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水陆两栖
作者:沐散人      更新:2019-11-10 01:22      字数:5846
  “嗯嗯,对,要是陶谦还在,我们就多了一个盟友。你接着说。”袁术点头道。

  “刘备取得徐州后就派人去袁绍那里,却没有派人到主公这里,这就是不把您放在眼里。”张炯继续煽风点火,成功的把袁术的怒火点燃,袁术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袁绍。“我甚至认为,刘备就是怕主公问罪,或者他就是被袁绍所指使。”

  “可恶的刘备!”袁术恶狠狠的说道。“织席贩履的小儿,东食西宿的破落户。我岂能容他!”

  “我们现在讨伐刘备有三个好处:其一是刘备实力最弱,而且刚刚取得徐州,根基未稳;其二是我们有周仓协助,至少可以牵制刘备的兵力,我们还不必给周仓什么好处;其三我们可以把陶谦的死归到他名上,就说是他谋害陶谦,这样我们也是师出有名。有这三点,我们战胜刘备不费吹灰之力,还彰显您的威名。”

  真难为张炯竟然说出这么一番道理,说的袁术频频点头。张炯真懂事,会办事!有谋略。

  “哈哈哈哈,说得好!我早就发现你是个人才,没想到还是小看了你,隐藏的这么深,以后我要是登基,丞相非你莫属。”袁术脸上喜笑颜开。

  “谢主隆恩!臣定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张炯赶紧扣头,阿谀奉承之言有如长江涛水连绵不绝,有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爱卿免礼。你去将纪灵找来,我们商议一下出兵徐州!然后派人去广陵送信,邀请周仓讨伐刘备。”

  周仓没想到、周文也没有想到,本来就是购粮的举动,引起宛城、荆州、淮南、徐州这么大的震荡。

  建安二年秋,袁术以纪灵为大将,亲帅大军五万进取徐州讨伐刘备。对外宣称,刘备谋害陶谦,窃取徐州,天理不容,袁术兴义兵要给陶谦报仇,诸侯和徐州百姓一片哗然。

  刘备自从起兵以来始终不如意,在老同学的帮助下得到平原相的职位,后来跟随青州刺史田楷援救陶谦,在陶谦死后占据半个徐州:东海郡、彭城、下邳和郯城。另外半个徐州:琅琊郡在臧霸手中,沛国在周仓手中后来转给吕布,广陵郡在周仓手中。因此,初来乍到的刘备日子不好过,他积极的结交当地的士族,虽然头顶汉室宗亲的光环也不能事事如意,曹豹、曹宏与糜竺、陈登不和,在陶谦死后更是水火不相容,既然双方不能共事,刘备只能选择一方。

  出身贫寒的刘备知道钱财的重要,他选择的是财大气粗的糜竺和陈登,任命糜竺为徐州别驾,并且取糜竺的妹妹为妻。糜竺死心塌地的投靠刘备,将家财全部贡献出来,并将家仆作为兵源,曹氏兄弟躲在家中,只等机会东山再起。

  刘备不敢轻易的兴兵去找臧霸、吕布和周仓的不自在,他一方面对外寻求袁绍的支持、对内广揽民心,另一方面扩充军队,加紧时间训练。不到两年工夫,积攒了三万人的军队,但是真正经过训练能打仗的不过万人,真正的班底是陶谦的四千丹阳兵。他还发愁兵力不足的时候,手下人来报,袁术打着为陶谦报仇的旗号讨伐徐州。

  我招你惹你了?郁闷的刘备赶紧召集手下商议对策。糜竺、陈登以为目前徐州实力较弱不足以与袁术抗衡,不如派人去请和,并且袁术打出为陶谦报仇的旗号,在丹阳兵中造成很恶劣的影响,不利于两军交战。

  关羽和张飞不干。“大哥,我们现在有数万军队怕袁术干什么,我们愿意前去迎敌。我们刚刚在徐州立稳脚跟,正好拿袁术提高士气,让诸侯见识我们的厉害,免得窥视我们徐州。”张飞私下抱怨刘备,打仗的事情找这些白面书生商议什么。

  刘备听从两个兄弟的意见,自己与关羽带领两万人马前去迎敌,在盱眙与袁术对峙,留张飞率八千人马留守徐州,糜竺和陈登带两三千人保护众人的家眷守下邳。

  曹豹、曹宏兄弟得到消息,认为时机已到,两人权衡之下决定派人去彭城与吕布联络,表示愿为内应,迎吕布入徐州,又秘密联系军中旧部、装备家兵家将准备起事。

  周文兴致勃勃的满载二十万石粮草回到广陵,早先从荆州发回的十万石早就到达。与他一起回来的还有甘宁甘兴霸。

  又有三十万石粮草到手,这可满足万人一年的需要,周仓异常高兴,立即委命甘宁为水军都督,统兵四千,周仓将运粮的货船全部留下,反正都是蔡瑁和袁术的,以后也不打算交好,货船交给甘宁改装战船。

  甘宁在江夏处处受黄祖的大将打压,因为自己是水贼出身被称为锦帆贼,在周仓这里一下子就被得到重用,还自统一军,手下有四千人,五十条大船,数百小船,不由得他感激涕零。

  甘宁对自己的武艺十分自负,与华雄、徐晃、裴元绍交手后不相上下,与典韦交手惨败,甘宁不舍气的将自己的兵器也换为双铁戟,发誓要与典韦一争上下。

  周仓哈哈一笑:“兴霸在陆为虎,在江化龙,难不成要水陆两栖?”周仓一席话说得甘宁很不好意思,于是得到一个外号水陆两栖,甘宁以之为荣并不在意,典韦的外号恶来就是周仓所起。众将也的确佩服甘宁,陆上功夫好,水上更是了得,可惜除了徐盛都是旱鸭子,让甘宁很有点失落。

  周仓温上一壶酒,将周文秘密叫到身旁。

  “元芳,可曾取得佳人归?”

  “唉!”周文长叹一声,垂头丧气的说道:“主公有所不知,在关中之时张绣就把蔡琰丢了,我派周喜去接人的时候才知道详情,现在人生死不知。”

  周仓猛吃一惊,抿上一口酒,陷入沉思叙旧没有说话。在他心中却是惊涛骇浪:难道说蔡文姬又被掠到匈奴?历史又回到本来的轨迹?自己的到来为什么能改变一些人的命运,而有些人,无论自己做了什么都无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