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6
作者:种民君      更新:2021-02-11 07:53      字数:2469
  集体工作之余,还有时间,还有余力。为此,特别批准有时间、有余力的社员,在不妨碍集体劳动的前提下,自行发展养殖业,养殖所得在清算时,三成上交国家,其余算计入个人公分!请各位社员调动个人积极性,为华国建设献上一份力!”

  这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一出,范村长就先拍手大赞!

  “好!”

  果然不愧是白三朝的孙子,就是出息!这读过书会写字的,就不一样!这一番话,给了各家一个名正言顺饲养牲畜的借口。当然就现在吃大锅饭的局面,也可能有人不会多花这份力气去养家畜。但是,如果他们这些人开始行动,总能带动一部分人去做的。况且这事情,是一个开始,标志着他和姓董的那边正式宣战的开始!

  第81章

  白三朝带着一家人,在都村住了两日。白曙跟着白三朝在村子里四处走动,他要做的只是在白三朝说话的时候,弄出一些特别的事情来,例如突然出现的一朵花,一颗糖……就像当初那张凭空出现,而后又消失的画像一样……

  其实,那张画像是白三朝特地找人画的老父像,那画像此时就放在了白曙的空间里。这装模作样的“显灵”,是白金氏想出来的。虽然这主意有些令白三朝和白曙“诟病”,但到底是有用的。

  范村长当天晚上就通过广播,把白曙那段话照背了出去。这话,在村里掀起了轩然大波。董支书带人去找范村长的时候,正好那一批到都村考察的外来人员也到了。这些考察队队员比董支书他们先到,他们对于范村长的发言非常钦佩,并由衷地觉得范村长是个真正为国家考虑的生产队大队长!他号召队员们利用空闲时间为国家创,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操呀!这个村上一个充满了建设社会主义激情的先进村!

  董支书本来火冒三丈,想要指责范村长的那些话,就这样被考察队堵在嘴里了。什么为国家、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都被范村长和考察队说了,他如果在这时候提出反对的意见,那岂不就变成了反对生产队队员利用空闲时间创?是拖社会主义后腿?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白三朝拿出钱,帮白日朝在邻村买了种猪、小鸡和小兔子,白日朝家中三进院和四进院,又开始热闹起来了。而村里私底下也开始流传着,“连续三年亩产万斤,这地里的肥力迟早要用完,可能明年的产量有些悬了”……亩产万斤,骗骗上面的人,还是可以,都村都是地里刨食的,能不知道里面的猫腻吗?于是流言越演越烈,不知怎么的,邻村好些人都知道了,纷纷到都村看热闹!

  要知道都村连续三年亩产万斤,对附近村子、大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都村的带领下,大伙儿的亩产量也慢慢攀升,好些村子也都是交了公粮后,没有余粮,有意见的人可不少。大伙都盯着都村这几亩地,可以预料,来年不好“亩产万斤”了。

  农村人不像城市人那样,有定量粮,农村每年地里的出息要交给国家、交给公社,剩下的才是自己的。村里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够不够,三百六”。说的就是农村人口,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是按照一年三百六十斤的口粮计算。这三百六十斤,说的可不是白花花的大米,而是包括壳在内的三百六十斤。粮食脱了壳,实际上只有三百二十斤的大米,四十斤的糠,米和糠混着吃。自从大队有了食堂之后,所有人的口粮被送到了食堂,由食堂统一管理。都村在范村长的要求下,一顿好,一顿坏,而其他村则是敞开肚子吃,有些村,一个冬没过完,现在就已经没什么粮了。

  白三朝的出现可以说,把都村部分人敲醒了,范村长的行动有了这些人坚定不移的支持,都村的神面貌有了改变。这才不至于在此后的三年之灾中死伤惨重。不过这都是后话,暂时不表。

  白曙从都村归来,自觉了了心中一件大事,他安心地上学。天气渐冷,学校也已经放寒假了。白曙即将九岁了,在他的强烈要求下,他正式搬出了正房,到西厢房居住。他住的是那间原本属于白鹿萍的闺房,后被白鹿莲占据的房间。只不过,冬天太冷,屋里不生火根本就没法住人。可是让乖孙自个儿在生火房间里住,白金氏又不乐意,不仅是因为浪煤炭,更是因为这段时间胡同里出现了几起煤气中毒事件。于是,白曙、刘清、石正、白义被安排到同一间房一块儿过冬。

  这一日,家里的煤不够了,需要去采买。

  大都城的人家,一年四季少不了煤,就连夏天都得捅炉子烧水。不过这时候买煤,是需要煤本的。此时的煤,也已经不是以前的煤球了,而变成了蜂窝煤。蜂窝煤是圆柱形,有十六个孔,比起煤球来,不仅火烧得旺,而且还节省。

  按理来说,入了冬,白家应该储存有一定量的煤,可是今年不一样,今年因为有公社食堂,家里很少开火,所以储存的煤不够。这会儿天冷了,大伙才发现煤不够用,这才有白金氏招呼白启煌带着几个孩子出去买煤的事情。

  白启煌朝院子里一喊,“买煤去咯!”

  只一声,白昌、白仁他们就从后罩房跑了出来,就连白曙他们也忍不住出房门。天冷,窝在房间里,没事儿干,总觉得有些闲得慌。

  白启煌从厨房里拿出一个小板车,带上煤本和钱,身后跟着几个说话叽叽喳喳的孩子,就往煤铺去。

  煤铺的位置就在猫儿胡同胡同口,和金鱼胡同交接的地方。还没到煤铺,白曙就看到煤铺前排着长长的队伍。

  白家有两个煤本,一本是白家的,另一本则是白芳的。白芳当初把户口定在了大都城,虽然都村分土地的时候没有她的份,但是现在成了城里人,有供应粮,算是有得有失。

  白启煌拿着两个煤本,排队开票交钱。白曙则跟着刘清、二二站在不远处看着板车,白昌、白仁还有一一、白义、石正几个,就凑在煤铺的门口,看热闹。

  煤铺里有两种煤,一种是煤球,一种是蜂窝煤。这两种煤的制作各占了煤铺的一角。做煤球的,靠的还是人力手摇。不过手摇煤球,可没有机制的蜂窝煤有意思。白昌几个瞧的都是那蜂窝煤的制作呢!

  这煤铺只是个简陋的工作棚子,棚子四周沾上了黑乎乎的煤灰,就连棚顶那盏灯泡都没法把它照亮。就着这昏黄的灯光,煤工就在里面工作。制作蜂窝煤的机器看起来挺简单的,地面上有一块大铁板,铁板底下是一个方形的大坑,蜂窝煤的模具就在这个坑里。铁板上堆着已经和好的煤末,煤工把煤末一点点铲进模具里,在用吊在棚顶上带着弹簧的锤子,用力往下砸,发出“咚咚咚”的沉重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