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刘协的转变(1)
作者:沐散人      更新:2019-11-10 01:48      字数:6042
  进入徐州,刘协没有感受到前呼后应,刺史崔钧带领徐州官吏将刘协迎进城,官员们就各自忙自己的去了,只有崔钧全程陪同。按照崔钧的说法,政务实在是繁忙,不敢稍有耽误。

  刘协注意到,很多车辆闪做两旁为自己让路,崔钧告诉他这都是商家运送的货物,每日都是如此。在徐州,商贸远胜于农耕,农税已经降到三十税一。

  周仓的旧辽公府作为刘协下榻的行宫。这本是陶谦的府宅,周仓只是做了一些必要的修缮,刘协纳闷,周仓勤俭如斯吗?晚宴的时候,官吏们又聚在一起,刘协发现这与在许都不同,官吏们极少谈风花雪月和诗词曲赋,更多的是谈政务和民情。与许都官场不同,没有诉苦和抱怨,只有想办法解决难题。

  官吏们没有对自己歌功颂德,多是介绍徐州的风土人情。而刘协又发现,这些官吏除了崔钧等个别几人,很少是官宦和士族出身,大多数来自同一个地方:学院。于是,刘协决定自己的下一站去学院看看。

  在英烈祠,周富向刘协介绍每个人的事迹,刘协诧异的发现其中有文有武、有医有儒,问及蒋干,蒋干解答入祠者不论出身、不论官职,只要有功于社稷、有利于百姓皆可,而且不分排名,只按去世时间。

  典韦、华雄、陈登、赵昱,这些都是刘协早就知道的,刘协感叹一声:“这都是我大汉的忠臣烈士。”亲自焚香悼念,本是无心之举,却被蒋干广为宣传,天子亲自在英烈祠为英烈追悼,称赞大汉的忠臣烈士。在英烈祠的记录簿上记下一笔:汉四二三年八月二十八,天子献帝祭英烈亡灵。

  当日的晚宴规模小了很多,只有崔钧、周信、蒋干、管宁四人座陪。又一次出乎刘协的预料,没有人向他讲山水名胜,崔钧只是介绍徐州的发展,管宁介绍的是学院建设。

  第二日的行程便是学院,此时的华夏学院已经更名为大汉学院。刘协笑问管宁,为何门口的对联只有上联没有下联,管宁笑道:“此为学院创立之初辅国公所立,上联:升官发财请至别处,在文院。下联: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在武院。”

  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刘协点点头:“说得好!”

  学院内的师生都是统一着装,甚是整洁。见到刘协知道是天子,一个个全部躬身施礼然后退到一旁,既不交头接耳也不围观。

  上午参观是各科学堂,有讲文、讲商、讲律法、讲建筑、讲水利、讲医学,刘协很是纳闷,这么多难登大雅之堂的学科在学院竟是重点,蒋干趁机说道:“辅国公说,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都是学问。”

  刘协轻轻叹道:“周卿处处以民为先,大汉何愁不得久远。”

  最后一间学堂,竟然在说着众人听不懂的话。管宁解释,这是大食话,周仓在学院新开一科称为外语,说是今后大汉难免会与外邦往来,只有掌握语言才能畅通交流,目前主要是大食语和鲜卑语。讲课的自然是与棉花一起引进的两个大食人。

  蒋干呵呵一笑:“陛下,只因东夷、倭国已被灭成为我大汉疆土,其民皆已汉化,故此这两国已不必学起语言。”

  嗯?刘协一愣,心中浮想翩翩,有朝一日我大汉遍扫群夷,那岂不是皆为汉土?

  午餐,安排在学院的大食堂,作陪的有来自各科的师生代表。刘协惊讶的发现,自己没有高高在上,反而更体现出师生对自己的尊敬,也更有利于自己听到来自平民的声音。相对于皇帝的膳食,学院的午餐档次很低,但仍不失为丰盛,有鱼有肉,听说这都是免费给学生提供,刘协对自己的产业还要交税也就没那么挂怀了,这钱用的是地方。

  师生免不了要作自我介绍,刘协再次惊讶,这些学生有的出身官宦、有的是行伍、有的是小吏、有的是商贾,还有的竟是农民。来自不同阶层的人聚在一起,丝毫没有违和感,相互之间很融洽。

  看出刘协的疑问,蒋干说道:“士农工商本为一体,本无身份贵贱高地之分。皆是我大汉子民,人人平等。”

  管宁接着说道:“蒋尚书所言甚是。不管来自何方,不管家庭如何,从进入学院开始就只有学生一个身份。若说有高低,那只有一样:品学,品学皆优的自然受人尊敬。”

  “那你们学业有成,又何去何从呢?”刘协问道。

  学生甲恭恭敬敬的答道:“回陛下,各、部、司、州郡每年都会发布需要招纳的官吏和任职条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审查通过之后便可从小吏做起。”

  学生乙答道:“即便没有通过,银行、商会、学院等也会招募人手,这也是不错的地方。”

  学生丙则说道:“还有商家、厂坊……”

  管宁道:“现在百废待兴,各处皆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学院的学生供不应求啊。”

  刘协听明白了,学院是周仓培养人才的场所,官员就是从学院之中优中选优选拔使用,难怪不需要世袭,也不用推荐。这个法子选出来的官员,肯定都是能臣干吏,不是尸餐素位之辈,自己这个皇帝如何不省心。

  下午,刘协参观了各个实验室,对一技之长有了更深的了解。管宁还为刘协准备了一个特殊的活动:为当年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奖学金。天子亲自颁奖,学生们欢欣雀跃,估计老了也可以讲给孙子听。刘协龙颜大悦,原来自己这个皇帝不是无所事事,抛头露脸的地方很多。

  奖学金发放的是银币,上面还有大汉四二三年的字样,这使刘协对银行又发生浓厚的兴趣。于是,第三日刘协又去了一趟银行和钱庄,他才知道张陆也为自己在钱庄开了一个户头,里面有存款十万银元,每年可产生两千元的利息。

  第四日,刘协去商会和几个作坊转了转,第五日则是听了一天的徐州论坛。处处都是新奇,刘协明白所谓的公务繁忙不是托辞,是真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