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尚书相谈
作者:土豆娃娃      更新:2019-09-24 18:17      字数:10150
  “诸位爱卿若没有其他要奏禀的事,那便退朝罢。”龙椅之上,齐王威严道。

  说罢,看朝堂之上皆一片安静。便说了一声退朝,从那龙椅上起身走了。

  一旁的太监提高了嗓子,接着高声一喊道:“退朝”

  霎时,文武群臣们齐齐下跪,一句“臣等恭送陛下!”声音浩荡,回彻整个大殿。

  下了朝,正走在前面的贤亲王听到身后有人在叫自己“贤亲王且留步!”

  回过身去看,才发现竟是户部尚书自己的岳父在叫自己。苏尚书一路小跑着追了过来,走了贤亲王身边驻了脚。

  “苏尚书”贤亲王按礼给苏尚书行了个同僚之礼。

  那苏尚书叫住自己的女婿,是想同他说着私下的家事。见贤亲王是给自己行了个同僚之礼,于是开口说道:“贤婿切莫多礼,私下你我之间,大不必如此拘谨。叫住你,只是想同你讲些家里事。我们边走边说吧。”说着,苏尚书做了个请的手势让贤亲王先行。

  贤亲王并不愚昧,虽常日里一同上朝面圣,可实则二人也是各司其职,除去每逢时节需要问候的时候,其实在这堂上并不会过多往来。此一见他叫住自己,又匆匆而来,贤亲王便揣量着苏尚书莫不是为了苏如兰一事。现下又听他说是家事,心中了然无疑。

  苏尚书走在贤亲王一旁,语气突然郑重起来“说起来,是我太骄纵如兰了些。她是嫡女,自然是从出生便很受宠。全因我一朝管教不慎让她犯下了这等错事,老夫也很是惭愧。她年轻气盛不知分寸,都是我这个做父亲的错。我想代她向贤婿讨个好,还望你切莫同她计较。”

  苏尚书自打得知了这件事,便想着出面帮帮女儿,总不能眼看着闺女在他人那里受冷落下去。于是苏尚书便主动开口替女儿道歉,话里话外,也自降身份礼让三分,给足了贤亲王面子,心想着他总不会不领自己这个情的。

  贤亲王眯了眯眼睛,这才不过一天的功夫,苏尚书便已经知道了此事。到底是苏如兰通风报信的快,还是你苏尚书安排的耳目众多呢?你若晚几天再来,或许我还能拿出好脸色相待,可你倒也太沉不住气了些,隔日便来了,当真不是一直在暗里监视着本王的一举一动吗?

  贤亲王心下微怒,并不打算领苏尚书的情“苏尚书说笑了。你女儿在我府里这些年,我也从未亏待过她。如今纵使她做下这等错事,我也不过是收了她掌家的资格,容她好好想想。事情,是出在我府里的家中内事,我想苏尚书还是不要插手管本王的家事为好。”

  贤亲王一番话让苏尚书有些着恼。想不到这贤亲王如此不通情达理,纵是自己这个岳父出面,他非但不打算改变,竟还对自己这个态度如此说话“贤婿这是什么意思?小女虽是嫁到了你府里,但她也是我苏家的闺女。难道我还不能为自己女儿说两句话吗?”苏尚书说着,冷哼一声,甩袖负手而立。

  贤亲王确实是不想给苏尚书这个面子,且不说他女儿苏如兰究竟犯下了多大的错,这个苏尚书,若不是当年他助陛下登上皇位有功,只怕也不能坐到这么高的位子上。如今他私下收受贿赂,以为圣上不知道,殊不知陛下渐渐对他已经有了冷落之意,只是这苏尚书还不曾察觉而已“苏尚书为女儿说话,这没错。但本王希望您还是不要插手这事儿的好,免得帮不了她,反让她更受冷落。”贤亲王毫不掩饰对苏如兰以及苏尚书多管闲事的愤怒。

