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4
作者:姚风白      更新:2021-02-09 20:47      字数:2491
  提防着点!”

  母女俩说说闲话很快到了铺子,这铺子本就是卖吃食的,都不用装修,上任东家走的急,连桌椅板凳灶台都留着呢,可省了不少事。

  李氏和玉芝把这铺子从上到下边边角角都擦了一遍,看着焕然一新的铺子心里别提多满足了,这时陈三郎却推了门进来了!

  李氏忙走上前,只见他额头和手上的伤处都绑着一圈棉布,面上略带急色,以为出了什么事了,忙问道:“你怎么来了?可是家里出何事了?”

  陈三郎看见她们安然无恙才叹了口气,不禁埋怨两句:“你倒是看看外面什么时辰了!我还以为你们丢了呢!”

  玉芝顺着门缝往外一看,天竟然略有些擦黑了!她偷瞄了陈三郎一眼,上前一把抱住陈三郎没受伤的手,晃着撒娇道:“爹~我和娘这不是干着干着忘了时辰嘛,你别生气嘛,别生气嘛~生气了变老了小心娘不要你了!”

  李氏喷笑出来,拍了一下调皮的玉芝,陈三郎脸上也泛起笑容,又强行板着脸道:“明日开始我与你们一同来铺子拾,可不能放你们两个单独出门了!兆志几个在家都急坏了!”

  玉芝估摸着现在大活也干完了,陈三郎过来也不过是买买东西归置归置的小事了,忙点头如捣蒜般的答应了,一边还拍陈三郎马屁:“就算爹不说我明日也要和爹爹一起呢!今日爹爹不在身边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你问娘,我干活都没劲儿呢!”哄的陈三郎哈哈大笑。

  李氏这次是真的翻了个白眼,笑道:“小马屁!”

  第74章开张

  一家人忙碌了几天,终于大致拾完了。剩下的难题就是列菜单了,这铺子到底卖什么是个大问题,若是没有特色,估计自家在摊子上攒的那点人气怕是也维持不了多久。

  陈家三房与刘老实已经正式签了用工文书了,刘老实就管着凉皮和煎饼子两个本来摊子上的台柱子,门口的两个大窗口日后就是他自己占一个忙活。

  刘婶也想来做工,李氏了她在厨房做帮厨打杂,工钱就与刘老实就差了一大截,但是夫妻俩一个月加起来也能挣个一两出头银子,这在往年真是想也不敢想的!刘婶差点给李氏跪下,被李氏和玉芝一起扶住,最后还是让刘小庄替她给李氏“咚咚咚”的磕了几个头。

  玉芝想他们家本来就是卖早饭和一些零碎吃食的,家里人商量一下定下了每日卯正到申正的开铺子时辰,这样晌午饭也就包含在内了,就必须要多做一些主食。

  本地人不怎么吃干饭,大部分的主食都是面食。陈家人初步定了纯白面和杂面两种主要的主食,饽饽面条饼子之类的都分成了白面杂面两个系列,根据个人的口味和银钱自己选择。再做上几大盆子荤的素的炖菜炒菜放在特制的木架子上,盆子里放上一个大木勺,盆子下面坐上热水,能保证大半天菜都是温热的,这样荤菜三文一勺素菜一文一勺的卖,做面浇头夹饽饽饼子都好吃!

  玉芝其实主要还是想把早饭的花样儿做的多些,她绞尽脑汁回忆着前世早饭都有些什么,油条,各种饼这些就不提了,家里现在就做着呢。主要是这稀的做什么呢?前世她常吃的不过就是各种粥和豆浆,可是在这里她发现一般人是不喝豆浆的,豆浆基本都被做成了豆腐。

  突然她一拍脑袋,自己怎么这么傻呢,做点豆腐脑不就行了吗!想到咸香嫩滑的豆腐脑,玉芝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要说这做豆腐是个手艺活,驼山村里只有周家一家做豆腐的,周家不知道在村里做了多少年豆腐了,这么一辈传一辈,村里人都直接叫他家做周豆腐。

  陈三郎家在镇子上做买卖是整个村子人都知道了,所以当他带着玉芝找上周豆腐的时候,现任周豆腐吓了一跳,略带一点微妙的认真问道:“陈三哥怎么有空来我家了,这是有什么事儿吗?”

  陈三郎还不怎么适应村里人对他态度上的变化,腼腆的笑了笑:“我家打算开个小吃食铺子,这不想着咱们都是一个村的人,日后经常在你家定些豆腐可好?”

  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了!周豆腐和媳妇都激动的互相握紧了手,点头如捣蒜:“自然自然,这自然好的!不知三哥是要每日进多少豆腐呢?”

  陈三郎不由的侧头看了看玉芝,玉芝甜甜的笑道:“周叔莫怪,我来之前我娘怕我爹忘了特地嘱咐的是我呢!我娘说我家每日先要十斤豆腐,但是要三十斤豆浆,不知周叔能供上不?”

  周豆腐没想到他们竟然还要豆浆,沉思了一会道:“能是自然能,只这豆浆我从未卖过,都是压了豆腐的。这豆腐一斤三文,豆浆就一斤一文如何”

  玉芝琢磨了一下爽快的答应了,定好每次寅中来取这些。让周豆腐提前准备好,他们推着车从他家拉上就直接去镇上铺子了。

  陈三郎和玉芝拎着周豆腐一定要送的一小桶豆浆一大块豆腐也没有回家,直接去了镇子上的铺子里,李氏还自己在那做一些尾的活计呢。

  玉芝路过药铺买了一斤石膏,打算自己去试试冲豆腐脑,她拼了小命回忆起熟石膏冲豆腐脑,发现自己只能记个大概,只记得仿佛还要加一些淀粉。玉芝叹了口气,还是得一点点尝试啊。

  用了大半个头晌,那一小桶豆浆一点一点的都用光了,李氏和玉芝才终于试验成功!玉芝赶紧记下最正确的比例和豆浆冲进去时候的温度,才伸了个懒腰长舒一口气。

  玉芝又想起来前世老山东出名的早饭,甜沫算是受众最广的了,正好看了看厨房有了甜沫需要的大部分材料,于是又与李氏商量着做了一锅咸香的甜沫,陈三郎喝了一口下去整个胃都熨帖了,不由叫了一声好!

  三人商议铺子初步就定了这些吃食,若是生意好了,待日后再慢慢加吧,毕竟现在人手太少了,多几样根本忙不过来。

  七月初三,大吉日,万事可行。丙辰时,青龙黄道,吉。

  天蒙蒙亮陈家一大家子就穿着新衣裳来到了铺子里,前几日刘老实就在摊子上宣传了陈家铺子开业的时间和地址,今日几个上学的孩子也特地与先生请了假过来帮忙。

  陈三郎和李氏倒是不太高兴儿子们耽搁读书,倒是玉芝劝他们,哥哥们总是要知道家里是多么忙才供他们读书的,莫要日后变成了一个只会死读书的呆书生。两夫妻琢磨琢磨觉得小闺女说的有理,遂不再反对。

  辰正的时候老陈头笑容满面的拖着嗓子喊了一句:“吉时到~~~”陈三郎这个东家亲自出去点燃了门口特地买的爆竹,“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招来了街上大部分人的围观。

  陈三郎和兆志两人一人拽着一根红布条使劲一拉,特地定做的招牌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