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6
作者:初可      更新:2021-02-14 04:55      字数:2480
  好借这事多与谢文睿打交道,毕竟是他得用的手下。

  谢文睿则保证道:“小郎君放心,此事绝对你知我知。”他还怕赵十一到陛下跟前告他的状呢,自然立即应下。

  话音刚落,赵宗宁走来,边走边道:“画好啦?”

  赵十一默不作声,伸出手掌,迅速而利索地将他写字的那张纸揉成一团,包在手心。赵宗宁刚好走到桌前,低头看向那张画,赞道:“果然十分好!”她观赏了许久,去拉赵十一,“来!九姑母说了给你送鸟,就一定要送,你随我来挑!只要你喜欢的,尽管带回去!”

  不要白不要,况且赵十一的确喜欢鸟类,他起身便随赵宗宁一同去。

  去前,赵十一回头看了谢文睿一眼,眼神平静,却又暗藏不知到底是不是警告的警告。

  谢文睿:“……”

  待他们走远后,谢文睿挠了挠后脑勺,似乎哪里不太对劲,但他分辨不出来。

  林先生邀请萧棠来府时,说府中来了位读书颇好的远房亲戚,想与他探讨一番学问。至于这位亲戚,到底姓甚名谁,一个字儿没提,只说是家中排行第七的,叫他七郎君便好。

  萧棠的确是聪明人,郡主府的远房亲戚,还是七郎君,除了宫中那位,还能是谁?更何况,他方才瞧见了染陶应是染陶。与染陶定亲时,他八岁,染陶才三岁。他们两家父母相处得极好,便为他们订了亲。

  但他上一回见到染陶,还是他十岁时,那时染陶五岁,他随父母一同去扬州给染陶家送节礼。染陶那时不叫这个名,她有自己的闺名,她也还小,笑嘻嘻地抓起一把糖递给他,脆生生道:“哥哥吃糖!”

  他是从小读圣贤书长大的,十岁也已知事,知晓这是他未来的妻子,顿时脸就红了,不敢再看她,却记住了染陶的脸。

  染陶面上有颗泪痣。

  方才在游廊中见到那位身着女官服的女官时,他便猜到了应是染陶。他原本不该抬头看她,于礼不和,但他克制不住。

  毕竟已有十多年未见。

  家中没落,退亲实属无奈,他不敢耽误染陶。这些年来,他给人写信,替大户人家的郎君写各式诗词,还给江宁府的书商们供诗词,赚了钱来再去买书、念书,心中唯有一个念头:读书,当官。

  染陶早已是宫中女官,他不敢高攀,只盼还能再见她一面。

  他也盼着能重振萧家。

  而这是唯一的法子。

  他脑中纷乱地想着这些,一会儿是十几年来的苦读与艰辛,一会儿是父母过世的场景,一会儿又是小染陶笑着说“哥哥吃糖”,一会儿再是方才染陶那张陌生又隐隐熟悉的脸。他的确有些忐忑,里面等着他的,不是常人,而是天底下独一位的官家。

  林先生进去通传后,出来笑道:“萧郎君,请吧。”

  萧棠理了理身上虽旧却整洁的长衫,低头随林先生走了进去。

  第35章突然之间,有那么一点难以言明的慌张从赵十一的心中升起。

  官家既无意表露真实身份,萧棠也不点破。待他进屋后,也未抬头,只是恭敬地敛着双目,听林先生道:“七郎君,这位便是萧棠,萧郎君。”

  说罢,萧棠跟着林先生一同行了个揖礼。

  随后便响起一道温润而又平和的声音:“林先生与萧郎君无须多礼。”

  萧棠这才抬起头,往首座看了眼。

  赵琮出宫来只穿了常服,连红色都未上身,只着一件霜色衫袍。头上也未戴冠,唯在发髻中插了一根玉簪。清清淡淡的衣服,更是清清淡淡的一个人,坐在首座上却不容小觑。

  萧棠的确是聪明人,但他初时徘徊在郡主府外,却当真不是为了借机靠近陛下。由他当年不愿接受染陶家的资助便可得知,此人颇有一股傲气,虽有些迂腐,却也令他这些年来成长许多。他最终没去敲郡主府的门,倒不是因胆小,还是怕因此被贵人们以为他心思不纯。

  聪明人自然胆大,况且孙太后说得虽好听,他却是不信的。他是很有些才学的读书人,这是盘缠不够,否则今岁的春闱,他也已考中。他可不以为孙太后真如她所说那般,官家明明便是被孙太后所压制,连亲政都难。

  因而,他其实也并未对当今陛下抱太多的希望,毕竟若是真有本事的皇帝,哪能这般被压制?甚至,他担心陛下将来被孙太后所害,连累染陶。

  但此刻,他一见到陛下本人,便知道他往日里的想法是有多可笑。

  这是在宫外,又是见他想要到麾下的人,赵琮自然没装。

  他见萧棠打量得差不多,看了林先生一眼,林先生再行一礼便退下去。

  赵琮笑着轻声放下手中的茶盏,手掌伸向右侧的高椅:“萧郎君请坐。”

  “多谢七郎君。”萧棠倒不扭捏,谢过便已坐下。

  赵琮就喜欢这种爽快的人,倒也不再绕弯子,直接便问:“不知萧郎君如今年龄几何?”

  “学生今年二十有七。”

  “据林先生所言,萧郎君是去岁江宁府解试的第二名?”

  “是。”

  赵琮笑问:“萧郎君为何拖至二十六岁才去考那解试?”

  萧棠苦笑:“不瞒七郎君,学生家贫,父母过世后,宅子抵押出去不说,家中还有些许欠款。学生不愿放弃读书,但书贵、纸贵,学生平日接些写字的活计赚取银钱,用以买书,另要还清欠款,拖至去年才得以参考。”

  “自大宋建国以来,十八位状元,其中有十位均是来自江宁府。萧郎君初次参考,便考至江宁府第二名,可见萧郎君的才学。”

  萧棠站起来,拱了拱手:“学生愧不敢当。”

  “坐下说话便是。”赵琮往下压压手,又问,“萧郎君读书是为了什么?”

  萧棠毫不犹豫:“幼时读书是为了明事理,为了父母的期望。”

  “那如今呢?”

  “如今依然为了明事理。”

  赵琮刚要觉得他假,有些失望。

  萧棠又道:“但更为了当官,当上那大官。”

  赵琮眼中泛上笑意,这话才有意思,他示意萧棠继续说。

  萧棠坐得笔直,看着他道:“明事理,才能成大事,学生也才能日日反省,日日督促,才真正有可能去当官,当大官。当官为父母的期望,为振兴家族。当大官为了学生自身的抱负与理想,更为大宋的将来。学生乃一介俗人,无法不念及父母,无法脱离家族,也想为族人争光,光宗耀祖。但学生身为男儿,身为读书人,从小读遍史书,观前朝历史交替,心中有百般感慨,也有千般想法,却不得施展。唯有当官,当大官,学生才能为大宋的子民做些实事,也才能真正投身至这交替的历史长河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