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京师开封 一语惊醒
作者:郑志高      更新:2019-11-08 11:51      字数:11468
  东京开封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富丽甲天下、繁荣兴旺盛,乃是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当世第一大城。寒塘是第一次来京师,只在城外已被雄伟、威严的城楼所震慑,待进城时方知尚有外城里城之分。外城之外,更凿有护龙河,河阔十余丈,河之两侧,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过得外城,方能进里城。进得里城,只见数条大街四通八达,四条大河穿城而过,沿街建筑鳞次栉比,商铺夹街而立,人流穿行期间,漕运发达便利,到处是熙熙攘攘、嘈杂纷扰的繁忙景象。

  青衣、寒塘随便找了家客栈落脚,说是随便,实则距徐元举等人落脚地方只有一箭之遥。

  “少爷,鹤影传来消息,徐远举到京以后,一直待在清风山庄,似在等待什么人召见。”

  “紫依姑娘怎么样?”

  “徐远举十分善待紫依姑娘,还派了专人服侍。少爷,我始终有点糊涂。”寒塘云里雾里的。

  “我不明白那徐远举目的何在?他只见过良伯和冰魂,就算看出来鹤影和咱们是一起的,也不应该做出掳人的行径,毕竟我们还是他的救命恩人,他不来答谢也就算了,还要恩将仇报?”寒塘挠破头也想不明白。

  “这里面定有诸多我们尚未知道的内情,只看他和各族好手、恶寒三凶能搅在一起,就殊不简单,这里面定又牵涉到那绝大阴谋,不知他在里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继续查探吧,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青衣说完,站起身来。

  “少爷要出去?”

  “我去故地转转,一会就回来。”青衣说着出门而去,寒塘不敢相问,只得遥遥跟着。

  此时已是黄昏时分,寒塘远远看见青衣背影往城中而去,行走虽慢,却毫不停顿,似对此地非常熟识一般,约走了半个时辰,来到一座桥边。只见此桥横跨汴河,直贯天街,其柱以青石为之,近桥两岸皆是石壁,雕镌海牙、水兽、飞云,镌刻精美、风景极佳。

  京师乃文人墨客汇聚之地、才子佳人云集之所。恰逢今夜晴空月正,河面银波泛泛,皎月倒映,登桥观月的人群,纷至沓来,熙熙攘攘。

  青衣漫步上桥,直走到桥中方停,就在那凭栏俯瞰河心,身边人来人往,和他全然无关,世界在这一刻仿佛停止了,清风明月中,唯有他一人孑然独立。他的脖子似被卡住一般感觉难以呼吸,他的身体在微微颤抖,眼睛噙满泪水。正所谓:自顾风前月下影,凭空添得一段悲。

  这里有,她的气息。

  “青衣兄,青衣兄…”青衣似乎听见有人在很远的地方呼唤他,他骤然回过神来,竟是韩驹。

  “青衣兄,没想到你也来京师了。”韩驹欣然道。

  “在下只因朋友有难,不得不来,还未上门拜访韩兄弟,请韩兄弟见谅。韩兄弟,怎么只有你一个人?”

  “唉,一言难尽,此处不便细谈。”韩驹说着,还望了望四周。

  青衣自然明白,此处人来人往,不是说话的地方。

  韩驹领着青衣来到河边一座酒馆,临窗而坐,恰可望见汴水州桥。

  “青衣兄,清照有麻烦了。”二人刚坐下,韩驹就说道。

  “易安居士会有什么麻烦?”青衣不解道。

  “青衣兄,你尚不知这京师的险恶,近几年朝廷党争日烈…”韩驹向青衣细细道来。

  原来两年前,李清照的父亲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路刑狱李格非被打入元祐党籍,大宋皇帝亲书党人名单,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被罢官去职,不得在京留住。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官至尚书左丞。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未奏成效,李格非只得携家眷返回原籍。近日,京师多有传言,元祐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不得在京居住。这次李清照急忙回到京师,就是收拾行囊及多年收藏的金石、碑文,准备离京投奔家人。

  “韩兄弟,赵挺之官居极品,难道不能照应儿媳周全?”

  “青衣兄,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蔡京专权,与赵挺之交恶,皇上宠信蔡京、童贯之流,赵挺之乃正直清明之士,必与其斗,斗则必败,届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况且赵明诚羸弱,此番清照离京,他定不会据理强争,倘若跟随清照回籍,亦是清照之幸也。”

  青衣听韩驹的意思,赵明诚非但不会为李清照离京与父亲力争,甚至李清照离京返回原籍,他亦不会在旁相伴。若果真如此,韩驹识人、观人之准,足令人钦服。

  “韩兄弟,接下来如何打算?”青衣问道。

  “兄弟没什么打算,子由先生被贬,小弟定然遭受牵连,不管贬官也好、罢官也罢,小弟丝毫不放于心上,只是放心不下清照。”

  “韩兄弟,可否听我一言?”

