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作者:清风老田      更新:2019-10-21 04:40      字数:6344
  第145章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第一缕阳光从吴淞口海面上升起,长长的汽笛声打破了上海城因为枪炮声而压抑的沉闷,市民们为了生活打开家门迎接新的一天。

  古城依旧如故,街道上的人流慢慢增多起来,来来往往的行人或低声议论着昨晚枪炮声的八卦,或匆匆忙忙的赶往满头寻找生计,好奇者有之,怯懦者依旧不少,这就是丙戌新年的写照。

  古城安然无恙,行人被惊吓的情绪在喧哗中悄然消弭,按部就班的生活似乎有了细微的变化,细心的人能发现古城北城墙已经人头涌涌,城墙上的人盯着法租界指指点点,不是发出畅快的笑声和呼喊。

  法租界与古城一墙之隔,与古城的宁静安逸不同,二十多万人口的租界正在水深火热之中。

  古城与租界的通道和往常不一样,全部被庆军封锁,不许任何人通过,即便是曾经在租界谋生的古城人也没有例外,用庆军学到的新名词来说,租界目前处于“戒严”之中。

  进不了租界,只能爬上城墙探究原由,曾经不许百姓随便登上的城墙,今天却破天荒的开放了,只是,城墙多了一些庆军在花衣服军人的带领下维持秩序,并被告诫要注意安全,不许互相推拽。

  这是新奇的一天,一成不变的古城多了不少乐趣,城墙下的租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洋大人和耀武扬威的红头阿三被一队队军人押解着,还有青楼里花枝招展的浪荡女人和烟馆里凶神恶煞的打手,同样被一队队军人用长枪逼迫着在街头行走。

  上海自开埠以来,城市急剧扩大,人口膨胀迅速,上海出现了清朝县衙、外国租界、青红帮派这样一个“三分天下”的格局。现在,租界那群曾经眼高于。

  万国商团的团灭,最开始还没有人愿意相信,但一具具尸体被摆放在集中营的空地上,一些残缺不全的尸体也被丢在那里,葛司会带着工部局的董事一个个的确认,最后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团灭。

  威廉?克那佩看了看不远处的其他国领事,问:“那个俄国佬没发飙?

  这可不是他的性格啊!”

  “哈哈,怎么可能,不过他是活着的人中被修理得最惨的,司塔立到是见机得快,没有张牙舞爪,仅仅只是被砸了一枪托而已。”安东尼欧靠近威廉?克那佩打着小报告。

  威廉?克那佩没有继续说话,而是想着金国斌的话,感觉很为难。德国的崛起需要殖民地,满世界被英法瓜分,仅有这里还可以分一杯羹,现在也将成为泡沫,如何回国交代,这对威廉?克那佩来说是个不容易的差事。

  不过,对于金国斌伸出的橄榄枝,威廉?克那佩还一直有些犹豫,这个决定终究不是那么容易下的。

  古城城墙上,邵友濂陪着胡书达等人远远的看着跑马场,心里的波涛汹涌一直没有平息,太快了,说三天就三天,而且几个小时就解决了武装问题。

  “胡部长,跑马场这些人怎么处理?”邵友濂担心兰芳就此放手,放在兰芳手中倒没事,可对于清政府的官员来说可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他不得不问清楚。

  “这里的情况已经汇报给两江总督了吧?”胡书达反问道。

  “是的,每天发生的事情都有汇报,毕竟这么大的事情,上海道还做不了主,而且,邵某很快就要卸任,龚照瑗将会接我的手负责上海道。”邵友濂指着龚照瑗回答。

  “是啊,是得和曾国荃好好聊聊。”胡书达感慨着。

  “哼哼,曾国荃敢不敢做主还很难说呢。”乌海在旁边提醒胡书达。

  作为上海人,胡书达是想在这里有所作为,操作得好,上海完全可以成为这个时代国际性大都市,何况上海现在已经有了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电机缫丝厂,完全有能力成为炎黄现代工业的摇篮,有兰芳的介入和引导,甚至不需要主导,民族觉醒、资本觉醒都不是问题。

  胡书达选择上海而不是广州作为第一个突破口,一方面是从夏威夷回来顺道,另一个方面,作为上海人,历史早就证明了作为长三角的龙头,上海必定是资产阶级思想萌芽的摇篮,也是最佳的对外窗口。

  吸收移民,上海远比广州更具有优越性,江浙地区、江淮流域,人口占据全国的一半,而上海恰恰就是这一地区的龙头老大。

  龚照瑗呆在边上有些着急,忍不住问:“胡部长,您还是说说下一步的打算吧,这个,心里没数,惶恐不安啊。”

  “哈哈,龚大人这是不相信我们啊。”乌海看着猴急的龚照瑗不免一乐。

  “没有,没有,绝对没有的事。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来,我们只不过想跟着你们这些贵客发点小财罢了。制台大人一来,我们心里没有一点章程,到时候为难不是?”

  大家族就是大家族,说利益问题居然能做到如此理所当然,商科出身的胡书达都不得不佩服,同样的,这样的合作对象远比

  那些食古不化的要强得多。对兰芳来说,能有钱解决的问题更本不是问题。

  “放心吧。租界问题暂且不说,我现在手头就有不少生意和你们合作,就看你们敢不敢干。”胡书达转头微笑的看着龚照瑗。

  “什么生意?大米吗?”龚照瑗被兰芳廉价大米的阵势吓得够呛,如果兰芳一直用这种价格进行倾销,上海的粮行将会破产。

  胡书达说:“粮食之类的民生物资倒也不是不可以,但这类物资我们不希望存在暴利,对你们来说并不是很好的选择,我们会提供一些高端的生活物资给你们,比如香皂、洗发水、布匹、鞋子等日用品。”

  “所谓亲兄弟明算账,你们可以先将自己各自出资明确好,按照出资比例确定股份,合作成立一家股份制公司,然后请专业人员进行打理。公司产生的利润一部分用作发展,一部分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红。”

  “我们选择合作对象不会是某个人,而是某个公司,以后将兰芳商品在上海以外的销售权交给合作公司,产生的多少利润都是这家公司的事,我们不会干涉。”

  “上海以外?”邵友濂若有所思的嘀咕。

  “是的,上海以外。在上海,我们要亲自操作。你们那种运作手段太落后了,我们会引进新的经营模式进行经营,以便于更快的发展上海经济。”胡书达回答。

  “那,上海的经营,我们可以参与吗?”龚照瑗有些不舍的问。

  “当然可以,如果你们一定要合作的话,可以用你们的合作公司与我们合作,不过,我们必须控股,你们只能不能参与经营管理,只能参与分红。”这点利益对兰芳来说还是无所谓的,分点利润出去也无所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