  “你…!”苏尚书听了他的话,气恼地话也说不出来,伸手指着贤亲王‘你’了一声,也没说出个所以然。心以为这贤亲王未免也太目中无人了些!苏尚书见自己说情无用,也不愿再与他浪费时间,冷哼了一声,甩袖去了。

  贤亲王望着那恨恨而去的背影。这苏如兰同他爹一般模样,拿着苏家的威势来给本王施压。也倒真是把自己当回事了。看今日的模样,贤亲王有所忖量。是否这亲王府里的人,也该清一清了。贤亲王看了两眼那苏尚书的背影,也拂袖而去了。

  这日,恰逢太子随着慕启明来了这贤亲王府。为尽招待之宜,慕启明随引着太子殿下在府里的后花园里闲逛。

  二人正闲谈阔论之际,忽听得附近似也有人在,一阵笑声传来,听声音有些浑厚,倒像是老人家的笑。太子殿下听了,问道:“启明,这该是你家老太君的笑声了吧。”说着,太子风度翩翩的地扇了扇折扇。

  慕启明也听到了那声音,见太子殿下发问,似乎略有些尴尬,以为是否祖母扰了太子的清静:“令太子殿下见笑了。祖母已经年迈,向来无事便喜欢在这园中逛逛,惊扰了太子殿下的清静,臣替祖母赔罪。”慕启明低着身子行了个礼数。

  太子见状,扇子一收打在了慕启明肩上:“嗳,这有什么扰不扰的。你这个人啊,向来就是太过性直。原此来便是闲逛的,碰上了同在这儿闲暇的老太君,过去问候一声陪她老人家聊聊天也是不错的。”

  “这…只怕是给殿下徒添麻烦了。”慕启明忧道。

  只见太子殿下罢罢手,说让慕启明引路就好。见状,慕启明也不再多劝,顺了太子的意思。心间想着,待聊的差不多时,自己找个由头再把太子带出来就好了。祖母毕竟是长辈,只怕呆在一起,太子会有所拘谨。

  二人顺着小道,一路走到了老太君正歇脚的那处。抬眼一看,原来不是老太君一人在此,之前见过面的那位慕晴,竟也在这里。

  太子并着慕启明,两人一起上前给老太君问安。适时慕晴正准备烹茶,见了太子殿下,起身行礼道:“慕晴见过太子殿下。”

  正在赏花喝茶的老太君看见太子殿下来了,起身欲行礼。太子却很是通情理,开口道:“您老快别起身了,都是自家人,不必拘泥于这些虚礼。异琴郡主也请起吧。”

  老太君笑着受了这份的好意,请太子殿下赶紧入座。又命慕晴给太子烹壶新茶来。

  “今日适逢好天气,我便同着孙女儿一起出来转转。没想到会碰到太子殿下也在这里。”说着,老太君乐呵呵地笑了出来。

  “好些日子不见您老人家了啊。今日我同启明来府里闲玩儿,正在这园中逛着,就听见了老太君您的一阵笑声。这可不是缘分吗?我说定要来给您问个安才好,您老最近身子骨可还好啊?”太子温文尔雅,笑得如春风般爽朗怡人。

  寒暄之间,太子一眼瞥向正在烹茶的慕晴,见她手法熟练,倒像是个懂茶道的,不由惊了惊“没想到异琴郡主竟对烹茶之道也这般精通娴熟,想来茶道也定是你的一门得意手艺了!”太子开口称赞慕晴。

  慕晴听罢面前笑了“让您见笑了,不过是略通一些。想必太子爷身边不乏这烹茶好手艺的人,慕晴怎敢在您面前班门弄斧。”太子听罢,淡淡的笑了。

  说话之间,茶水也已烹好。慕晴按人数倒好,端着给每个人递了一杯又道了一句:“请各位品鉴。”

