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节
作者:寻香踪      更新:2021-09-24 03:48      字数:5456
  吉海无奈地吐了一口气:“但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成亲,你们不能一直耽误下去。我觉得也不必拘泥于什么长幼顺序,陛下肯定也是这么认为的。”

  萧彧说:“对,我觉得也无关紧要,你们看梁王、越王都先我成亲,谁也没有因为我这个长兄没成亲他们就不成亲啊。”

  孟思归挠挠头:“陛下说得似乎也有理,嘿嘿。”

  萧彧笑道:“那就准备成亲吧。回崖州去还是在京城办?”

  孟思归想了想:“陛下,我还是想回崖州成亲吧,我想我娘和妹妹了,还有白沙村的伙伴们。”

  萧彧听到这里,轻轻叹了口气:“我也想白沙村了。那你带着鱼儿回去吧。”

  孟思归说:“嗯,不过不是现在成亲,起码也得等大兄回来。也不急在这几个月。”

  萧彧听到这里,点点头:“也好。”

  等孟思归走了,萧彧问吉海:“吉海,你打算找一个什么样的姑娘,我给你找找,找个大家闺秀如何?”

  吉海摇头:“谢陛下,暂时不用,等大兄成亲后再说吧。”

  萧彧看着他:“那好,等你大兄成亲了,我再替你张罗一门亲事。其实我还是比较崇尚自由恋爱,像关山和苏颖那样,先定情后成亲。不过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哪有抛头露面的,你也没有认识的渠道。我也没有皇后,不知道哪家的闺女好,还真帮不上太多忙。”

  这么多孩子中,除了阿平,萧彧对吉海是最为看重的,他一直都跟在自己身边,就跟自己的弟弟一样。

  而且这孩子从小命苦,虽然有个兄长,也指望不太上,妹妹也是他看护长大的,从小就缺乏长辈的关爱与呵护。他希望吉海能够娶一个温柔体贴的贤妻,给他一个温暖的家。

  吉海说:“陛下,我没想娶什么千金小姐,咱也配不上。”

  萧彧挑眉:“谁说我们吉将军配不上了?你这么年轻就已经是虎威将军,将来前途不可限量,配不上谁家千金?”

  吉海腼腆一笑:“陛下别拿我取笑了,我现在没想这事,以后再说吧。”

  “好吧,兴许机缘巧合,你碰上心仪的女子,千万不要错过机会,记得勇敢一点,有我替你撑腰呢。”

  “谢陛下!”

  过了几日,小春和大勇来找萧彧,竟然也是求赐婚的。萧彧很意外,也很惊喜,这些小年轻还知道内部消化。

  只是宫里的姑娘还是太少了,从崖州带来的孩子年纪都不小了,有好几个都到了该成家的年纪,他们整日都在宫中做事,也没机会出去接触姑娘家,如果他不操心,这些孩子就都得单着了。他可没打算让这些孩子去势做内侍,这也太不人道了,当然也要给他们安排亲事。

  要不从宫外征一批宫女吧,宫中一些事也该由女性来完成,比如缝衣做鞋,这些活男人们就做不来。如此一来,说不能还能内部消化。

  萧彧发现自己就跟个老母亲似的,家里孩子的婚姻大事都要操心。不过也罢,就当是工作之外的调剂吧。

  征宫女一事并没有在朝堂上提出来,萧彧只是私下跟吏部尚书孙非提了,因为吏部负责管人事。

  没想到他这一提,整个建业城内的世家大族都骚动了起来,皇上终于要选美了,他们的机会来了!于是短短数天之内,吏部各位大人家的门槛都被踏破了,全都是来托关系送自家女儿进宫的。

  孙非也很为难,毕竟萧彧说了,只是征集一些未婚的良家女子入宫,需要手工好一点的,手脚麻利能干活的,这明显就是宫女啊。

  他都反复跟那些托关系的世家说了,但人家就是不信,进宫当宫女就有机会接近皇帝,没准备看上了呢,全家就都飞黄腾达了。

  最后萧彧拿到名单的时候,看着上面的名字和家世背景,皱眉:“这崔家、杨家、李家、王家都把自家的小姐送来了吧?让千金小姐来干粗活,她们干得了吗?”

  “陛下,臣也说过是招宫女,但他们就是不信啊。”孙非说。

  萧彧说:“这些都不行,换普通人家的女子吧。”他可不想养一堆养尊处优的闲人在宫中,凛之要是知道了,不吃了他才怪。

  第157章 阻力

  孙非按照萧彧的要求, 重新去建业城中征了一批十四至十六岁的普通良家女子入宫。这些宫女跟以往的宫女有所不同,每月可给两日假回家探亲,到一定年限便放出来。

  这些宫女由鱼儿和小春管教, 负责浆洗、缝补等工作。

  萧彧的衣食起居依然由鱼儿、小春与小厮们负责, 不让那些宫女插手,甚至连进他的寝宫与御书房都不允许进入。一是出于安全考虑, 二是为了保密, 不让外人知道他和裴凛之的关系, 毕竟这些宫女将来还会放出宫。

  关山很快就操办了婚礼, 苏颖带着父母搬到了他的府邸居住。夫妇二人只休了三日婚假, 便回到了各自的岗位。

  苏氏夫妇见女儿婚后依旧去衙门办差, 忍不住感慨,幸亏女儿嫁的是关山, 要换了别人, 哪个男人会允许自己的妻子婚后还抛头露面的?

