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1
作者:我回来了      更新:2021-03-26 06:01      字数:2467
  棠本来因对萧尚书无礼被罚解职在家,在皇帝第一次派人传旨二皇子无果后被放出来,到右护军中负责城防守卫。

  虽然还未打起来,城中气氛已然紧张,过了几日,城中逐渐有传言,说下游上筠军失利,全军溃散,上筠援军不会再回援襄京。

  明知传言必定是有心人传出的,元棠心中还是不由得一紧,东宫派往下游的人也迟迟没有回音。

  传言一出,城中人心更散,城门前挤满了要求出城的人,朝堂上许多大臣也开始称病不去官属当值。

  太子忽然召元棠去东宫书房。

  摒退了众人,太子问元棠:“卿这几日领兵守城,右护军可还听你调动?”

  元棠以为太子要问外面采州军的事,没想到他问这个,有些奇怪,还是答道:“臣有手上有兵符,右护军全力镇守。”

  元棠感受到气氛有些不对,稍稍抬起头,发现太子的脸色十分难看,要青不青要白不白,胸膛起伏剧烈,乍一看像一个生了重病的人,但是他知道太子并没有生病。

  “殿下?”

  太子被元棠的轻唤回过神来,说:“派去下游的报信的人还没回信,孤怎么听说城里都在传上筠军败了?”

  “那都是有心人传的流言而已,臣已命人调查,找出散播谣言的人。”

  “虽是流言,但已经传开。我听说不少人已经往城门和军营中使钱,想偷偷出城。”

  流言影响人心是难以避的,所以元棠才想尽快找出散布流言的人,好杀鸡儆猴平息这件事。

  但是看太子的脸色他就知道,太子尚且这样,城中百姓更是惶恐。

  太子说:“流言也传到了宫里。”

  元棠惊讶地抬头,太子说:“父皇也知道了。”

  “父皇担心上筠无法回援,想开城门让二弟进城。”

  “这万万不可!”元棠差点站起来。

  真不知到皇帝是怎么想的,二皇子都率军打到城门来了,真开了城门,难道还指望父慈子孝吗,或许为了保全名声,二皇子不会手刃亲生父亲,但是也只是或许而已,兵临城下,哪还有什么道理可讲。

  元棠忽然意识到,现在处境最不利的是太子,二皇子要是真被放进城,也许还会顾念名声把皇帝供起来,但是二皇子势大,怎么可能容得下太子。太子虽早立为储君,但在朝中一向没有太多依仗,唯一倚靠的就是皇帝的认可,而现在皇帝想放二皇子进城,就说明皇帝已经想放弃太子。

  难怪太子的脸色这样难看。

  “萧尚书力劝父皇开门让二弟进城。”太子沉着声音说。

  元棠道:“他那是居心叵测!”

  元棠早怀疑萧携之朝采州报信,奈何皇帝不愿追究这件事。

  “殿下,万万不能让陛下如此决断。”

  太子静静看着元棠的神色,叹气道:“父皇是孤的父亲,更是君主,父皇若下定决心,孤也无法。”

  元棠也在观察着太子的神色,这么静了一刻,太子眼神闪了闪,说:“孤也不愿坐任事情如此发展,待二弟进城,莫说东宫,所有东宫属臣恐怕都会成为他们的眼中钉。弘绎和靖宣都还在前线……”

  元棠说:“臣授命保护东宫,自然尽忠于殿下,护卫殿下周全。”

  太子目光一沉,扶着元棠肩膀道:“袁卿,此事只能靠你与诸位将士。”

  太子不想等皇帝下令开城门,那就只能先下手了,天家父子亲情在生死存亡面前果然淡薄。元棠虽能调动襄京一部分禁卫,但这些人不是可以信任的人,他们中有许多就是萧氏党羽,有一点风声走漏,对东宫就是万劫不复。

  所以能用的人只有东宫卫而已,而东宫卫也足够了。

  翌日夜,黑虎先率百人小队截扣了萧氏禁军将领,元棠和东宫卫拥护太子在天黑后进宫。

  萧尚书此时还在宫中,倒省了许多事,元棠亲自带人将萧携之押下。

  自从元棠冲进了萧府将萧携之带到东宫,萧携之对元棠就冷眼视之。

  东宫卫涌入,萧携之也知道道大事不好,未多作反抗,只是斜看着元棠,目光里充满了不屑。

  元棠也不在意,因太子下令要留萧携之的性命,便命人好生待他,将他带到太子面前就完事。

  元棠靠近萧携之的时候,听到萧携之冷哼道:“走狗。”

  看来他真的把萧携之气得不轻,元棠笑着回敬:“阶下囚。”

  萧携之冷笑着说:“别得意。为人驱遣,狂妄无礼,迟早有一日搭上身家性命。”

  元棠懒得与他废话。

  太子已经控制住皇宫,东宫卫与皇帝的近卫交战,难流血,元棠来到皇帝寝宫前,内侍们正在清理广场的血迹,元棠身披甲衣带着刀经过广场,宫人们惶恐地看着他。

  元棠把刀入刀鞘中。寝殿门口没人,他推门进去,里头昏暗一片,走进才发现殿内没人,只有皇帝坐在坐榻上,冷冷盯着他。

  元棠脚步一顿,还是跪下行礼。

  皇帝身上挂着质地上乘的宽袍,皱巴巴的,表情也不好看,似乎气神都被抽光了,显得格外苍老。

  已经入冬了,屋里升了两个炉子,离皇帝的坐榻有些远,元棠看到皇帝在发抖,他动了动,不知刺激了皇帝的哪根神经,皇帝大声骂道:“乱臣贼子!”

  这声叫骂与呼呼而过的穿堂风充斥着整个寝殿,刺得元棠耳朵鸣响,元棠低下头把火炉挪到坐榻前,皇帝努力维持着端坐的身形,但是仍然控制不住往坐榻里缩了缩。

  做完这一切元棠就立在殿中等太子。

  他和皇帝没有仇怨,也生不出什么敬畏之情,看到皇帝这个样子,也许封淙会有更多感慨吧。

  不过片刻太子就来了,太子十分恭敬地向皇帝行礼,然而皇帝看到太子更生气了,甩袖进了内殿。

  太子面色也不大好看,他对着皇帝的背影深深一揖。想来要压制住一班萧氏党羽也是不轻松的。太子没有把握完全控制京城,所以让元棠把萧携之也带入宫,他还要借助皇帝和萧携之的名义下令。

  暂时控制了襄京,还有城外的采州军要解决。

  最好的结果自然是让采州退军,但是京城兵力不足,而采州水军强劲,守城有余,要出击杀退采州军却很难。

  只要能安抚城内,等上筠援军勤王。

  太子篡权僭越,时间一长也不能保证城中不生乱,再者外面的采州军也不一定能等,消息若是流传出去,采州军说不定直接进城“护驾”了。

  可想而知太子的压力有多大。

  元棠提议请桓王出山,桓王多年统,足够威慑左右护卫军,而且桓王是有威望的宗室,如果能得到桓王支持,那么太子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