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大胆改革
作者:清风老田      更新:2019-10-21 04:40      字数:9182
  第151章大胆改革

  多了一种选择,双方相谈甚欢,双方围绕一些细节的合作内容进行探讨,在了解到兰芳共和国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之后,曾国荃和邵友濂对合作更加有了信心。

  第一个达成的合作项目是商贸金融合作。

  曾国荃、邵友濂联络苏松太道辖内所有七品官级以上的现任官员,以自愿为原则,筹资合股成立一家股份制贸易公司,兰芳商贸集团公司将上海及新建特别行政区以外区域的销售代理权授予该公司。

  该股份商贸公司享有在大清帝国内代理经营除机械设备、军械武器、船只等专项物资以外的所有兰芳出产的商品,包括粮食、车辆、建筑材料等物资。

  虽然曾国荃等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弄清楚兰芳到底有多少类别的产品,但见兰芳慎重其事的将代理内容进行界定,他们对兰芳这一方的严谨作风还是有种别样的感觉。

  因为清王朝使用白银的不规范,双方交易的货币以兰芳共和国的法定货币为准,白银和兰芳币的兑换标准暂时定位一两白银兑换六元兰芳币。

  为了加快两江地区的发展,规范金融市场,促进商贸流通,两江总督府批准兰芳共和国在上海、特别行政区开设银行,并经营货币兑换和存贷业务。

  最开始的时候,曾国荃担心兰芳开设的银行会与租界内的洋人一样,对在上海城以外的地方开设银行有些担忧,不是很愿意。

  胡书达解释了兰芳开设银行的重要性,毕竟两江地区财政收入并不是很丰裕,在这样的基础上很难进行翻天覆地的建设,只有通过兰芳开设的银行进行贷款,上海和特别行政区才能得到充足的资金进行发展。

  同时,胡书达也承诺,上海和特别行政区的贷款偿还问题,兰芳的银行会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时间,毕竟税收不是马上就能收上来,需要时间。只要这两个地方的政府能够将每月五成财政收入作为还贷资金,兰芳就不会逼迫地方政府还贷,杀鸡取卵的事情在兰芳这里不会存在。

  而且,兰芳共和国所属企业在这两个地方的经营也会按照纳税,不会享受额外的特权,当然,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制定的减免税费的范畴例外。

  曾国荃的胆子还是放得很开的,他彻底将上海、特别行政区这两个地方放开,请兰芳参照兰芳的管理模式,帮助这两个地方进行政府组织架构梳理,并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和地方法规。

  这一点,让胡书达都没有想到,他仅仅要求特别行政区参照兰芳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动上海城这块地方的架构。

  当时,曾国荃说:“上海自开埠以来,管理非常混乱,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清王朝的一些法律和制度,在上海很难得到实施。既然已经乱了,还不如彻

  底进行改变。至于朝廷任命的官员,到任之后就担任副职,先学习了再说。”

  曾国荃通过跟徐茂的交流,对兰芳非常信任,一再要求两个地方的政府部门一把手以聘请的方式请兰芳派驻有经验的官员来担任,为上海培养一批合格的政府管理人员。

  通过对兰芳政府职能设置的了解,他也意识到清王朝县一级的行政架构根本就没有建设发展的职能,难怪会死水一趟。

  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双方也划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界线,特别行政区北以浏河为界,南以吴淞江和黄浦江为界,西以吉阳江为界,东以黄海为界,差不多是清朝太仓州宝山、嘉定两个县的范围,和后世嘉定区、宝山区、虹口区、杨浦区、普陀区的范围差不多。

  曾国荃看到兰芳国防军军事实力这么强,特别是知道兰芳将要留几艘军舰在上海镇守特别行政区,他就动了心思。

  曾国荃问:“徐总统,如果我将上海和长江入海口的海防交给你们如何?”

  徐茂欣然接受了这个决定:“没问题,镇守特别行政区也没别的事情,顺便就将长江口和吴淞口兼顾了,你将炮艇和上面的人员留下,吴淞口炮台的人员全部撤出来,我重新修建一下,架设一个雷达站,在部署一个岸基导弹营,方圆240华里以内,绝对没有任何一艘军舰能突破防线。”

  长江口也就是近海防御,这次带来的红箭级导弹艇就是干这个事情的,出发的时候就考虑到这方面的需求,曾国荃提出来的事情真是兰芳国防军想要的,所以双方就一拍即合。

  海防交出去,曾国荃没有一丝压力,也不存在羞愧感,既然合作嘛,兰芳也够坦诚,何必要防备这防备那呢?自从和左秉隆有过深入交谈之后,他就非常清楚,大清海军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军舰加在一起的实力都无法和兰芳海军抗衡,既然兰芳控制了马六甲,确信能阻挡得了一切从印度洋而来的军舰,何不对兰芳充满信心呢,自己还能剩下吴淞口部队的军费。