  老太君是喝过了慕晴的手艺的,自然便没有太子那般期待了,一旁的慕启明也是有些好奇,不知这位长姐的手艺究竟如何。

  众人远远皆已闻到了那茶的清香。端起茶盏,先闻而品。这茶香味并不浓重,但却清雅怡人,引人欲尝。再去品,入口味淡,不烫而润,咽喉不涩,后味留香。

  “好茶!”太子品后惊叹“真是好茶!异琴郡主果真是好手艺啊!”本以为她只是琴弹的好,却不想原来她对茶道也如此精通。慕子程心中对这个慕晴,是越来越好奇了。

  慕晴温婉一笑“太子过奖了。”想当初自己做政客时运筹帷幄之间怎可少了茶道这个功夫。好茶即是重要的印象分,是俘获人心的好的开始。影响着这一整局的攀谈交涉。自己可是在这上面也狠下了一番功夫去学。

  这时一旁的慕启明也品茗完毕,面上也略带着欣赏之色“果然是好茶。家姐好手艺。”

  同时,老太君也在一旁道:“晴儿这烹茶手艺的确不错。一家子里,我就最爱喝她烹的了。”

  老太君让慕晴入座,适逢太子也在此,老太君倒有意试试这慕晴心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似不经意的提起来一般,问道:“对了,前些日子听闻,是否太子殿下正在选妃?”

  此话题一出,在坐的几位当事人似是都有些紧张了起来。太子有感,老太君这话,多半是有合适的女儿想要荐给自己,可如果是个不喜欢的,这情是承还是不承呢?

  一旁的慕启明也跟着紧张,心下突然后悔带着殿下来了这里,生怕老太君那没说出口的后话,会让气氛更加尴尬。

  慕晴也有所察觉了老太君的意思,只是不确定她究竟是想推荐慕娴,还是想要试探自己。

  略安静了那么半秒钟,太子很识大体,面上还是一副春风和煦的笑,自然道:“是啊,宫里母后一直在想着替我选妃的事,为此还特办了一次入宫赏花会。”

  老太君一副和善的看着太子“那殿下可有意中的人选了?”

  太子略略一笑“倒是还没有遇上心仪的。”

  “那老身给您推荐一个吧。殿下倒看看,我这孙女慕晴如何?”

  老太君始终在观察着慕晴,见她一直不曾插话,也没有表现出对太子妃之位的向往。似乎真的是不太想要。可老太君还是想看看慕晴的态度,想听她自己亲自来说,于是明话荐了慕晴。

  慕晴见自己被提,表现出了略略惊讶的模样赶紧行了个礼,口中说道:“慕晴不敢高攀太子殿下。”

  太子听了老太君的话,实则也是惊了一惊。原以为会推荐哪家的姑娘,没想说的竟是这位慕晴。

  “慕晴只是个寻常女子。虽生在贤亲王府,却无才无德,如那乡野之人一般,哪里配的上未来的天子太子殿下。老太君真是说笑了。”慕晴说着,很是紧张的模样。

  一旁的太子看了,听慕晴说自己无才无德是寻常姑娘,心间不由的一笑。暗暗感叹,若说你是个无才的,那只怕天下女子都是无才的了。

  老太君细一番打量,见慕晴的话说的诚恳,心下了然。也不便因此让太子跟着尴尬,索性一句话说道:“暧呦,人老了啊,就是爱瞎操心凑热闹。让您见笑了,太子可莫要往心里去啊。”

  太子乐得一个台阶下,毕竟此刻,慕晴看起来也有些尴尬。随开口一笑道:“怎么会呢。老太君都是一番好意啊。”

  说罢,老太君招来了魏嬷嬷,对太子等人说道:“该请太子殿下恕老身不陪之罪。老身乏了,该回去了。你们年轻人有话说,我走了也能好好的玩儿。”说罢,缓缓起了身子。

  “是了,这也聊了许久了。老太君您的身子最重要,快回去歇吧。”太子起身相送。慕启明两人也跟着站了起来。

  “启明,你且替我好好招待殿下。有什么不周到的,太子您只管说。”老太君同慕启明交代。

  说罢,辞了太子等人,老太君便领着丫鬟们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