  苏氏夫妇不知道,苏颖之所以跟关山情投意合, 就是因为双方互相尊重互相欣赏。

  关山才不是非得让妻子相夫教子的老顽固,他是萧彧男女平权观念的忠实拥趸。

  关山从小就是孤儿, 跟苏颖成亲后,总算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也很乐意接受岳父岳母前来同住。

  一方面是岳父母就只有苏颖这么一个女儿,养老肯定是他和苏颖的责任,其次他自己将来肯定会出征打仗,长时间不在家,他希望岳父岳母能陪着苏颖, 让她不那么孤独害怕。

  苏氏夫妇思考了许久, 决定回去将崖州的生意转手, 卖掉房子,搬到京城来与女儿同住。若是想再开商铺做生意,苏颖也能为他们领一个商号。

  关山安排自己的亲信陪岳父母回崖州处理家事。

  关山成亲后不久,赖峰和霜落、大勇与小春也前后成了亲。他们虽然成了亲,依旧在宫中当差,萧彧给这两对小夫妻拨了个院子住着,让他们有一点自己的空间。

  萧彧这所有的安排,跟从前宫中的规矩完全不同,因此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

  他们认为萧彧不应该让成婚的侍从住在宫中,尤其是宫中不该留那么多没有净身的內侍,这是祸乱后宫的隐患。

  萧彧觉得,他们想说的不是祸乱后宫,而是淫乱后宫吧,便直接在朝堂上问:“诸位大人,你们家的仆人可净了身?你们家的仆人住在院外?”

  殿下无人应答,因为自古除了皇帝,还没有谁用阉人。

  萧彧说:“诸位大人自幼就懂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需要爱惜。这个时候怎么就觉得他人该净身?谁人不是父母养的,凭什么就该戕害身体?朕自有分寸,此事不必再议。”

  王启犹豫片刻,还是说了:“陛下爱民如子,但史上那些宦官祸乱后宫的教训不可不听。”

  萧彧板着脸:“谢王大人提醒,朕自然知道。”

  下了朝,萧彧回到御书房批阅奏折。六部组建起来之后,各地的大小事务都先送到各部处理,再由各部尚书挑拣重要之事汇报到他这里来定夺。

  这样一来,萧彧的工作量就大大减少了,不必事事躬亲,只需要处理一些大事要事。

  这样当然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若是这六部尚书都是皇帝的心腹还好,若不是,那就会造成欺下瞒上的情况,甚至权力被完全架空,成为一个傀儡皇帝。

  萧彧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他之所以敢放权,一是兵权抓在自己手里,外面有裴凛之,京城内有关山坐镇;二是户部也控制在自己手里,枪杆子与钱袋子都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就不怕那帮老狐狸能翻出天去。

  那些官员可能会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但大事还是不敢胡来。况且他还设置了一个独立于六部之外的监察部门,监察御史都是从自己的亲信挑选出来的,有他们监督百官,想必这些官员也不敢闹得太离谱。

  萧彧正在批阅奏折,闵翀急匆匆从外面进来,向阳都来不及通报,他就已经跨进门来了,气喘吁吁地说:“陛下,出大事了!”

  萧彧抬起头:“什么事?”

  闵翀双手将一本奏折递上来:“派到荆州的一名均田推官死了,同去的将士也都没了。”

  萧彧瞳孔猛地收缩:“什么?!”他急忙打开奏折,是梁州刺史呈上来的奏折,均田制推官曹勉抵达荆州半个月后,在去往松滋公干的船上遭遇暴风雨,船翻了,一船人俱已殉职,除了曹勉,还有两名仆从,五十名随行的将士。

  萧彧将奏折扔在桌上,脸上几乎能凝出冰,从齿缝间冒出几句话:“暴风雨翻船,一船人都淹死了!这有几分可信度?”

  闵翀说:“陛下,我以为这种可能性极小,咱们派去保护推官的将士都是从南边带来的,个个深谙水性,不可能全都溺亡。看来这荆州的□□。可惜了孟大人和随行的那些将士。”

  萧彧的手捏成了拳头,手指甲都掐进了肉里,咬牙切齿地说:“他们没有死在战场上,居然死在荆州!来人!”

  向阳从外面进来:“陛下,卑职在。”

  萧彧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一些:“我给凛之写信,让他去荡平荆州那帮恶贼!”

  闵翀在一旁说:“陛下息怒,先不着急写信给裴将军,咱们慢慢将这事捋一捋,推算一下问题究竟出在何处再作决定不迟。”

  萧彧起身,在房里走来走去,平复自己的愤怒与痛心,天高皇帝远,那帮地方豪强果然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活生生的五十多条人命啊,他们竟下得去手!

