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节
作者:寻香踪      更新:2021-09-23 18:11      字数:4575
  萧彧与几人齐心协力,一起创作了十来个故事,囊括了善恶有报、精忠爱国、勤劳致富、尊老爱幼、尊重女性、珍爱生命、与人为善、劝人向学等主题思想。

  至于说书人,萧彧最后决定从白沙村中挑选,因为白沙村的年轻人基本都识字,也都听萧彧他们晚上讲过历史典故,至少有一个基本模板可以学。

  第一批挑选了十人进行培训。等业务熟练了,便让大家去崖州附近的村子进行说书表演。先在崖州一带说书,以后再逐渐扩散到全崖州。

  思想教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物质基础,只有百姓的肚子填饱了,身上穿暖了,才会注重别的方面。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

  第一批铁农具分发了下去,如萧彧预想的一样,所有的百姓都愿意租赁铁农具。

  官田的田赋降下来了,铁农具的租子就相当于田赋没降,但生产效率却大大提升了,能节省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开垦出更多的田地,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所以官府分发的铁农具是极其受欢迎的。

  萧彧派人下去检查各地的水利修建情况,他自己也抽空去崖州临近的村落看过了,如他想的那样,大部分地方水利建设都没有修到白沙村那么完善。

  其实这并不意外,当初薛钊只是下达兴修水利的政令,每村只派发了两到三把铁农具,这点工具修水渠的效率可想而知。

  正好现在铁农具分发了下去,萧彧再次颁发了兴修水利的政令,这回修建起来的效率应该会高多了。

  这一政策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其实百姓也是愿意修水利的,毕竟这对自己是完全有益的事。

  萧彧又找来当初给自己修筒车的师傅,木匠师傅这一年多时间,已经修了十来座筒车,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了。

  萧彧给他安排了一个任务,尽可能多带徒弟,向各村推广筒车,因为筒车既能灌溉,又能舂米,可以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

  修筒车最大的问题自然是缺钱,萧彧便提出了用粮食抵钱的法子,村民各家均摊一些粮米,交给官府,再由官府出钱请师傅修建筒车。

  一时间,崖州州城一带的百姓明显感觉到今年的好事特别多,减免了田赋,修建学塾,又分发了铁农具,又开始重修水利了。

  据说官府还要着人来修筒车,那东西可以灌溉,还能舂米,日夜都不停歇。

  官府总算做了些人事。

  第69章 火锅

  大家都在努力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 大人们尚且好说,都是四处奔波的,搬到新地方, 有几日也就适应了。孩子们的适应时间则要长一些。

  萧彧担心的没有错, 几个上学的孩子确实一下子没法适应新学塾, 因为夫子教授的内容不一样,而且教法也不一样。

  他不止一次听见居岩抱怨说夫子只教人读书, 不愿意解释书中的意思, 一问, 夫子便会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到时候你就能理解了,不能理解,说明读的次数还不够。”

  萧彧没碰到过这样的老师, 就算原主也没遇到过, 太傅们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生怕小太子没理解透彻。

  这种让自己读的教法也不能说它错,毕竟每个人对书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这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有刻骨钻研的, 便会努力去思考, 碰到惫懒的, 大约一辈子都不会懂了。

  萧彧说:“先读着吧,有不懂的,你们彼此间可以互相讨论, 大家集思广益。实在无法理解, 便来问我。你们在学塾没有受人欺负吧?”

  那几人互相对视一眼, 萧彧看出问题来了:“有人欺负你们?”

  吉海说:“准确来说, 是我们欺负别人。”

  小春连忙说:“郎君, 是他们先欺负我们在先的,有人在我和鱼儿的书包里放死老鼠,还用东西夹我和鱼儿的头发。”

  萧彧问:“没把人打坏吧?”

