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巷战血前仇
作者:就差一杯      更新:2019-10-21 22:51      字数:4492
  巷战,自古以来就是战争最残酷的形式。不同于远远地开枪放炮,巷战刀刀见血、拳拳到肉,往往是兵员消耗最快、对参战者损害最大的阶段。

  随着平壤城几面城墙告破,倭寇不得不退入城中,想要通过复杂地形牵制住大明军的进攻。

  可是此时的大明军队已入高山流水、势如破竹,岂是倭寇能够抵挡的?

  在战斗中,李如松亲自率兵攻在一线,行进中他的战马被满天横飞的枪弹击中、暴毙当场!

  李如松跳下死马,换马再战!结果新换的战马不熟,被枪火声吓得受惊、带着李如松坠入战壕之中!李如松提着缰绳、飞马出坑,率军再战!

  本来这些倭寇相当自傲,觉得己方擅长使用刀剑近身搏杀,一定能取得巷战的优势,一直拖到援军到来。结果大明军主帅向前,三军用命,很快城内的倭寇就受到了强烈的压制,开始急剧收缩!

  这其中,源自戚继光戚都督的战法起到了很大作用,大明军步骑兵以火枪开路,结成阵型、相互配合,一个个小单元很好的协同协作,其结果就是以极快的速度绞杀着城中哇哇叫着冲来拼命的倭寇!

  这些倭寇本来是勇猛,但是他们并不傻——见到冲上去的同伴被对方小阵型中的狼芜手用长兵器架住,又被后面的刀盾手、长矛手挨个收割!后面想要冲上去的友军却被阵型最后的火枪手一枪致命!

  这哪里是战斗,分明是屠杀好吗?

  大明军在城中放起大火,同时疏散民众。躲藏在民房、牌楼之中的倭寇就像是被炸出来的老鼠,要么冲出来被剿灭,要么胆寒的向着城东逃窜。

  在大明军疯狂的倾轧之下,这些幸存的倭寇纷纷藏进了城东练光亭土窟,还有包括小西行长在内的另一部分倭寇则逃入了风月亭土窟之中,固守待援。

  但是,尽管战况向着大明和高丽联军方向剧烈倾斜,但倭寇心中的斗志还没有完全崩溃。他们心中还有最后一线希望——援军!

  期望的援军有三个方面,一是牡丹峰明的李如松的意思。

  张大膳讲,我方主帅言明:以我兵力,足以将你们一举歼灭。但我不忍尽杀人命,放你们一条生路。你小西行长领诸将来我辕门投降,我定有厚赏。

  小西行长心道,若是真去了你方辕门,只怕我的首级今晚就会挂在城内示众,作为你们招降士卒的旗幡!

  但是形势如此,容不得他造次,他只能故作低声下气的回复请求:我等情愿退兵,请勿拦截后面。

  这看起来像是对李如松的投降,其实却是想在几度不利的情况下坐地还钱、争取最大限度的保存实力。

  李如松知道,如果不同意小西行长这个要求,按照倭寇的思维方式一定不会投降,而定会拼死突围。

  考虑到帝君的退路上已经做好埋伏,他方才又派出了几队人马加强增援,谅小西行长也不可能毫发无损的出去,便答应了随张大膳一同前来的倭寇使节,同意将预先埋伏在中和一线的高丽平安兵使李镒伏兵撤回,放小西行长撤兵。

  倭寇的使节欢天喜地的回去向小西行长复命,而与此同时,大明军的祖承训、葛逢夏等人已经率兵悄悄潜出城外,埋伏在水边要路,只等倭寇撤退之际乘势掩杀。

  小西行长收到回复,心中欣喜。据他猜测,李如松一定是担忧己方援军速至,才巴不得自己早些离城!

  因此小西行长不疑有他,开始指挥军队向东撤退,准备从城东的大同门、长庆门出城,渡过大同江,向龙山方向逃命,而后再向东南方向的王京撤退。

  大同江上架有三座浮桥,入冬后已经冰冻,坚硬如铁。出城后的倭寇一开始还有些担心会有伏兵,可是前队已经过了浮桥,依然安然无恙,后面的小西行长便放下心来,开始率军向**围!

  结果就在其渡江一半之时,周围埋伏的祖承训、葛逢等人开始命令大炮轰击浮桥!冰开船翻、桥断人亡,不少倭寇落入冰冷的大同江中溺弊,但更多的倭寇不顾一切拼命渡江,随着小西行长向东奔逃!

  身后的李如松见小西行长已经撤退,便率军强攻土窟!土窟中断后的尾巴很快被消灭,大明军彻底占领了平壤城!

  衔尾追击的大明军继续驱赶着前面亡命奔逃的小西长行部,沿途斩首三百有余!逃命的倭寇饥饿难挡,或冲入民家,或投寺刹寻食,又被当地官兵斩首一百余级。

  就这样,小西长行部急急如丧家之犬、忙忙如漏网之鱼,一直跑到了凤山附近、为大友义统部接应,才算是喘了一口气,把心放回了肚子里。

  他们却不知道,另一场灾难正在身后、悄无声息的、向着他们发出死亡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