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最佳新人
作者:沐散人      更新:2019-11-10 01:21      字数:6000
  第二天,李傕带周仓朝见天子,这还是周仓第一次见到天子刘协,刘协虽然只有十三岁,却发育良好,身材修长,只是显得有点少年老成,面色有点苍白。

  这是刘协迁都以来,第一次有关东的将军前来觐见,心中大悦,说过几句话之后当场答应李傕的奏请,下诏加封周仓为奋威中郎将,广陵太守。反正现在的官职任命都是李傕说的算,还不如顺水推舟,让周仓感怀皇帝的恩情。

  周仓纳闷,李傕不是要把自己留在京中吗,略一思索也就明白,现在的州牧没几个各就各位的,很多都是遥领某某太守,挂个名而已,这是李傕为了安自己的心,也是给曹操和袁术颗定心丸。心中好笑,我现在需要的就是这个名,有了天子的诏书,到时候就由不得你李傕了。

  大臣们出席朝会都是例行公事,什么事情都是由李傕郭汜决定,因此无人说话。有的闭目养神,有的看似兴致勃勃实质上眼神溃散,郭汜眼睛直勾勾的看着周仓,仿佛要看到周仓的内心。张济则是饶有兴许的上下打量。

  在朝堂上有一个人引起周仓的注意,他混在大臣之中一直一副似睡非睡的样子,耷拉着眼皮,四十多岁的样子,但是在李傕举荐的时候不经意的睁眼看一眼自己,很快就恢复原样,那种眼神很奇怪,但绝不是所谓的精光一闪。

  散朝之后,刘协留下周仓只说是谈心,说说关东情形,李傕没当回事,赶上张济有请就自己先回去了。众大臣各自散去,唯有郭汜若有所思的看了周仓几眼,那个奇怪的人再没有看周仓一眼。

  刘协与周仓来到偏殿,让人摆上酒宴,刘协说道:“去年徐州牧陶谦派人问安,今天周将军又来觐拜,可见徐州还是心向汉室。”

  这个话太难接了,小皇帝不简单,看似简单的开场白,其中却是意味深长。周仓说道:“陛下。如今心怀汉室的忠贞之士无不想再瞻天颜,只是守土有责不敢擅离……”

  刘协摆摆手:“朕都知道,你也不必为他们遮掩。”

  周仓离席叩首:“臣等有负圣恩……”

  “却是没想到,朝中诸公大臣的做派,你这外臣倒是学的有模有样。除了认罪还是认罪,认得倒是快,就没有一个肯做事情的。说来听听,都有些什么罪名?让朕如何治罪?治罪有什么用?若真治了罪,朕又成了个昏君。”刘协又摆摆手,然后挥手叫宦官退下,将侍卫统领史涣叫来守在门外。

  “虎贲将军王越剑术出众被先帝重用,王越年迈后,本该由其弟子史阿接任,但是史阿不愿为官,又推荐其族人史涣。”刘协说道。

  王越、史阿不是东汉的剑术大师吗?史阿还曾教授过曹丕,原来里面还有这层关系。

  “卫国今年几何?”刘协突然的跳跃,让周仓有点措手不及。

  “陛下,臣已经三十。”

  “为官几载?”

  “臣十九岁开始追随陶刺史,为幽州府中主簿。后来与陶大人跟着张温大人出征西凉,因军功被任为别部司马,现为荡寇将军。”周仓料定刘协的信息并不多,因此机警的绕过董卓、曹操等人,只提张温和陶谦。

  “卫国原来能文能武,张太尉慧眼识珠啊。”刘协并不太记得张温,但是被董卓迫害死的太尉,那自然是好人、好官。太尉,三公之首,眼观自然也是好的,那他赏识、提拔的人自然不会差。刘协已经打听过了,要提拔周仓为广陵太守的并不是李傕,而是曹操和袁术,那周仓就不是李傕的人。

  “可惜,张太尉被董卓所害,否则必是陛下得力臂膀。”

  “像张太尉这样的臣子太少了。袁术、袁绍离朕而去,曹操还知道临走的时候刺杀董卓,剩下的人不但不给朕分忧,每日只知道在朕面前哭哭啼啼,还有人劝朕忍耐,却拿不出一个主意,养这么多大臣都是做什么的!”

  有了体己和说话人,压抑很久的刘协爆发了。“若说一个没有,也是冤枉,王允王司徒是个肯做事的,不过你看看现在的长安都成什么样子。他倒是好,往城下一跳,一了百了,明传青史。还有吕布,出关以后不知道在忙什么,到现在音讯皆无。只有朕守着这个烂摊子。”

  听着刘协说着刻薄的话,周仓心中一紧,小皇帝对王允不是没有怨言啊。也难怪,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哪能不性凉呢?发发牢骚也是正常,没发疯就已经很不错了,以后真的要离小皇帝远一点。呵呵,曹操每天要面对这个小皇帝也是不容易。

  “臣听说吕布将军到关东以后,先后接连袁术和袁绍,却不被接纳,手下缺兵少将,无草无粮……”周仓还想为吕布解释一下。

  “不说他了,朕就知道不能指望这些诸侯,他们何曾把朕放在心上,否则也不至于十几路大军毫无作为。竟然还选出个盟主,可笑至极。”

  刘协又看了周仓很久,开口说道:“朕看你面带忠义,又是张温、陶谦一手提携,定非李傕、郭汜一党,也非贪生怕死之辈。”刘协说着说着,忽然留下眼泪:“自西迁以来,朕愧对列祖列宗,无时无刻不想东归,将军当助朕。”

  周仓叩拜说道:“陛下信任臣,托付臣心腹事,臣愿为陛下分忧。只是此事重大,还要仔细筹划,避免重蹈覆辙。”

  周仓见刘协对自己的回答不满意,看样子非要逼自己说出点什么,只能继续说道:“现在长安尽在李傕、郭汜掌握之中,不得他们首肯,陛下和诸位大臣难动分毫。臣初来长安,对各种状况还不熟悉,请陛下给臣三五日,思得一妥贴的良策再来禀报陛下。”

  “朕相信你,你也必不负朕,你务必想出良策。李傕郭汜两人每日在朝堂上指手画脚、胁迫于朕,完全没有体统。”小皇帝握紧拳头。“朕已经下定决心,必须回都雒阳!朕决定改元兴平,此事若成,你将成为朕的肱骨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