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第二十六章 以布为纸,以水为墨
作者:三夏九歌      更新:2023-07-20 05:38      字数:2407
  赵湛的马车走远,杨九的步子却越来越快。

  眼见着离金陵城越来越近了,杨九摸了摸怀里的银子。

  这些银子可是他打算拿来买金属的,大伙儿现在负重能力不错,可家里的背篓装的泥土有限。

  现在他已经把干泥土换成掺了水的泥,想着法子折腾。

  但年轻人嘛,身体好,吃得又不差,很快就适应了这个重量。

  是以,杨九在十天前就开始积攒银子买铁,打算等银子够了,去铁匠铺打造一些实心铁球,把原本腿上装满土的布袋全换成铁砂。

  不知道买笔墨纸砚能花多少钱。

  杨九惴惴的走进一家卖笔墨的店。

  刚问了店家,这纸张多少钱,便忍不住惊呼出来,“一刀纸五钱银子!”

  店家一听眼前少年的惊呼,就知道是个寒门子弟,这种人每年他都见得多,“我这店已经算便宜的了,你去街口那家瞧瞧,一刀纸六七钱哩!”

  杨九悻悻,他才从街口那家走过来。

  只是没想到,这纸竟然如此贵。

  “墨锭多少钱?”杨九又问了一句。

  “有便宜的,一钱银子。虽说能用个半载,可味道着实不好,还晕纸。稍微好一点的,一钱五,不晕纸。”店家说道。

  杨九心里拔凉拔凉的,读书什么的,果真是有钱人才能玩得起的。

  “那……笔呢?”

  “最便宜的三两银子一支!”

  杨九深深吸了一口气,“我买一支笔!”

  说着,便从怀里拿出二十多块碎成渣的小银子,方在店家的柜台上。

  店家忍不住抽了抽眼角,这银子碎成这样,有三两银子么,随即招呼了小二过来称银子。

  杨九把毛笔装到书袋里,叹息一声。着实太贵。就相当于一支笔三千块钱人民币。若说其他物品的物价跟后世相差无几。可跟读书相关的,却贵到了一个离谱的价格。

  “少年,你只买笔,却不买纸和墨么?”店家问道。

  杨九摇头,他已经被这死贵死贵的物价下得够呛。

  再则,纸和墨,是可以用其他东西代替的。

  他记得后世有一种多次使用的练字的。其实就是用布做的。白色的布下面蒙一层黑色的东西,用水蘸着在上面写。

  虽然不知道下面那层黑色的是什么,他可以直接用纯黑色的布啊。

  布料比纸墨便宜了不知多少。

  杨九又去布庄转了几圈,发现布庄里有不少形状不规则的碎布,有些甚至有两个手掌的长度。

  他询问了布庄老板,知晓这些碎布是没人要的,惊喜连连,挑了好几张能用的白色或者浅蓝色布料。这里纯黑色的碎布没有,倒是有些靛蓝色的,和对着白色的布料,也能将就。

  回到家里,杨九把两块布料缝合在一起,用笔蘸上水试了试,效果不错,只是水干后布料会皱。又捡了两块石头压在四个角上,效果好了不少。

  明天要用的话,就得熨一下。

  这个就更好办了。石头烧热用布包起来,做个简易的熨斗。

  不费纸墨,一年也就费点买毛笔的钱,还是能接受的。有了这么个法子,以后大伙儿都能亲自上阵练毛笔字。

  找到了练字的方法,杨九心情大好,他不经意的瞥到书袋上,摸了摸书袋,书袋里还装着一本《礼记》。

  他拧了拧眉,从书袋里拿起《礼记》翻了翻,还好,内容不算太多。也不是完整的《礼记》。

  也该是这样的,毕竟李先生教的学生都是十二岁以下的,不少字都没认全呢,这本上面的字都是比较简单的。

  虽说作为一个内陆人,没学过繁体字,但与生俱来的熟悉感还是有的。

  从同学小胖墩那里拿来的书,杨九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背得滚瓜烂熟。

  第二天一大早,杨九如往常一般带着少年们绕着村子长跑,跑完后,少年们去镇上卖吃食。

  着实没办法,现在大家的胃口越来越大,不天天出摊,还真不够每天吃的。

  杨九带着书袋上学去。

  教室里,杨九还是没有笔墨纸砚,席地而坐,没人管,反而乐得自在。

  李先生先让年龄大点的孩子练字,便开始给小孩子们将《三字经》,昨天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今日便讲了“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中间自然穿插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有了这么一个故事,小孩子们这一回总算是听得津津有味了。

  随后便是让小孩子们练写这十八个字,明天一大早来就要默写。

  这么一晃,上午一闪而过。

  下午就是李先生讲经史子集的课程。

  经,儒家典著。

  史,史书。

  子,诸子百家。

  集,诗词汇编。

  昨天李先生讲的是《礼记》的经义,今天自然是继续的,只是多了些历史小故事。

  杨九也听得新奇。

  就比如历史主讲的《太史公书》,也就是后世的《史记》。只不过李先生讲得太过于沉重,这么反观,倒是以前看过的《百家讲坛》中那几个教授讲的,更合他的胃口,更能记得住。

  下课后杨九站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尘。

  小胖墩看着杨九说道:“杨九,你这么快就把书还给我了,你抄完了嘛?”

  杨九稍稍错愕,没想到一天都快过完了,小胖墩还记得这件事。

  “没呢,我没笔墨纸砚。”杨九回了一句。

  小胖墩心里顿时生起了恻隐,“我把笔墨纸砚借给你,你拿去抄吧,只要别把我的书弄坏就行。”

  不得不说,杨九对小胖墩生出了些好感,“不用啦,我已经记完了。”

  小胖墩眼珠子瞪得直直的,一脸不信。

  杨九扬起灿烂的笑容,“就这样吧,我先回去了。以后我给你带好吃的。”

  小胖墩挠挠头,一个穷人家的少年,有啥好吃的。

  ……

  宁王府这边,赵湛等了大上午就没见到杨九,眼珠子都快红了。

  倒是周乾娘发现了赵湛的异样,无意询问了一声,赵湛想着杨九跟周乾娘也是熟人,便随口说了句,“昨日我遇到杨九那孩子,让他来王府呢。那个小刁民,竟无视我。”

  赵湛握拳。

  周乾娘恍然大悟,杨九那孩子聪明是聪明,可终究是孩子,怎么能分得清高低贵贱,肯定早就把世子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是以,周乾娘说道:“要不您亲自上门去?”