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80
作者:九斛珠      更新:2021-02-20 18:27      字数:2301
  建树,宠信奸佞,致田保宦官干政,惹得民怨四起,乱事横生。偏袒亲眷,罔顾法度,致甄家仗势欺人,京城物议如沸。韩相自入朝为官,锦衣司法度严明,统辖有方,又平定冯璋之乱、斩除岭南之患、荡平范通之叛,功劳无人可及。朝堂内外,群臣归服,百姓拥戴,文韬武略,足堪治国。望皇上效尧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禅于韩相,上应天意,下合民心。陛下可享清闲之福,百姓又得英明之主。臣等议定,特来奏请。”

  一番话说得沉缓清晰,掷地有声。

  永昌帝大惊失色,厉声道:“你!”

  高阳长公主亦勃然变色,“章斐身为皇妃,抚养太子,皇上器重恩遇,你怎能作此胡言乱语!”

  章斐的事是永昌帝色迷心窍,将她温婉的女儿害成那样,她以为,他会感激?

  章公望垂眸不应,只拱手道:“望皇上三思。”

  旁边宋建春随即道:“天下百姓皆知皇上无人君之德,致祸乱横生,百姓屡屡遭难,若非韩相在朝,四方节度使岂肯归服?似冯璋般揭竿而起者,不知多少!自古以来,兴废盛衰,皆有定数。望皇上早作决断!”

  话音落处,旁的几位尚书亦附议劝谏,步步紧逼。

  皇帝昏聩,人心不服,朝堂上下对昏君的怒气积攒已久。六部的事悉数握在韩镜手里,这两年亦有韩蛰插手,且韩蛰手握锦衣司,背靠京畿兵权,这回能调河阳相助,显然是有杨裕暗里支持。而在南边,曹震与宋建春交情甚笃,尚家又与韩家联姻,形势之强弱,已是洞明。

  众人七嘴八舌,劝谏不止,外头火把熊熊,柴隆和韩征、尚政坐镇,羽林卫纹丝不动。

  永昌帝惊恐、震怒,却无济于事,连高阳长公主义愤填膺的怒斥都被樊衡厉色逼回。

  宫门已然落锁,内外难通消息,永昌帝姐弟俩孤立无援,脸上血色一分分地褪尽,最终委顿在地,只是不肯松口,将祖宗的江山轻易拱手让人。

  这事难以一蹴而就,韩蛰既已布置得当,便胸有成竹。

  当晚在麟德殿逗留至深夜,留羽林卫严守宫廷,樊衡留在殿内照应,旁人暂退至南衙,留永昌帝权衡利弊。

  ……

  次日宫禁森严,又逢休沐,外头水波不起。

  宫廷之内,永昌帝姐弟俩形同软禁,莫说向外传递消息,连太子的面也没能见到。

  漫长的暗夜,漫长的白日,永昌帝被困在殿中,渐而绝望。形势已然分明,垂死挣扎却无济于事,待韩蛰再度入宫时,正当盛年却早已气虚体弱的皇帝神情萎靡,姿态颓然,瘫坐在龙椅上,脸上一片死灰。

  殿内君臣相对,高阳长公主被关在侧间,樊衡在旁待命。

  皇家人丁凋落,姐弟俩皆被困在此处,更难有回天之力。

  永昌帝眼底有浓浓的淤青,“若朕禅让,你将如何处置太子?”

  “臣曾奉命任太子少傅,若皇上愿禅让帝位,不起风波,臣便不会伤他半分。”

  “若朕不愿意呢?”

  韩蛰默然不应,只盯着地上冰冷的金砖,姿态冷硬。

  “朕明白了……”永昌帝疲惫地笑了笑,自嘲一般。

  其实早该看明白,韩蛰当年会拔剑指着他鼻子,会在朝堂上步步紧逼,便是不太将他这皇帝放在眼里。然而他这皇帝生来庸碌,能稳居帝位,不过仗着皇家血脉、群臣扶持和禁军守护,甚至朝堂政事,他也需仰赖韩家,饮鸩止渴般,养虎为患。

  如今禁军叛变,群臣反目,他还能剩下什么?

  永昌帝抬起头,眼睛里布满血丝,“朕禅让后,朕的儿子,绝不能有半点闪失!”

  “太子年幼无知,臣何必伤他。”

  “好。”永昌帝扶着桌案站起来,身子摇摇晃晃的,“朕下诏,禅让帝位。”

  ……

  皇帝禅让的诏书颁布,哪怕朝堂上下各有猜测,仍是一片哗然。

  章素带头呼应,盛赞皇帝圣明,百姓得遇明主,六部尚书亦然,旋即,跟韩家有过交情的、看得清形势的纷纷附和,连御史台的谏官们都没异议。纵然有几位忠于皇家正统的老臣、跟韩家不对付的官员或明或暗地反对,却如逆着风浪前行的孤舟,被迅速吞没。

  韩蛰自然要谦辞,不敢立时受禅。

  但皇帝的态度毕竟是摆明了,驻守京畿的杨家率先上表,恭请韩蛰受禅,河阳杨裕紧随其后,江阴曹震、西川尚家、河阴陈陵并无称霸的本事,且都见识过韩蛰的手段和本事,权衡过后,皆上表归服。

  剩下元气大伤的山南蔡家和远在最南边的岭南陈鳌,已不足畏惧。

  永昌帝拿到奏表,更觉绝望,只能执意禅让。

  韩蛰几番谦辞后,顺应名义受禅。

  旋即商议禅未的事,议定由礼部筹备建受禅坛,当着朝堂重臣和公侯百姓的面,由永昌帝亲捧玺绶,将天下禅让于韩蛰。再于元日举办登基之典,拥韩蛰登上帝位。

  从腊月初到正月初一的这阵子,朝政的事和天下兵马之调令,仍由韩蛰执掌。

  永昌帝则迁居北宫,太子迁出东宫,将皇宫各处正殿楼阁腾出来,由工部稍加修缮,迎新帝入主。

  这些事一件件安排下去,韩蛰受禅登基,已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

  朝堂易主,气象为之一新,群臣恭贺中,唯有一人例外甄嗣宗。

  甄家的气数,在年初那沸沸扬扬的案子里耗得一干二净,如今能撑着门面,不过是仗着永昌帝一丝仁慈之念,仗着跟太子的半点血脉牵系而已。

  中书令的位子空了一年,永昌帝数次提议恢复甄嗣宗相位之事,皆被韩镜搅扰,如今甄嗣宗赋闲在家,早已不复昔日相爷儒雅之态。

  在听闻韩蛰受禅的消息时,甚至破口大骂韩家祖孙俩狼子野心,说了许多不堪入耳的话。这些言辞虽无损于韩家大局,传到旁人耳朵里,终究不好听,尤其他常请昔日太子的拥趸老臣过府叙话,言辞间对新君诸多不满。

  凡此种种,悉数传到了韩镜耳中。

  他为朝堂的事操心了大半辈子,公事私事上都有失有得,却也算尽心机。

  如今韩蛰大局已定,韩蛰的事不会再起波澜,韩镜紧绷了许多年的那根弦一松,整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