  闵翀说:“事情已经发生了月余,那边才通报至京城,可见这件事牵扯甚广。荆州刺史要么是幕后主使,要么是知情不报,否则不可能过了这么久只给报了一个溺亡的结果来。”

  萧彧的心情终于平静了一些,他说:“长江起风浪翻船的事我知道会发生,他们乘坐的并非楼船,只是普通的商船,如果都躲在船舱中,一时间船翻了,被倒扣住出不来,这种可能性大吗?”

  闵翀摇头:“完全出不来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商船的船舱并非完全密封,水性稍好的人便能游出来。这奏折写得含糊不清,也没有说这些亡者遗体是如何处理的,要么先派人去调查一番吧。”

  萧彧摆手:“荆州水这么深,五十多名将士都折损在那儿,普通人根本没法调查。我还算得给凛之写信,让他安排人去调查此事。至少得调遣一支军队去才行。顺便将那些地方豪强的私兵全都解散了。”

  闵翀说:“我看无需解散,就将这些私兵全都整编入军中,让他们去打西戎和东戎。”

  “就这么办。”

  闵翀走后,萧彧揉揉自己的太阳穴,顿觉疲惫不堪,他知道均田制推行下去会遇到阻力,但没想到地方豪强竟给了他如此大的下马威,那就不要怪他不客气了。

  裴凛之接到萧彧的信,顿时勃然大怒,因为他派去保护推官的将士都是从广州带来的兵,个个都忠心耿耿,没想到竟会全都折损在荆州,这简直是让人忍无可忍!他当即点兵一万,将训练骑兵的事交给萧繇,亲自率队伍直奔荆州。

  世家大族豢养私兵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因为战争频仍,时常有各方势力前来劫掠,没有私兵,根本无法自保,尤其是在江北一带,蓄养私兵已经是常态。

  如今要实行均田制,这些地方豪强当然不愿意干,他们之所以能养得起私兵,是因为拥有大量的田地。一旦均田制推行下来,他们的田亩几乎都要被收回,不仅养不起私兵,连生活质量也要大打折扣。

  所以有人就吃了熊心豹子胆,朝推官出手了。虽然裴凛之派了人保护推官,但对于那些蓄养着上千私兵的地方豪强来说,五十个人算什么呢,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动手的人绝对是个蠢材,他以为杀了推官,朝廷就会知难而退,取消这均田制?不仅不会取消,只会加快均田的步伐和彻底性。

  裴凛之率领万人队伍直奔荆州,到后第一件事就是控制住荆州刺史,然后对曹勉之死进行了调查,一查还真查出了大问题。

  曹勉负责的江陵郡是荆州最大的郡,也是荆州州府所在,他抵达荆州后,兢兢业业在各县督办推行均田制,然而在去松滋县的路上遭遇了不测。

  荆州刺史说这些人是船翻后溺亡的,然而死者的遗体并没有按常规土葬,而是进行了火葬,理由是方便将这些人的骸骨归葬故乡,这显然不合乎常理,倒像是要掩饰什么。

  根据裴凛之的调查,船出事那段时间,根本就没下过暴雨。出事的那艘船更是毫无痕迹地消失了,一切都显得极其诡异。

  裴凛之一时间也没查出来具体是谁干的,因为蓄养私兵的江陵豪强数量不少,谁都有作案的动机和实力。他干脆便直接收编了所有的私兵,再慢慢调查案子。

  第158章 破案

  收编私兵这件事让地方豪强非常不满, 因为都是花银子雇的人或者买的人,现在说收就收了,谁会愿意?

  但他们还没法反抗, 因为于法理上, 他们站不住脚,私人是没有权力养兵的, 这是违法行为。

  要打也打不过, 裴凛之带来的一万精兵都是从战场上经历过腥风血雨的兵, 一个个就像是出鞘的利刃, 浑身都带着肃杀之气, 私兵哪里是对手。

  这些地方豪强养的私兵加起来数量也不少, 但他们过于分散,缺乏组织, 也没有胆量与朝廷抗衡, 因为那就属于谋反了,到时候损失的就不仅仅是私兵和田地, 而是身家性命了。

  裴凛之雷厉风行,一边查案, 一边收编私兵。半个月内,就将整个荆州境内的私兵都收编拢来。

  案子却还在胶着中, 这事很显然就是地方豪强干的,官府为他们打了掩护,但裴凛之还找不到证据。

  根据调查,当时曹勉自江安县推广均田制后,离开江安, 乘船去往松滋。那日下了点雨, 并非是大雨, 有人看到船在江中走着走着,就开始往下沉,沉得非常快,船家大喝一声“船漏水了”,跳下船朝岸边游去。

  船上并没人再下来,岸上的人以为船上没有人了。待船家游到岸边,人们才知道船上还有人,但那艘船已经沉到水中去了。

  过了两日,有人在岸边发现不止一具浮尸,才知道原来船上的人数量还不少,但为何没人下船呢。

  那些遗体都被官府收去处理了。

  裴凛之找到了处理曹勉等人遗体的江安县令陈谦,质问他为何要将将士们的遗体全都烧了。

  陈谦的说法是,接到有人报案说江中出现了很多浮尸,他命人打捞上来,发现是京城派来的均田推官,赶紧汇报给江陵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