  吉海连忙说:“没有没有,我们都是专打肉厚的地方。”

  “那就行。教训就行了,不要打伤了,不然我们还得掏医药费。咱们不主动欺负人,但若是谁欺负你们,就欺负回去,不能认怂。”萧彧说。

  最可怜的还是阿平,家里只有大人陪着他,赖峰和向阳要负责萧彧的安全,不能带着他去找街坊的小伙伴玩。

  幸运也没带过来,它和窦七爷的小黑正腻歪得厉害,根本不愿意跟着上马车,萧彧打算等小黑出海后再将幸运带过来。

  赖峰便在院中的桂花树上给小家伙做了个秋千,每日荡着玩。

  看样子小家伙的寂寞一时半会儿是排遣不了,好在哥哥姐姐们只上半日课,下午还能回来陪他。

  萧彧除了安排晒盐场的事,最关心的就是花园稻田的开垦了。

  在花园里挖稻田其实并不容易,毕竟泥土已经夯实了。就算是翻过来,灌上水,也不适合种水稻,因为土壤不肥沃,不过这难不到勤劳智慧的农民伯伯。

  村里过来帮忙挖田的老农指着那口荷塘说:“将里面的塘泥挖出来,填在水田里,这泥最肥了。”

  所以虽然费了点周折,还是将问题解决了。池塘里肥沃的黑泥,挖出来放到稻田里,连肥料都省了,稻田里挖出来的土,填回到池塘中去,再将秧苗插上。

  从挖田到将四种秧苗移栽过来,花了半个月的时间。

  萧彧看着院子里绿油油的禾苗,心情就倍儿舒坦,他果然还是最喜欢种地了。

  裴凛之不太理解他为什么对水稻这么热忱,据他自己说,是想比较一下哪种水稻产量最高,以后好在民间推广。

  裴凛之知道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百姓,自然支持他折腾。

  稻田整好之后,萧彧在裴凛之的陪同下又去了一趟青楼女子居住的院子,询问结果。

  那日表演才艺的女子大部分都愿意参加这个表演班子,总共有十六个人。

  因为官府说了,最迟到明年开春之后,她们就不能继续住在这里,要重新安排去处,有愿意嫁人的,就安排说媒嫁人,不愿意嫁人的,会安排干活,总而言之,都得靠自己的双手吃饭。

  这些女人对其他的不敢说,但对男人,可以说是了解得异常透彻,所以对嫁人一事并不怎么热衷。

  与其嫁一个从未谋面不知底细的男人,还不如靠自己双手吃饭。表演技艺未尝也不是一种出路,官府还会发俸禄。而且萧郎君说了,卖艺不卖身,如若有人对她们不尊重,还会进行问责,她们愿意相信萧郎君。

  萧彧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叫过向阳,说:“这位向郎君今后负责你们的曲目编排,你们有什么不懂的便可问他,你们抓紧时间训练,争取元旦日能举行一场公开表演。向阳,这事就交给你了。”

  向阳有些懵,原来自己不仅要改曲目,还要负责训练?这就意味着,他以后要经常跟这帮女人打交道了?他其实不太乐意。

  但他之前已经答应萧彧了,又不能反悔,只好说:“卑职定不辱命。”

  萧彧说:“咱们给这个表演班子起个名吧,你们从事的是文化艺术工作,就叫文艺团吧。希望各位姐姐们能够将文艺团发扬光大,为大家带去更多的欢乐和笑声。”

  向阳此刻心里说不出来是什么滋味,他不过是喜欢乐器,无意间在萧彧面前卖弄了一把,没想到就把自己推到了这个地步。

  他觉得自己有点自作自受,其实他就想留在萧彧身边,给他当个侍卫,并不想负责什么文艺团。

  然而萧彧似乎很把这个当回事,所以他不能让他失望,还是要做出成绩来,让萧彧满意。

  从这日起,向阳几乎每日都要往那边跑,给文艺团改编曲目。

  不过向阳很快发现,他负责这个似乎也不赖,因为他可以名正言顺地跟萧彧请示汇报工作。

  这日傍晚,裴凛之从校场练完兵回来,看见萧彧和向阳正凑在案前写写画画,两人脑袋都快挨到一块儿了,他忍不住清了一下嗓子。

  萧彧抬起头,看见他,顿时笑起来:“凛之回来了。”

  裴凛之瞥了向阳一样:“你们在看什么?”

  向阳坐正了一点,说:“我编了一首曲目,与郎君商讨如何改。”

  裴凛之说:“什么曲目,我看看。”

  萧彧将那张纸递给裴凛之,裴凛之看了一眼,说:“金戈铁马,踏马冰河?气势倒是磅礴,不过演唱的是女子,是不是不太合适?”