  “青衣兄有何见教,不妨直言。”

  “依我看,易安居士此时离京,当是幸事。现如今京师权臣当道、党争剧烈,政治动荡、翻覆难测,轻则罢官去职,重则入狱抄家,你说赵挺之必与蔡京斗,斗则必败,与其到时受到赵氏牵连,还不如趁早离京避祸。”青衣侃侃言道。

  “对呀。”韩驹猛一拍大腿,他亦是聪慧之人,一刹就明白青衣所言之意。

  “青衣兄一言惊醒梦中人,令小弟茅塞顿开。小弟常自诩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自问智计、政事不输于人,没想到青衣兄才是真正的高人。”

  “你这叫关心则乱。”

  “好一个关心则乱,青衣兄字字玄机,能认识青衣兄,真是小弟之幸。”

  韩驹叫来小二,斟上美酒,二人就在窗前赏景观月,韩驹时而高谈阔论、针砭时弊,时而作诗言赋、意兴纷飞,青衣轻饮闲陪,直至子时方散。

  时已子时,大街上仍人来人往,一些茶楼酒铺不时传来声音,甚为喧嚣,不愧为国之都府。

  青衣信步往客栈走去,快到清风山庄时,一道黑影从左旁屋顶一闪而过,径往山庄方向而去,极为迅捷。青衣心中一动,脚步轻移,也往黑影方向而去,只一会已能看到黑衣人背影。

  “少爷,还是我去吧,你先回去休息?”寒塘在旁劝道。

  “不必,我也就是看看,只觉此人似曾相识。”青衣轻轻说道。

  说话间,那人身形一闪,进了清风山庄,青衣、寒塘轻易避开守卫,跟了进去。这清风山庄占地甚广,里面庭廊台榭、小桥流水俱全,那人一进庄径直朝西北方向而去,很快来到一处屋前,在门上轻三声、重三声各敲三下,然后将耳紧贴于门侧。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大否?”里面传来极细微的声音。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那人压低声音。

  房门迅速打开一道缝,那人一闪而入。

  “我已见了童大人,童大人明日午时在州桥西的醉阴楼见你,你得仔细点,小心泄漏行踪。”

  “长老放心,在下定然小心行事。”

  “有没有那几个人的消息?”

  “暂时没有,在下几番询问那姑娘,她回答始终如一。依我看,那姑娘没有撒谎,他们是在一群宋兵洗劫村庄时将她救下,见她可怜就带在了身边,而且我试过了,她根本不懂武功。还有,我已劫走这姑娘数日,他们也不见追寻,可见这姑娘不甚重要。”

  “还没有查到那叫冰魂的行踪?”

  “暂时没有,我已将他的相貌告诉各方势力,京师附近也都是我们的人,只要他来京师,定然逃不过我们的眼线。”

  “那就好,事关重大,我们绝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放心吧,这边有韩氏三兄弟在,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小心驶得万年船,话已带到,告辞。”那人说完,拉开房门,几个起落消失在黑暗中。

  二人说话内容,青衣、寒塘俱听得明白,那屋内之人乃是徐远举,进去那人乃丐帮九袋长老陈孤雁,只是不知他什么时候到的京师?为何替童贯送信?又如何与徐远举见面?真个是满腹疑团,毫无头绪。

  次日一大早,韩驹就来到青衣落脚客栈,拉着他就往外走,青衣不明所以,只得跟着。原来韩驹一大早就得到消息,皇上命元祐党人子弟即日离城,午时之前要全部离开京师,李清照正在收拾行装,准备离城,故邀他一起相送。青衣想着那什么童大人午时在醉阴楼与徐远举见面,这中间还有几个时辰,自己与易安居士尚有一面之缘,就去送送吧。二人很快来到赵府,已有许多人要么惜慕李清照才具、要么碍于赵家面上,前来相送。

  “清照,青衣兄前来送你。”韩驹一见到李清照连忙说道。

  “啊,青衣先生?”李清照见到青衣很是惊讶。

  “在下是被韩兄弟硬拉来的,不过既然知道了易安居士要走,在下理当相送。”青衣微笑道。

  “有劳青衣先生了,青衣先生乃是高人,何必为区区清照屈驾前来。”李清照此语一出,众人大哗,纷纷看向青衣,能得易安居士如此评价,青衣足可扬名京师。

  “易安居士严重了。”青衣说完,默立一旁。

  李清照行装已经打点好,和众人一一道别,那赵明诚果真不和她一起走,只在一旁黯然伤神。

  李清照和大家道别毕,从赵府出来,唯有赵明诚、青衣、韩驹相随,其余人不想被人认为与元祐党人有所瓜葛,只送到门口,人间冷暖可见一般。

  四人一行出了城,李清照和赵明诚在城外执手相顾,泪眼相看,无语凝噎,不忍分别。二人清楚,世道艰难,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好半天二人分开,这才与韩驹、青衣道别。

  “易安居士,在下善能占卜,已为你卜了一卦,你此去定然一切安好,而且少则一年、多则三载,你和明诚兄就能相会。”青衣道。

  “真的?”

  “清照,青衣先生智慧过人,他的话,我是深信不疑的。”韩驹在旁信誓旦旦说道。

  “那就多谢先生了,清照作一词送与先生。”李清照说完,递给青衣一封信笺,然后洒然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