种字体的变化。

  如果没有科举考试,难保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各地不会发展出自己的文字。

  而有了科举考试,五湖四海的文人都要用同样的文字写文章,甚至要写同样的书法。这是汉字统一的巨大优势。

  科举对中国社会制度和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巨大的改进。

  英国人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极为赞叹——在你们国家,普通人居然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权力?

  这对于欧洲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直到现代之前,血统依然占据了欧洲权力结构中的主流。

  而中国人从古到今都不信命,不信血统,从陈胜吴广的起义到科举考试中的寒门举子,科举极大的打击了中国社会中的血统论,让门阀士族再无栖身之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垄断了所有的官僚机构,比如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连马和驴都分不清的糊涂蛋都能当上高级军官,那个时代没有任何公平可言。

  在南北朝时期,士族是不屑于和寒族有任何交往的,连话都不愿意跟寒族说。

  韦宝今天能进入到最高权力的角逐层面,怎么能不激动?

  “今科的探花郎是韦宝!”宣读圣旨的官员终究说出了那个名字!

  是韦宝?

  是韦宝?

  所有人几乎都是问号。

  虽然大家都曾经想过可能是韦宝,但真的确定了的时候,没有哪个人不是满腹狐疑的。

  就包括吴三辅也很惊奇。

  韦宝的事情只会对吴雪霞说,一般与吴三辅无关的事情,是不会主动告诉这位老哥的。

  一方面告诉他没啥用,另一方面怕他大嘴巴,忍不住说出去了。

  众人几乎是在第一时间都看向了韦宝,韦宝虽然不意外,他早已经知道,但面对众人一起投来的目光,还是禁不住红了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