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0
作者:云海诗      更新:2021-02-20 18:44      字数:2287
  心才如此说。当初这周国的国主柴荣突然驾崩,将皇位留给一个六岁的孩童,如此年幼如何护得住这万里江山?似你和李重进这些封疆大吏,手握重兵的一方节度使,又岂会甘愿拥戴一个孩童。”

  赵匡胤点点头,深以为是。

  “试想,如果当初柴荣薨世,能有一个年长聪慧的储君继承皇位,而不是一个小皇子。那么皇儿你也不会下决心造反,也没有机会和借口能推翻周国,建立大宋,哀家说的可对?”

  赵匡胤点头道:“是。正因幼帝继位,国家动荡,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儿臣才不得不应时而动。如若当初周国有一个贤明的储君,儿臣也必将效仿赵家先祖继续做忠臣良将。”

  赵普站在一旁,静静的听着不敢出声。

  而帷幔后的赵光义听着觉得母后说的有道理,只是不知母后为何突然如此说,还宣召赵普前来。

  越是好奇,便继续听下去。

  杜太后歇了口气,继续说道:“固国之本一定要先立储,一国储君若是选择不当,则如同周国一般祸至灭国。”

  “立储?”赵匡胤有些意外,随即明白母后的意思,想想确实应该尽早立储。

  历朝历代国君即便年轻力壮也都有先立储的惯例,一旦储君之位确定,也可固国安本,何况他自己也不算年轻了。

  “皇儿不肯?”杜太后问。

  “儿臣也觉得应该尽快立储。母后觉得哪一个皇孙适合?”赵匡胤问。

  ------------

  第三十六章临终安排

  “儿臣也觉得应该尽快立储。母后觉得哪一个皇孙适合?”赵匡胤问。

  他的几个皇子都还年幼,最大的也只有十岁,这个问题之前并没急于考虑过,所以一时之间也不拿不定主意应该选谁。

  一旁的赵普虽没说话,心里咯噔一下,立储非同小可,关系国家社稷。

  如此机密和重要的决策,太后和皇上没有宣召其他重臣和宰相,竟然宣召自己一起参与,说明在他们心中自己的位置非同一般。

  赵匡胤为了稳定朝局,所以并没有大量撤换周国旧臣,就连宰相也还没换人,可是众人心知肚明,如今皇位已然稳固,大量换血也是早晚的事。

  想到将来仕途无可限量,他心中又激动又紧张。

  而帷幔后的赵光义也是听的有些心惊,没想到他们谈的是这个话题,到底母后和皇兄会属意哪一位皇子继承皇位?

  若说拥戴皇兄无可厚非,心甘情愿,可想到将来若是皇兄驾崩,自己要对年幼的皇侄俯首称臣,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杜太后看着赵匡胤的眼睛,说道:“皇子们年幼,并且没有磨砺和经验。若你百年后能否将皇位传给你的兄弟。有年长睿智又有经验的储君来治理继承大统,才能长治久安,才是社稷之福。”

  赵匡胤怔住,没想到母后会有如此打算。

  历来皇位只有传给自己的皇子,没有皇嗣才会在皇亲中选择,如此大事他猝不及防。

  沉默着一时回答不了。

  帷幔后的赵光义却听的心跳加速,血液上涌,耳边嗡嗡作响。

  “是我,说的一定是我。陪伴母后这么多年,她最疼爱的果然是我。”心里一个巨大的声音在不断的喊着。

  里面的赵匡胤沉默着,想到如今大宋面临种种不易,百废待兴。而天下仍然分崩离析,周围还有很多国家和割据势力存在,肩上的担子重大。

  就是统一天下这一项任务,他都不知此生是否能实现,如果实现不了,那么这个巨大的责任就要交给下一位君王。

  想到他的那些年幼的皇子,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磨砺,甚至此刻还在粘着他们的娘亲。

  而两位皇弟,却是身经百战,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并且都有兵权在手,在朝臣中也各自都有支持的一派。

  刚才初听到母后如此提议,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和坚决不同意。

  谁都想把最好的一切留给自己的子嗣,何况是代表着一切权利和荣耀的皇位。

  可是低头一思量,为了大宋为了长治久安的繁荣安定,更为了皇子们的安危,这个安排却很有道理。

  若是将大宋交到一个有能力又仁德的储君手中,自己的这些皇子也能荣华富贵,荫庇一生。

  若是硬要将重担交给年幼的皇子,将来位高权重的两位皇叔是否又能真心拥戴?

  内忧外患,一个不慎,便会重蹈周国覆灭的覆辙。

  赵匡胤渐渐冷静下来,虽然自己还身强力壮,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教导皇子,等待他们长大。

  可是凡事还应未雨绸缪,自己是否真的能等到他们足以担当重任的一天?

  杜太后看他脸色阴晴不定,并没有催促,说了太久的话已经耗尽了她所有的力气,虚弱的闭着眼养神。

  这样的事情不能勉强,只有靠他自愿才对大家都有利。

  留在寝殿里的只有太后贴身的几个宫人,还有赵普,众人皆知此事关系重大,大气都不敢出。

  寝殿内安静的就算是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

  而在隐身在帷幔后的赵光义也紧张的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有紧张但是更多的还是激动,这件事对他来说毋庸置疑,人选只能是自己。

  他手握重兵,结交权贵,从不避讳跟朝臣的来往。所以终日进出晋王府的人络绎不绝。

  那些阿谀奉承之言甚是受用,进献的珠宝美人更是他的最爱。

  辛苦的一切,刀山火海的跟着皇兄淌过来,不就是为了今日的权势荣华。

  朝中拥戴自己的也势必是最多的。

  那些年幼的皇子又怎会是对手。

  唯一有威胁的便是赵霆同样手握重兵,有无数的军功和巨大的威望。

  但他心情淡漠,素来不喜权势和应酬,跟朝臣甚少来往。虽然还是有一批朝臣跟随他,但是这些在赵光义看来都成不了气候。

  自己如日中天,不正是皇储合适的人选。

  他屏息静气的等待着,想象着这个激动时刻的到来。

  里面安静了许多之后,赵匡胤才开口说道:“儿臣之前确实没考虑过如此安排,此刻听母后之言深以为然,母后属意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