  不过,曾国荃毕竟是军事强人,他不可能放弃手中的武力,他又提出军事方面的合作。

  “徐总统,我们的军队非常落后,即便装备了你们提供的85式,我们军队的战斗力依旧很弱。为了稳定两江地区的稳定,我需要一支精锐部队,贵国是否能帮我们重新训练出一支?”曾国荃忐忑的看着徐茂。

  兵者,国之利器,兵锋所指,所向披靡,谁会亲手为别人打造一支强军,一支不受自己控制的强军,没有人能保证永远是友军的。曾国荃清楚,徐茂也不是笨蛋,曾国荃相信徐茂懂,所以,他很忐忑,生怕徐茂不会答应。

  “没问题,你们的练兵之法确实很落后。曾总督,你看这样行不行?划一个地方,我们帮你们

  修建一个团级规模的军事训练基地,并以此作为两江地区的军事学院,不仅帮你们练兵,还帮你们培养一批军事指挥员。不过,费用得你两江总督府来承担,这比开支可不小。”徐茂回答。

  曾国荃问:“团级规模有多大?”

  “三千来人吧。你通过募兵的形式招兵,招收的兵源年龄最好是控制在二十岁以下,这个年龄段接受能力强,可塑性也强,新兵如果有一定的文化就更好。”

  曾国荃琢磨了一会,他说:“可以,不过征兵的时候,还需要你们派人来帮助我把关,至于训练基地的话,初步选择在崇明岛,我安排崇明县知县吴成周陪同你们去查看,如果合适的话,你们需要多大地方,我们就划出多大地方。”

  就是曾国荃这么一琢磨,一个炎黄历史上影响甚远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就此诞生,其名气比后世的黄埔军校在炎黄的影响还大,甚至超越西点军校。

  这座军校最初只是一个新军训练基地,曾国荃一年之后上岛视察,亲眼目睹了这支新军的脱胎换骨,与大清帝国的其他军队相比,可谓是一支虎狼之师,这让他看到了希望,再次加大投入,并亲自前往棉兰,面见袁木,请兰芳将这个基地扩张成为一座军官学校,这个基地再次被命名为“大清帝国陆军军官学校”。

  清王朝的最后覆灭就是这个军校的优秀学员组成的革命队伍,这支声称为“炎黄革命军”的军队,势如破竹,从两江地区开始,西征北伐,只用了仅仅两年时间,就占据了大清帝国除西藏、新疆以外的所有地盘。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支军队没有演变成军阀部队,而是一支人民军队,一支政党军队,避免了炎黄军阀混战的历史。

  后来,这座有着“崇明军校”别名的军官学校成为新国家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这里走出去的军官都走上了国家领导岗位,源于对曾国荃的感恩,崇明军校的大门内为他树立起一个高大的铜像,并将他称之为“国父”。

  时也,命也,原本在原来的历史上,曾国荃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就是因为这样一个选择,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成就了一番美名,以至于在后世的名气比曾国藩还要大。

  这或许是冥冥之中回馈给曾家的一个莫大荣耀,全部移民兰芳共和国的曾家后人,在新国家成立以后回老家探亲,看到国家对曾家故居管理的有条不紊,非常感动。在兰芳开枝散叶的曾家因此也派出一支支脉回到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定居下来,延续着在国内的血脉。

  当然,侥幸没有被老太太毒死的光绪皇帝很是豁达,在这支军队开到北京城外的时候,他没有抵抗,命令城内的清军投降,并主动颁布退位诏书,宣布大清帝国退出历史舞台。

  正因为光绪帝的深明大义,避免了北京城的战祸,光绪帝载湉深受北京市民的爱戴,没有受到任何歧视,反而活到了1961年,享年九十岁,成为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比八十八岁的乾隆还多活了两年。

  当然,载湉因为早年受慈禧的欺压,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之所以长寿,有赖于兰芳共和国带来的医疗技术,同时也因为载湉脱离权力圈,又与深爱的珍妃生活在一起,身心愉悦有一定的关系。

  曾国荃除了关心军事方面,对两江的工业发展也尤为关心,在他的倡导下,怀远煤炭基地,太平(马鞍山)钢铁基地也达成合作,由兰芳和总督府双方出资合作成立两个集团,当然,总督府很穷,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出资股本还是从兰芳的银行贷款的。

  因为这两个基地的成立,两江总督府成为最富裕的总督府,远比有着盛宣怀支撑的李鸿章北洋集团要富裕得多。

  曾国荃和李鸿章不同,并不是一个拿来主义者。李鸿章本着“造不如买”的思想发展北洋,曾国荃极力的争取军事工业的自身发展,他通过向兰芳采购生产线设备,将江南制造总局发展壮大,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军工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发展到后来,其造舰能力超越了英国,让新国家成为太平洋地区第二大海军强国。

  徐茂的国事访问最大的目的就是移民,曾国荃将移民工作的重任一力承当,用两江总督和曾经任职地方的威望,全力发动移民,将各地大量的流民吸引到上海,让兰芳移民工作组招收。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恳请徐茂延迟半年北上访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