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令人烦恼的钱
作者:鹏羽      更新:2021-11-23 12:56      字数:2851
  当西伯利亚的寒流不再刺骨,当大地积雪开始消融之时。***将军们都集中在锦州参谋部内,对于演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检讨,并提出各自的改善意见的时候。军营内却是哭声一片。

  标准的三横二竖的背包已经打好,个人用品也已经全部装好。简易的行军床上坐着的三尺大汉却在不停的抹着眼泪。他是甲午之后才参的军,不是为了皇上建军卫国的思想,不是为了驰骋疆场一展男儿本色,更不是为了将来能当上校尉将军光宗耀祖,他参军只有一个很简单的理由――为了每个月三两银子的饷银。

  曾经汉族人的祥地,哺育过汉唐盛世的关中平原。数千年来的耕作早已经使得土地贫瘠,再勤劳的双手也无法在贫瘠的土地上耕作出一家人的幸福。看着年迈的父母他如同乡中大部分年青人一样,毅然背起包袱拜别父母踏上了前住军旅的路途。

  军营中的艰苦的,军营中是残酷的。一复一日的训练,雷打不动的操演,每天都只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营床之上。军法是森严的,军法是没有面的。他挨过军棍,他关过小黑屋,他的军事成绩在连队中还只是下等。只为了每个月三两银子的饷银能让家人的日过的更好,他强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他不明白什么,为什么要把人往死里折腾,他诅咒过连长、诅咒过营长团长和更高的军官。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句话他也喊过无数遍,但也只是喊喊而已。“合理的是训练,不合理的是考验。”这句犹在耳的话听说是皇上明的,这也曾让他暗自咒骂过皇上:大过年的不让人回家过年,偏偏还要到这冰天雪地里演个屁习呀。

  从今天开始终于可以解脱了。演习完成的军队今天就要解散一半的人,也因为成绩一直都在下等的他也在退役之列。消息传来,他看着那些抹着泪水的哭哭啼啼的同营士兵,他心中还曾无限的鄙视过。有这哭的时间还不如想想。用五两退役的谴散费买些什么东西回家才是正经。

  今天就是他在军营的最后一天。没有军号的早上他还是一如既往的起床。习惯性的三横二竖打好背包,习惯性的冲去洗漱。当他准备去操场集合,他却突然现,再也没有习惯中那讨厌的集合声。他厌恶过那如同猪食般的饭菜,但今天军营中的最后一餐是丰盛的。只是他却再也吃不下去。他想起白天还抽他鞭子晚上却还会给他盖被子的连长、他想起那些只会捉弄他却不厌其烦为他讲解训练要领的同营士兵。他想起打他左手心却手把手教他写字的先生,他想起给他治伤大夫冰冷的眼神还有那红着脸给他换药的小娘子护士……

  冰天雪地的森林中,他不想拖累连队而完不能任务,让连长放下受伤的他。反正后面收容伤兵的后勤兵很快就会过来。“放屁。这是演习没错,但要上了战场丢下你就只有死路一条。咱们连从来都没丢下一个活着的兄弟。”想着亲自背着他的连长,他突然明白了“兄弟”二字的含义。看着即将离开的熟悉的军营,他才现。原来他的心早就丢在这里再也找不回来。

  “集合――”操场上传来的合令让他习惯的背起背包,一如既往的冲了出去。

  “这也许会是你们生命中最后一次集合,这也许会是我们最后一次站在军营里。我只希望,当你们离开后不要忘记在这里学习过的东西。把他带回家乡。教会更多的人……现在,作为你们的连长,给你们下达最后一条命令:就地解散。”

  相拥着号啕大哭改变不了分别的事实,分别的最后一刻连长才悄悄说明。原来不是军部丢下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成绩差,只是因为太后训政后没有拨付银两给皇家陆军。军部养不起这么多军人,只能裁撤一半的部队。带着“该死的老太婆”的骂声,穿着取走所有标示的军服,在火车的汽笛声中含泪挥别那从未认识却穿着同样衣服的人。