  萧彧笑着说:“这是我改的,因为有一名成员会唱男腔,这效果应当非常不错。”

  “郎君的词果然气势非凡。”裴凛之将纸放回去。

  萧彧说:“去洗把脸,准备吃饭了,今晚有好吃的。”

  裴凛之说:“好。”眼睛则盯着向阳。

  向阳被盯了片刻,自觉地站了起来:“那我先走了,郎君你再有什么意见,直接写上就行。”

  裴凛之的视线看着向阳的背影,满脸不悦。

  萧彧将纸压好,将笔收起来,站起身:“你看什么呢,赶紧去洗脸啊。马上就吃饭了,就等你了。”

  裴凛之回过神来:“好。”

  阿平从外面跑来,拿着一截黄瓜在手,一边啃一边嚷嚷:“郎君,七又又。”

  萧彧见到小家伙,顿时开心地笑起来,走过去,将小家伙抱起来:“好嘞。小馋猫,又饿了?凛之,就等你了,快点,我们先过去了。”

  萧彧心情也格外好。今日是腊八,一早,孟洪就过来了,除了送账单,还送了不少菜。

  那些从海外带回来的蔬菜种子种下后很多可以收获了,有萝卜、菠菜、芫荽、莴苣、黄瓜等,装了满满一大筐。除此之外,还送了好些猪肉、鸡肉、鸭肉、海鲜和豆制品来。

  孟洪还问他打算什么时候回村中去,大家都很想念他。萧彧答应元旦回去。

  裴凛之洗完脸来到餐厅,大家都已经就坐了。他发现今日的饭与往常有很大的不同,桌上摆的居然都是生肉,每人的席位上有一个烧着炭火的红泥小炉,炉子上放着一个正在翻滚的热腾腾砂锅。

  裴凛之诧异道:“这是什么?”

  萧彧笑眯眯地说:“火锅。”

  吃火锅,本来铜锅是最方便的。但萧彧不舍得花钱,铜可比铁还贵重得多。正好自家有窑,这小炉子和砂锅都是自家窑里烧出来的,省钱又好用。

  每人一个小火炉和一口砂锅,汤底是鸡鸭猪骨炖出来的,还加了干贝进去,鲜香无比,各种肉类都切成薄片或小块,堆码在盘子里,还有各色从未见过的蔬菜,想吃什么便自己加。

  萧彧的则与大家的不一样,他不能吃荤,便给自己弄了个砂锅豆腐做底,涮菜只有蔬菜和豆制品。

  萧彧笑眯眯地端起茶杯:“今日腊八,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庆祝一下。以茶代酒,明年便能陪大家好好喝酒了。大家随意,想吃什么便自己下。吃个新鲜。”

  他捞出一些豆腐,将萝卜青菜放进锅里:“肉煮的时间可以短一点,颜色变了就能吃了,太久就柴了。”

  裴凛之看了一下萧彧的锅子:“郎君吃的是什么?”

  萧彧笑着说:“我炖了一锅豆腐,不用管我,你们自己吃吧。”

  大家第一次这么吃,便试探着将肉放进锅里,等羊肉猪肉变成白色,便夹起来吃一口,鲜美得人要吞掉自己的舌头。

  居岩竖起大拇指:“太好吃了!”

  众人尝试过后,纷纷点头称赞不已。

  阿平坐在萧彧怀中,等着被投喂,看大家吃得香,口水都流出来了。

  萧彧笑着说:“阿平,我喂你吧。”

  阿平摇头:“我要七又又。”他忍不住眼巴巴地看着裴凛之的锅。

  萧彧哈哈笑:“你跟幸运一样,都是肉食动物。凛之你多放点,好了便夹出来放凉了再给他吃,别烫着他。”

  赖峰问:“郎君这火锅的吃法你是如何想到的?”

  萧彧说:“这不是我想到的,《魏书》中便有记载,文帝时期便有火锅了。你们没看过吗?”

  赖峰尴尬一笑:“那还真没有。郎君真是博学多闻。”

  萧彧笑眯眯的:“对吃的,我比较留意。民以食为天,我认为只有让百姓吃饱吃好,这样才不失为一位成功的君王。”千百年来,这都是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之奋斗的目标,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实在是太难了,吃饱尚且不易,更别说吃好了。

  裴凛之给阿平喂了一口羊肉,扭头看了萧彧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