  持续一个半月的大清国冬季军演也正式结束的同时,也是部队解散的时刻。从山海关每天进关的十余辆火车带走的是东北大清皇家陆军七个师的近四万的退役士兵。在东北,裁撤最大的是驻守朝鲜的聂士成和刘盛休部,两个师都只能保留一个炮兵团和一个师直属营,但却给他们按照丙级地方驻守部队的要求,按编制各招募一个师的朝鲜人。其它各部都是实打实的裁撤,唯有驻守通辽的 第 198 章 不认人。要想动用这笔黄金,就必须要有皇上、总理、户部尚书和大清银行总行行长的全部签章。不然强冲金库会被守库官兵当场枪杀。而这些人却不归行长管。

  皇上会同意动用这笔黄金吗?当然不会了。慈禧只能咬牙先等着看各地大清银行能缴入多少银子。皇上真是好手段呀,不动声色的就把哀家给逼到这份上了。

  不逼行吗?一个慈宁宫每天的花费就是三万多两,md整个皇宫一个月也才三千两呀。光绪皱着眉头看着秘密送进来的财务报告。十万部队裁撤成了四万,还把太平洋舰队这个最大的吞金兽丢给了慈禧,两江和东北的税收用于建设后还是不足以供给,折子上到是列出公路、水利等可以暂缓的建设项目。下面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必须要保留足够的军事力量来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为此,他们愿意减缓展速度。

  速度不能减,还必须要加快。有了公路,货物才能流通起来。有了水利,粮食才有保障。可钱从哪里来?光绪眉头一皱:“唐绍仪还在江宁吗?传旨给他,所有建设项目不能停。让他向英国贷款。”怎么会没人回答?光绪抬头一看:“额娘?您怎么来了?那老太太放您出来的?”

  “皇上不可如此。再怎么说她也是你姨娘。”慈惠话才出口,泪水如泉涌般的止不住了。接到光绪纸条的她早就想来了,慈禧却说她带一身病过去让皇上看了岂不心痛。所以她也就安心养了一个月。今日她早就来了,不让人通报独自一人进来,就是想看看儿子在做些什么。自她进来后就看见光绪紧皱着眉头从未松过一下,一个已经被软禁的皇上还在如此操心国事,如何能让她安心:“皇上自小身子骨不好,如今轻闲下来正好将养身子。朝廷里的事就让太后处理,皇上又何须操心。到是哀家烦闷,皇上若有中意女子就接进宫来,正好诞下子嗣好逗乐于哀家。”

  生儿子就为了逗乐您?光绪一脸黑线:“儿子是必须要生的。可这确实不是国事,地方事务而已。来人,将朕旨意往江宁。”

  “喳。”寇连材进来应了一声,却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今日朕只陪太后叙话,其它一应事务明日再说。去吧。”光绪一挥手,亲自给慈惠倒茶。

  “皇上曾下过旨意,光绪岛上若有事务,不分大小时候必要在 第 198 章 、世铎问话。李鸿章的意思到是很清楚,想借钱洋人会借,但要大清拿出能抵达的东西。李鸿章很小心的说道:“如今英国人想修上海到长沙的铁路,要不微臣去和英国人谈谈?”李鸿章到是为了皇上着想,这条铁路皇上早就说过,借着太后的意思把它给办下来,在皇上那里也是一件功劳。

  慈禧一想也对,这条铁路英国人也提了几次,正好要过两江。“那就先去谈谈看。”慈禧点头答应了下来。可他们却不知道,唐绍仪和严复一起正在用两江的名议,与亲自送他到了江宁的英国公使欧格讷谈修沪湘铁路和贷款事宜,正谈的不亦乐乎。

  光绪把全国的钱集中起来用于建设,大头就是东北、两江的赋税,还有光绪自己的进项。而失去这些大头的慈禧却想着如何养着这些支持她的各地官员。慈禧为了理顺朝廷财政,无暇顾及皇上大裁军背后的意义。但有人却上了心,还不止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